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运用五行、六气归纳自然,配合阴阳、天干、地支、三阴三阳来推论天气及人体体质、健康、疾病的相互关系。灵活运用五运六气可以更好地认识疾病。  相似文献   

2.
作者指出,《内经》三阴三阳理论,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基本模式;三阴三阳是阴阳之气各有多少的客观标志;三阴三阳的理论框架是本、标、中见;三阴三阳是天人相应理论的高度概括,其核心是标与本。  相似文献   

3.
阴阳五行学说及五运六气学说深刻体现了《黄帝内经》的自然观,此两种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时间是阴阳的首要内涵,需“应时”而法;五行是阴阳的二分,以四时的递嬗为基本节律,“应时”而迁;六气是阴阳的三分,是“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是以时间为统属的时、位、标、本的统一;五运六气是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时间坐标,反映了天地万物整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应时”而环会.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对阴阳学说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章主要从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三阴三阳理论的创立以及对阴阳范畴特性的认识等方面 ,论述了《黄帝内经》对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燥邪究竟属阳邪抑或属阴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六气生成与阴阳五行关系、六气应四时阴阳、寒暑统六气、燥与寒热关系、六气的相生相制关系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燥属阴邪的立论依据;从燥与湿属性相反、燥邪致病特点和病证、燥证治疗用药分析等3个方面分析了燥为阳邪的原因,同时对燥兼阴阳也作了阐释.但由于<内经>对六气属性的划分亦多以四时、五行和阴阳之气的升降动静主论确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当以时令节气为依据,因而,燥为秋季主气而属阴是成立的.但应当明确的是,阴阳具有相对性,其所指不定,六淫邪气的阴阳属性仅是从某一方面笼统的概括,其所致病证的特点又与邪气本身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兼邪和在体内的转化等复杂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发"三阴三阳"的来源、内涵及其科学实质。[方法]从对阴阳定义出发,用发生还原论的方法,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对各种三阴三阳说法的阐述,寻找"三阴三阳"各种说法来源。[结果]从《黄帝内经》的描述中发现,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第一种说法来源于太阳光照强度在人身的阴阳分法,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日地的相互运动产生的阴阳消长的量变阴阳分法,第三种来源于日地相互运动产生的四时四象发展成的三阴三阳说。[结论]各种"三阴三阳"说都来源于太阳运动,日地相互运动是产生各种"三阴三阳"说的本源,是黄帝师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三阴三阳的阐述,不是多派各家学说杂陈。  相似文献   

7.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由龙砂学派弟子(陕西宝鸡中医院)王凯军创制,龙砂学派代表性传承人评价此疗法是运用五运六气开阖枢理论于针灸方面的成功典范[1]。顾植山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中阴阳离合理论,开创性地绘出了"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图1)"和"顾氏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图2)",二图清晰地展现出了人体三阴三阳六气盛衰的运行节律,这便是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的理论来源。龙砂开阖六气针法不同于一般的常规针刺方法,它没有特定的选穴及补泻手法,该针法在开阖枢理论指导下,在全身随处均可作开阖枢太极图,人身无处不太极,即在人体以任意一点为中心均可作出一个三阴三阳开阖变化的圆,在实践应用中尤以头顶部最为常用且简便、易于操作,另外较常用的还有腹部、骶部(火针多用)、病灶局部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发《伤寒论》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发生认识论的方法,追溯《内经》关于三阴三阳的认识以及脏气法时的思想,并借此论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体系的由来、内涵和临床意义。[结果]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拥有两套三阴三阳系统——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和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分别源自《内经》中的《素问·热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和《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属于"天之阴阳",必须"先立其年,以明其气",而知其年运气之变化;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属于"人中之阴阳",用于阐述人体发病及发病部位、疾病发展趋势,其中有阳仪系统、阴仪系统、病发于阳、病发于阴之别。辨六病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客气"而外感六淫;六经病欲解时三阴三阳体系,主四时"主气"而脏气法四时。[结论]《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源自《内经》相关理论。明晰《伤寒论》的两套三阴三阳系统,对于正确理解包括《伤寒例》在内的《伤寒论》全文,具有很好的学术、临床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9.
