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isoline的代谢和毒理,采用化学方法制备其代谢产物。方法:分别采用水解,氮氧化和脱氢化反应将isoline转化为与代谢和毒理研究相关类型的产物。结果与结论:成功地制备了五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UV,IR.MS和NMR分析得以鉴定。  相似文献   

2.
天麻多糖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麻多糖具有抗眩晕、抗衰老、降血压及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天麻多糖的理化性质、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天麻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道地与非道地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为当归的道地性提供环境因子的依据。方法 :采用实地考察和室内化学分析研究当归栽培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 :甘肃岷县当归栽培土壤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因子最佳。结论 :生态环境是形成当归道地性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林下不同生长年限滇黄精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为实现滇黄精林下可持续种植提供参考。方法 对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栽培1、2、3年滇黄精的林下土壤及未开发林下土壤进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检测和高通量测序。结果 滇黄精根区土壤pH、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与原生林地比较,种植1、2、3年的滇黄精根区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此外,种植滇黄精后,土壤细菌、真菌的多样性和丰度增加,且原生林地土壤与滇黄精根区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种植年限滇黄精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相似。pH、速效氮、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是引起土壤细菌、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 种植滇黄精对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一定影响,不同土壤因子及土壤微生物的响应不同。研究结果为建立滇黄精林下可持续种植模式、提高滇黄精品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种植天麻前后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探讨土壤微生物对种植天麻的响应程度。方法:对贵州大方和安徽金寨未种植天麻土壤(CK1和CK2),采收前天麻块茎周围土壤(GE1和GE2)和蜜环菌菌索周围土壤(AGE1和AGE2)进行ITS和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PCA主成分分析说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种植天麻后土壤微生物发生较大改变。测序结果分析发现种植天麻使得土壤中真菌和细菌OTUs数目均有一定的增加。与对照土壤相比,贵州大方种植天麻后的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安徽金寨种植天麻后的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及丰度变化不大,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增加。二者土壤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红菇属Russul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贵州大方土壤中镰刀菌属Fusa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结论:种植天麻后土壤微生物平衡被打破,并且土赤壳属Ilyonectria,镰刀菌属Fusarium等病原微生物丰度增加,推测与天麻病虫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产量下天麻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对天麻产量的影响。方法 该试验采用16S DNA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高通量测序对天麻根际土壤中高产土样(GC)和低产土样(DC)下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天麻根际土壤中细菌占主导地位的有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其他不明细菌unidentified Bacteria,真菌占主导的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高产和低产天麻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丰度没有差异,仅在群落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产天麻根际土壤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施氏乳酸杆菌属Schleiferilactobacillus、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等38属微生物大量聚集,低产天麻根际土壤中则镰刀菌属Fusarium、鬼伞属Coprinellus、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等30属微生物大量聚集;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发现6个差异物种,绒紫红菇Russula mariae、古根菌属Archeaeorhizomyces、土赤壳属Ilyonectria偏向集中于高产天麻根际土壤中,氨氧化古菌属Nitrosotalea、簇生鬼伞Coprinellus disserminatus、镰刀菌属Fusarium则偏向集中于低产天麻根际土壤中。结论 在不同产量下,天麻根际土壤中的真菌群落和细菌群落中均存在差异微生物,推测这些微生物与天麻产量高低有关,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天麻的高产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组合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培育高品质的滇重楼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室温盆栽接种试验及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不同AM真菌组合及不同接种时期侵染的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中的孢子密度、侵染率、根围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等进行分析。结果:不同AM真菌处理组在不同接种时期的侵染率均在80%以上,孢子密度在部分时期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CK),AM真菌与滇重楼幼苗根系共生关系良好。土壤中氮含量降低,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提高,1年生滇重楼实生苗与野生种源滇重楼幼苗土壤养分较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表现出细菌放线菌真菌,S3,S5和S8的AM真菌组合的2年生实生苗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结构较好,生物量碳的含量较高。土壤中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增长率较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增长率最低,S2~S6处理组的野生种源滇重楼幼苗和1年生滇重楼实生苗土壤酶活性最佳。