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李艳芳  邱龄 《当代医学》2010,16(3):9-11
目的探讨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与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高危心血管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及脂质状况的影响。方法90名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治疗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六个月后的CIMT、hs-CRP、脂联素、MMP-9的血浆水平及检测血脂水平。结果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均显示CIMT的显著降低(P〈0.001),无组间差异(P〉0.05)。两组的MMP-9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h-CRP、脂联素及血脂水平均有有意义的影响,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提示影响更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组未被观察到。结论阿托伐他汀明显改善CIMT,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脂质状况和炎症因子有额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对洛匹那韦(lopinavir)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或非联合治疗 HIV 感染个体血浆浓度差异以及联合用药中的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ritonavir)、艾发韦安(efavirenz)和奈韦拉平(nevirapine)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评估,法国 Mar-seille 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所的 Solas C 等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182例 HIV-1感染者治  相似文献   

4.
乐岚  刘建平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9):1166-1168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0岁患者47例(52.8%),≥60岁患者42例(472%).81例患者于服用他汀类药物3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占91.0%.其中单一用药的有32例,占36.0%,合并用药的57例,占64.0%.以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为55.1% (49/89),其次分别为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及普伐他汀4.5%(4/89);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附件等.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用药指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确保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张月兰  徐甲芬  程颖  曾定尹  齐国先 《上海医学》2005,28(10):866-868,F0005
目的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对血管样结构物生长及对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体外实验中他汀类药物是否具有独立于血脂调节作用以外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方法①多种他汀类药物血管新生共同培养:加入匹他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培养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计数血管样结构物管腔形成数,并与阳性对照组、血管新生抑制剂组比较。②匹他伐他汀血管新生共同培养:添加不同浓度的匹他伐他汀培养后,采用血管新生定量软件分析系统计算血管样结构物管腔面积、管腔长度、管腔交差点数和管腔支数,并与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③HUVEC培养:添加不同浓度的匹他伐他汀培养后回收HUVEC,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多种他汀类药物培养:匹他伐他汀1×10-10mol/ml、阿托伐他汀1×10-6mol/ml,普伐他汀1×10-5mol/ml浓度时,血管样结构物管腔支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血管新生抑制剂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匹他伐他汀培养:匹他伐他汀1×10-11~1×10-10mol/ml浓度时,血管样结构物管腔面积明显增大,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匹他伐他汀1×10-10mol/ml浓度时,血管样结构物管腔长度、管腔交差点数和管腔支数均明显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匹他伐他汀1×10-8~1×10-12mol/ml浓度时,HUVEC培养细胞VEGF蛋白表达增强。结论他汀类药物促进了血管样结构物的生长,匹他伐他汀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对VEGF蛋白的表达,推测他汀类药物可能具有独立于血脂调节作用以外的促进血管新生作用,且该作用与药物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6.
合用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两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的合并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3月间本院门诊患者所有的含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的处方共1811张。记录了这些处方的正文,统计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各自的单用和合并用药处方数;这二种药物的合并用药处方中含有CYP3A4底物或抑制剂的处方数。结果在辛伐他汀合并用药处方中,与CYP3A4底物和抑制剂合用的处方分别占45.5%、5.4%;在阿托伐他汀合并用药处方中,与CYP3A4底物和抑制剂合用的处方分别占46.3%、5.8%。涉及的CYP3A4底物和抑制剂分别有17种、9种。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存在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应引起重视,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谢伟乾 《广西医学》2012,34(1):94-96
目的 统计分析含他汀类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的门诊处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抽查含他汀类药物的处方5 592张,对合并用药中含有影响他汀类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 592张处方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5 471张、阿托伐他汀102张、普伐他汀19张.联合应用的CYP3A4底物共有11种,CYP3A4抑制药共有6种,他汀类药物与有代谢性相互作用药物联合应用的处方共2 310张.结论 他汀类药物应注意避免与抑制他汀类药物代谢的药物联合应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为对照,评价国产匹伐他汀钙片1 mg、2 mg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筛选合格的5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匹伐他汀钙片1 mg组(A组,n=18),匹伐他汀钙片2 mg组(B组,n=19),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组(C组,n=21)。3组均每日服药1次,疗程共8周,观察降脂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末,A、B、C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降低(P〈0.01);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3组间TC、LDL-C、TG、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伐他汀钙片1 mg、2 mg均能明显降低TC、LDL-C,降脂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匹伐他汀应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0例ACS患者,含2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服用1周匹伐他汀(力清之,4 mg/次,1次/d),观察其调脂疗效。同时比较NSTEMI患者服用匹伐他汀与阿托代他汀后PCI手术即刻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服用1周匹伐他汀,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明显降低,且无肝肾功能及肌肉的损害;NSTEMI患者服用匹伐他汀与阿托代他汀PCI术后近期效果无显著差异,且匹伐他汀临床副作用明显小于阿托代他汀。结论对于ACS患者,无论是否行PCI手术治疗,服用1周匹伐他汀(4 mg/次,1次/d)强化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而他汀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毒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关于不同他汀对肝功能影响的评价不一。