顾植山教授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将阴阳气化规律凝炼为"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阐释了阴阳、六经的理论内涵。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阴阳各一分为三,合而六之。"开合枢"为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三阴三阳时相图"通过"开合枢"阐述了阴阳的互用关系、升降出入,以及与六经的联系,同时认为六经的实质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的升降出入是六经的具体体现,是六经实质之所在。另外,三阴三阳时相图与脉诊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三阴三阳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和核心.《黄帝内经》三阴三阳、阴阳开阖枢、标本中气等理论是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恩师姜树民教授从医数十载,尤擅长诊治脾胃病,遣方用药独到,疗效显著.有幸侍诊左右,试用三阴三阳六经辨证理论解析老师的学术思想,并对其诊治脾胃病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略有心得,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由立竿测影所得到的阴阳及五行各行的科学内涵,认识到《伤寒论》三阳三阴病的实质,就是因感受外邪(寒邪)而导致的五行病。三阳三阴病辨证,是张仲景暗地里恢复使用《尚书·洪范》五行(四阳行一阴行)的定义内涵和古经文的五脏配五行方案而得到的诊疗体系。三阳三阴病六个"欲解时"的时间安排,主要根据洛书的数字排列规律来决定。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里,对当时医学界已经停止使用《洪范》五行的内涵和古经文五脏配五行方案的问题,隐暗地表达了他的不满。五行生克乘悔理论及今经文五脏配五行方案,可能是在东汉编写《内经》时,是被编写者最终认可的某些医学体系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同为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的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在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相互影响。脏腑阴阳属性的认定和脏腑相合关系的确立,都与经脉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脏腑的阴阳属性和阴阳之气的多少,起初是用“二阴二阳”来标定的。当“三阴三阳”命名了经脉,进而经脉络属了脏腑之后,才架设了脏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经脉表里关系和经脉脏腑络属关系的影响下,脏腑相合学说逐步成熟,《灵枢·经脉》的脏腑经络学说最终得以建立并占据了中医学术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左的其他“异说”则渐渐游弋于学术边缘而日趋湮没。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将阴阳三分,形成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一组名词,十二经脉、十二经别等即以这组名词来命名;《素问·热论》在论述外感热病时,也将热病的进程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此三阴三阳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运气学说也借用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说明六气的变化。据王氏考察,在中医古籍里有29种序次不同的三阴三阳,大抵可以归纳为经脉生理特性及其层次类、经脉长短浅深和血气盛衰类、病理反应类、脉诊部位类、日周期类、旬周期类、年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浅析张志聪基于六经气化学说的《伤寒论》三阳阳明病相关论述,为更好地理解及临证运用伤寒阳明病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研读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等著作,旁参其他医家关于《伤寒论》及六经气化学说的相关研究文献,简要解析张志聪六经气化学说,并从症候表现、病机本质、方药选用等方面阐释其对三阳阳明病的分析论述。[结果]六经气化学说为张志聪依照运气学知识,将六气气化和伤寒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学说思想。三阳阳明病症候表现,在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胃家实”症状的基础上各有不同侧重,太阳阳明病兼有小便数,正阳阳明病强调腑实,少阳阳明病兼有心烦。太阳阳明病病机为太阳阳热之气入于太阴脾土,脾阴受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正阳阳明病病机为阳明燥金之气及悍热之气侵袭阳明本腑经所致液少津亏;少阳阳明病病机为三焦受邪,少阳枢转不利,误治失津而阳明液损。太阳阳明病方选助脾输津、通腑行便的麻子仁丸;正阳阳明病方选推陈置新、荡涤攻邪的大承气汤,少阳阳明病方选承热畅中的调胃承气汤或疏导气机、交通阴阳的小柴胡汤。[结论]基于六经气化学说对三阳阳明病机的分析探究,揭示了人体无...  相似文献   

15.