结论:不同AM真菌处理组及不同接种时期对滇重楼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为人工栽培滇重楼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丹参的无机元素含量及其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为道地丹参提供土壤环境因子的依据。方法 :应用实地考察和室内化学分析研究丹参生长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药材的无机元素含量。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主产区的丹参对铜和锌元素的吸收具有富集作用 ;在丹参生长土壤的主成分分析中 ,主成分不明显 ,说明丹参对土壤生境适应性强。结论 :土壤生态环境不是形成道地丹参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水平对桔梗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西商洛香菊药源基地,采用氮,磷,钾3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施肥方案,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桔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P0K0相比,N0P2K2,N2P2K0,N3P1K3,N3P3K1增加了0~20 cm土壤的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44.34%,39.25%,37.17%,53.58%;N3P1K3处理20~4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163.77%;N0P0K3显著提高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比N0P0K0处理增加了192.11%,其他处理作用不显著;N2P0K2N3P1K3显著增加了 0~20 cm土壤真菌的数量,分别比N0P0K0处理增加了35.27%,92.21%;N3P0K0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壤真菌数量,增加了165.35%,其他处理较对照没有显著增加或者对真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N2P0K2外,施肥极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N2P2K0和氮磷钾三者配施(NPK)极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显著增强了20~40 cm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施肥不同程度的降低了0~20 cm土壤中磷酸酶活性,除N1P3K3处理外,施肥却增强了20~40 cm土壤中磷酸酶活性;N3P0K0,N0P0K3,N2P0K2,N2P2K0,N3P1K3显著增强了0~20 cm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8.22%,14.87%,17.84%,27.88%,24.54%。除N0P2K2外施肥显著增强了20~40 cm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滇重楼接种不同丛枝菌根(AM)真菌条件下,不同时期的滇重楼根系侵染率、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因素盆栽实验,对滇重楼幼苗接种28种AM真菌,在8月份(果熟期)和11月份(衰老期)2个时期进行采样,分析根系侵染率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滇重楼果熟期和衰老期各AM真菌处理组菌根侵染率均在75%~100%;与CK组相比,2个时期的根际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个时期的处理组根际土壤pH均呈上升趋势,果熟期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明显下降,衰老期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2个时期的根际土壤全氮和全钾有所下降,2个时期的根际土壤其他理化性质增加或降低,无明显变化规律。相关性分析表明,菌根侵染率与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接种AM真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滇重楼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为AM真菌菌剂在滇重楼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勇  何舒  熊冰杰  王慧玲  贾凌云  何霞红  施蕊 《中草药》2021,52(17):5303-5310
目的以不同栽培模式下的人参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红松下种植人参、农田土壤种植下的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及群落功能特征的变化,探讨环境土壤微生物对林下人参、大棚人参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不同种植模式人参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和差异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在林下参根际土壤中检测到α-变形杆菌-13-2-20CM-2-64-7、慢生根瘤菌属的erythrophlei、SP-URHD0069、Lablabi、硝化螺旋菌SCGC-AG-212-E16、放线菌-13-1-2CM-4-69-9为优势菌种,这些固氮菌在加强了林下人参的养分吸收,在增加森林碳汇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林下人参的抗逆性。相同年限的大棚人参根际土壤中检测出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诺卡氏菌-SP-lS0805N、诺卡氏菌terrae、γ-变形杆菌-13-2-20CM-66-19显著增多,其中氨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菌丰度较高,这与种植方式比如施肥,翻耕、农药使用有密切联系。结论不同的栽培模式影响着人参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落多样性,及菌群功能特征。为后期人参绿色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为人参农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褐腐天麻与土壤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及变化,阐述天麻种植过程中天麻褐腐病与土壤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天麻褐腐病的原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健康、褐腐天麻及其周际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的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结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组相比,褐腐天麻及其土壤中真菌和细菌分类单元(OTUs)数目均有增加,且土壤中真菌、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增高,褐腐天麻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细菌多样性显著增高。在属分类水平上,健康天麻及其周际土壤中的优势真菌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该属在褐腐天麻及其土壤中分别减少7.62%和15.75%,优势细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褐腐天麻及其周际土壤中的优势真菌属为土赤壳属Ilyonectria,优势细菌属分别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结论:褐腐天麻与其周际土壤中真菌菌群具有极高相似度,说明土壤微生物真菌群落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天麻褐腐病的发生,其中褐腐天麻真菌群落组成中致病真菌土赤壳属Ilyonectria成为优势菌属,推测该菌属可能含有天麻褐腐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3.