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他汀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检索干预措施为他汀、不良反应涉及肝功能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9-10。由2位研究者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4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6篇RCTs,54 499例患者,包含6种药物:阿托伐他汀(21篇)、瑞舒伐他汀(10篇)、辛伐他汀(10篇)、普伐他汀(7篇)、洛伐他汀(4篇)、匹伐他汀(3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累积排序曲线(SUCRA)对不同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77.2%)>匹伐他汀(70.9%)>普伐他汀(64.1%)>辛伐他汀(60.7%)>瑞舒伐他汀(40.4%)>洛伐他汀(31.6%)>阿托伐他汀(5.1%)。通过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代谢途径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95.6%)>不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51.9%)>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2.6%)。脂溶性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性质他汀的排序结果为安慰剂(97.4%)>水溶性他汀(48.7%)>脂溶性他汀(3.9%)。高强度阿托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中强度匹伐他汀、中强度普伐他汀、中强度辛伐他汀、高强度瑞舒伐他汀、中强度瑞舒伐他汀,高强度阿托伐他汀、高强度瑞舒伐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安慰剂(P<0.05)。SUCRA对不同剂量他汀的排序结果为中强度瑞舒伐他汀(76.4%)>中强度匹伐他汀(71.6%)>安慰剂(69.1%)>中强度辛伐他汀(67.5%)>中强度普伐他汀(55.1%)>低强度普伐他汀(41.7%)>高强度瑞舒伐他汀(40.9%)>中强度阿托伐他汀(37.9%)>低强度洛伐他汀(31.0%)>高强度阿托伐他汀(8.8%)。结论 脂溶性他汀、通过CYP450酶进行代谢的他汀、高剂量他汀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纳入文献较多且总体质量尚可,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部分文献质量不高,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RCTs对本研究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1.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待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转录酶是设计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选择性的靶点,逆转录酶抑制剂主要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两大类,本文主要根据化学结构类型综述近年来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逆转录酶是由p66和p51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抑制其活性可阻断HIV-1的复制,是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重要靶点。获得大量纯化的HIV-1 p66亚单位蛋白有助于研究其活性,为抗HIV-1药物研究提供药物筛选平台。文中构建HIV-1逆转录酶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获取高纯度高活性的HIV-1 p66亚单位重组蛋白。方法用PCR从含HIV-1 HXB2标准株全基因的质粒中扩增出编码HIV逆转录酶p66亚单位的基因,通过酶切、连接等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66,并转化到宿主菌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HIV逆转录酶p66亚单位蛋白。结果所构建了pET-28a(+)-p66质粒酶切片段为1680 bp,测序符合HIV逆转录酶p66亚单位编码基因序列。在IPTG诱导下表达相对分子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建立检测逆转录酶活性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用于筛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方法:利用DNA的固相固定技术将引物固定于96孔微量滴定板上,以poly(rA)· Oligo(dT)15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将生物素标记的dUTP掺入,用碱性磷酯酶反应系统检测酶活性.结果: 建立了检测逆转录酶活性的酶联免疫(ELISA)法,并用ELISA法验证了已知阳性药物对逆转录酶的抑制作用,对ELISA法在动力学研究的应用做了初步探讨,评估ELISA法的重复性、稳定性、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 ELISA 法检测HIV-1 逆转录酶活性具有简单、快速、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污染小等特点,适用于以HIV-1 逆转录酶为靶点的抑制剂的筛选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未经治疗HIV-1感染者耐药变异本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辽宁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耐药突变的发生和流行情况。方法提取辽宁省91例HIV-1感染者外周血基因组DNA,巢式PCR方法扩增pol区蛋白酶基因全序列与逆转录酶基因部分序列,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拼接后,递交HIVdb-Drug Resistance Algorithm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3株毒株在蛋白酶编码区含有M46I变异,在蛋白酶编码区次要变异普遍存在,由高到低依次为L63P(60.4%)及V77I(60.4%)、M36I/V(31.9%)、A71V/T(22.0%)、L10I(8.8%)和K20R(6.6%)。1株毒株在逆转录酶编码区含有M184I变异。结论约4.4%的感染者对至少一种我国现有的抗病毒药物耐药。辽宁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人群绝大部分为抗病毒治疗敏感人群,但应加强监测,防止耐药株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计算模拟技术,在分子水平揭示黄芩素抗HIV的新机制。【方法】基于药效团和分子对接等数据库搜索方法对抗HIV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得到潜在的抗HIV-1活性化合物;然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得到抑制剂与靶蛋白的最佳结合模式,并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虚拟筛选证实黄芩素是HIV-1逆转录酶和整合酶的抑制剂,分子对接显示其作用于HIV-1逆转录酶的核糖核酸酶H区域和整合酶的疏水区域。【结论】黄芩素是一个具有二价金属离子作用机制的、针对HIV-1核糖核酸酶H和整合酶的双重抑制剂。  相似文献   

17.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是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由于这些药物的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抗艾滋病药物的新靶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细胞水平上对HIV病毒自身生活周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其中包括病毒自身生活周期所需的蛋白,宿主细胞内源性抗病毒因子及其他抗HIV-1感染的潜在靶标。本文对近年来研究中出现的新的抗艾滋病药物靶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HIV-1 drug resistance in newly infected individuals.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D Boden  A Hurley  L Zhang  Y Cao  Y Guo  E Jones  J Tsay  J Ip  C Farthing  K Limoli  N Parkin  M Markowitz 《JAMA》1999,282(12):1135-1141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建立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蛋白酶(HIV-1PR)的微生物检测法,用以筛选抗HIVPR抑制剂。方法合成编码HIV-1PR识别序列24bp低聚核苷酸片段,并将其插入质粒pBR322四环素耐药基因tetr,经亚克隆构建含突变之四环素耐药基因mtetr的pACYC184M。以后者转染含HIV-1PR表达载体(pPOLO)的大肠杆菌,构建能同时表达四环素耐药蛋白及HIV-1PR之工程菌(TLV331)。结果在选择培养基内,TLV331生长受HIV-1PR控制,HIV-1PR表达时可破坏TLV331四环素抗性;HIV-1PR活性受到抑制时,其四环素抗性则恢复。此特性经HIV-1PR的已知抑制剂验证并以该法对31个化学合成样品进行筛选。结论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建立了HIV-1PR的微生物检测法,该法可作为抗HIVPR抑制剂之初筛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