指出阴阳离合理论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三阳离合、三阴离合及阴阳表里离合理论加以系统整理,对发掘中医学理论,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暑,在《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多方位的.首先,从阴阳而言,它是与"寒"相对立又统一的一个概念,即以寒暑别阴阳.其次,从四时而言,温、暑、凉、寒则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从五脏而言,风、暑、湿、燥、寒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统归天之气,在五行则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此外,暑作为"六气"之一,在三阴三阳理论中,暑为"少阴",其性蒸腾.基于暑的这些属性,相应地,在致病方面,逆于夏长之气,主要表现为"伤心",或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作为致病因素,夏伤于暑,主要特点是"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及"其汗大出,腠理开发".从"六气"角度而言,主要是"六气"间的淫、胜与复,其核心病机均是"火淫金病".而《黄帝内经》关于"暑"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论述,在后世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主要表现在"暑"与"热""火""湿"之间."暑""热"在古代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暑"为"热"之性,《黄帝内经》常通用,后人区别之,"火"为五行之一,与"暑"相对应,即在天为"暑",在地为"火","暑(热)"为"火"之化气;关于"暑"与"湿"的关系,统言"暑必兼湿"必然不妥,"暑"的兼"湿"与否,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而论,但"暑"与"湿"别为二气,不可浑而言之.在论治方面,《黄帝内经》关于暑证的论治,从阴阳角度而言,是以调和阴阳升降为本;从五行与六气的角度而言,主要依五行间的生、克、制、化为准.这种论治思想,为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所继承,临证可根据患者的基本病情,或加减此方论治、或权衡各组药物比重随证施治,来解决大部分"暑证";而王孟英所创同名方剂,基本是取法于《伤寒论》的"白虎加人参汤",其所举病证,属于暑热伤津耗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综述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药性理论—五味理论的认识。《黄帝内经》分别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与五行、五色、人体五脏等之间的关系,五味的功能作用及归经以及五味禁忌等都作了明确地阐述。本文对这些内容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指出阴阳离合理论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三阳离合,三阴离合及阴阳表里离合理论加以系统整理,对发掘中医学理论,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通过对其年内历法不同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应用进行文献溯源,提出《黄帝内经》运气七篇的历法体系是多元思想影响下的集合。六节气位划分是以天文观测为据,在成熟的阴阳合历基础上,受《周易》“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和《周髀算经》七衡六间图思想共同影响形成的独特历法体系;四季与二十四节气的应用是气象物候观测的实际需求,是在农耕文明影响下运气理论趋向实践的应用体现;五时的划分模式受五行文化思想影响而成,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三者相较,六节气位具有精密的历算系统与规则,理论属性强,在运气理论演算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四季与二十四节气用于实用观象,实践属性多;而五时模式则与五行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是文化渗透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冯军教授创立的枢机针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临床应用法则及技术操作规范,探讨天人相应视角下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与针灸效应的关联性规律。[方法]从《伤寒论》的六经针灸学思想入手,以阴阳脉之海——任督二脉为中心,基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六气太极时相图模型,并根据《黄帝内经》“气位相关”理论,立足于临床实践,对躯体进行“三阴三阳”横向的空间区域划分,并列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人体太极图模型构建了人体前后方向气机运行与六部气化相对应的关系,枢机针法是针刺颈项区域少阳枢机和腰臀区域少阴枢机的穴结,以斡旋人体阴阳之气化的新针刺疗法,其临床运用法则主要包括通痹开结,调和枢机,燮理阴阳;审守颈项少阳之枢,主风,知调四海和脏腑精气;温扶腰臀少阴之枢,主寒,尽消阴翳。其技术操作特点是运用系统化的针刺手法体系——通痹开结调气针法和开结烧山火热补手法,辨结开结,以调枢机。所举验案属素体阳虚、复感寒邪,邪犯少阴、少阳所致,故用枢机针法温扶少阴、通达少阳,以复阴阳之气化,遂三刺而愈。[结论]人体六气(六经)太极运行模型图作为探索躯体“三阴三阳”横向分域的研究先导,为针灸理论与六经辨证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据此提出的枢机针法不仅突破了经络理论作为针灸主体理论的局限性,而且弥补了全息、解剖、体表投影等针法治疗和调节之力偏弱的问题,使人体六气的运行和气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