曾勇  蔡传涛  刘贵周  文平 《中草药》2011,42(10):2097-2103
目的对天麻Gastrodia elata物候期和蒴果进行研究,为克服天麻种性退化,培育优良种子,提供优质种源。方法采用完全区组试验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了各栽培措施对两种天麻物候期和蒴果的影响。结果从物候期看,3个种麻栽培时间中,12月栽培的红、绿天麻的现蕾期、开花期、结果期持续时间长(红天麻分别为12.50、9.80、7.25 d,绿天麻分别为12.80、10.75、7.00 d),种子成熟时间短(红天麻为19.50 d,绿天麻为18.50 d);3个种麻分级中,一、二级红、绿天麻的各物候期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从蒴果上看,现蕾初期不打尖时,3个种麻栽培时间中,12月栽培的红、绿天麻蒴果质量好,红天麻蒴果数、蒴果质量和种子生命力分别为66.50个/株、28.18 g/株、87.88%;绿天麻蒴果数、蒴果质量和种子生命力分别为63.00个/株、20.09 g/株、78.40%;3个种麻分级中,一级红天麻的蒴果质量最好(蒴果数为96.29个/株,蒴果质量达50.21 g/株),三级绿天麻的蒴果质量最差(蒴果数为40.00个/株,蒴果质量为14.90 g/株)。结论在贵州西北地区,以一级红天麻,一、二级绿天麻作种,并于12月进行栽培,现蕾初期不采用打尖处理时,可以获得优质的天麻蒴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揭示不同地块人参锈腐病发病率与土壤微生态差异的关系。方法:以人参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农田健康、农田病重、林地健康、林地病重等4组人参根区土壤细菌的16S r RNA基因序列和真菌ITS序列进行测序。结果: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细菌OTU数量大于真菌,说明细菌群落占主导地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是土壤p H和交换性铝;细菌中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daceae可能是导致本研究中病重组发病较重的原因之一;无论农田还是林地,真菌中的土赤壳属Ilyonectria的病原菌在病害组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健康组,其可能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土壤质量下降,进而引起人参锈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揭示了健康和病害人参根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的差异,阐明了土壤质量与土壤微生物差异之间的关系,为人参种植中科学合理选地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立体栽培(3层)三年生三七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与大田土壤(对照)在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差异及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栽培各层(下、中、上)土壤微生物浓度显著低于大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从下层至上层逐渐升高,除各层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外,上层及下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立体栽培下三七各农艺性状指标均劣于大田栽培,3层中以中层长势最好,上层次之,下层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真菌、放线菌及中性磷酸酶活性与三七农艺性状显著相关;土壤真菌和细菌浓度均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放线菌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土壤pH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相关;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日最大温差呈显著负相关。当前研究表明立体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比例失衡和土壤酶活性剧烈变化是导致立体栽培三七农艺性状劣于大田栽培夫的诱因之一。因此,改善立体栽培结构,从而使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接近大田土壤,为三七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是保障三七健康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红天麻作为母本在不同种植环境下进行代料栽培对杂交天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推广天麻代料种植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代料栽培技术,选择适宜天麻生长的林下和阴坡2种种植环境,收集来自湖北省、安徽省、陕西省、甘肃省等不同产地的红天麻,分别与湖北五峰乌天麻进行杂交,将各杂交组合子代天麻进行栽培,测定各杂交天麻的产量和加工后多酚类成分的含量,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阴坡种植试验点中不同杂交天麻总产量高于林下种植;除湖北五峰红乌杂交天麻外,林下种植试验点中不同产地杂交天麻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阴坡种植。采用隶属函数综合性评价,林下种植试验点中安徽岳西×五峰牛庄红乌杂交天麻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值为0.816;阴坡种植试验点中湖北五峰红乌杂交天麻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值为0.924。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下筛选适宜的天麻种质资源,有利于整体提高天麻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药物的药理作用,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而药物的理化性质又决定于其所含的成分.中药经过炮制后,由于水浸、加热及酒、醋、蜜、药汁及麦麸等各种辅料的处理,其性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成分易于溶出;有的成分反而难于溶出;有的成分被水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产生质的变化;有的毒性成分或无效成分被除去.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必须经炮制后才能入药 ,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中药材经水处理、火制、水火共制 ,加辅料制后 ,其所含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 ,理化性质和功效也发生相应改变。故同一药材不同炮制品 ,或同一方法炮制不同药材 ,其作用是不同的 [1 ] 。临床用药时 ,须选用合适炮制品对症治疗。下面是笔者对中药炮制后理化性质和药效变化的几点认识 :1 水处理是指干燥药材切成饮片须经过水处理使其软化的过程。由于药材的质地种类 ,所含成分的水溶性不同 ,须选用合适的水处理方法 ,并严格控制水量、温度、时间 ,使药材软化适中而不影响药效。含水溶性成分的…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生物代谢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介绍国际上海洋微生物代谢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对来自海洋放线茵、海洋真菌及海洋细菌中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丹参轮作期间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细菌生理群落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培养法计算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氯仿熏蒸提取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轮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真菌则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生理细菌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结论:丹参栽培中轮作的微生物机制是土壤各类微生物数量和生理类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整,重新建立土壤生态系统平衡过程;栽培丹参后土壤微生物群落自然恢复间隔年限至少为2年,与传统的种植经验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