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系统分析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18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年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 108篇,涉及320位作者,447家机构,307个关键词。其中以王麟鹏、常小荣等为代表的核心作者98位;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偏头痛、针刺疗法、临床疗效观察是排名前3的高频关键词;近几年研究的突现词有5-羟色胺、随机对照试验等。少阳经穴和局部选穴是偏头痛治疗的热点针灸处方。5-羟色胺、P物质、内皮素、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是作用机制研究热点。结论 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领域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各学者、各机构间的交流合作不紧密,高产作者以学术继承为主。随机对照试验是未来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设计的热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关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针刺疗法和药物疗法.方法:以针刺、针灸、绝经后骨质疏松等为主题词,检索了国内相关医学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等关于针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对照试验,治疗组以针刺治疗为主,对照组以药物治疗为主,以骨质疏松症总有效率和骨密度改变为测量指标.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采用RevMan5.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并对其中9篇文献采用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其中试验组365例,对照组252例.其中4个研究总有效率合并RR=1.38,95%CI为[1.15,1.65].Z=3.51,P=0.0004,显示针灸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治疗的总有效率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个研究治疗后骨密度值改变合并WMD=0.06,95%CI [0.02,0.10],Z=2.91,P<0.05,显示针灸疗法在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骨密度上较药物疗法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纳入的国内文献来看,针刺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但是需要更多的高质量文章来证实.  相似文献   

3.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2):113-115
[目的]分析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文献11篇,运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纳入文献间不存在异质性,森林图结果显示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优于其他疗法.[结论]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针刺治疗脑病的主穴选用规律。【方法】收集近10年来毫针或电针治疗脑病的文献,利用Excel软件建立穴位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17.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272篇文献中主穴涉及162个,主要分属于督脉和手足三阳经,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6个穴位为百会、三阴交、风池、内关、太冲、合谷。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最常见的搭配为百会—印堂,而百会—风池—大椎搭配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结果得到5个有效聚类分组。【结论】临床针刺治疗脑病首重督脉,优选核心搭配,重视近治与远治结合;临床治疗脑病可据此规律产生主穴处方。  相似文献   

5.
对近年来中医药干预易感冒人群的文献进行研究。共纳入23篇文献,对纳入文献的诊断标准、结局指标、干预方法、对照方法、干预时间、结局指标、安全性报道等临床研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目前中医药干预易感冒人群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并对今后中医药干预易感冒人群的临床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易感冒人群判定标准宜为每年患普通感冒次数4次及以上的人群。(2)结局指标可采用感冒发作频率及量化的感冒症状;涉及机制的研究可纳入免疫功能测定;安全性评价也应纳入结局指标;患者对于干预方法的接受度、满意度等也可作为研究评价的范畴。(3)干预方法以口服玉屏风散作为易感冒人群的基础疗法,可配合膏方和穴位贴敷疗法。(4)口服药物的对照方法可采用安慰剂对照;针刺治疗的对照可采用假针刺或假穴位针刺;穴位贴敷疗法的对照可采用穴位贴敷药物安慰剂进行贴敷。(5)干预随访时间应达到1年或以上。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癌痛疗效的系统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近20年有不少研究报道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癌痛有效,但学术界对针刺治疗癌痛的效果仍有争议。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方法评价针刺治疗癌痛的疗效。 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3期)、医学文摘数据库(Excerpta Medica Database, EMBASE)、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对照试验索引、重庆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检索日期始于各数据库起始日期,截止至2008年6月30日。手工检索6种中文期刊(2007年1月~2008年6月)上发表的相关文献。 纳入标准:收集比较各种针刺疗法与安慰剂、西药、中药对比治疗癌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针刺和药物联用与各种药物比较的RCT也予以纳入。 资料提取与分析: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并提取资料,如遇不一致,通过讨论解决。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如果纳入文献无法进行meta分析,则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7篇RCT共634例病人符合纳入标准,其中高质量研究1篇。由于绝大部分文献在试验设计和报告上存在明显缺陷,各试验间存在较大差异,不符合meta分析条件,因而只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除1篇有关耳针疗法的高质量研究报告耳针在镇痛效果上显著优于安慰耳针外,其他均是与非安慰对照且低质量的RCT,但都提示针刺疗法有一定效果。 结论:针刺治疗癌痛有效,但入选的绝大部分试验质量不高,降低了该结论的可靠性,还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高质量RCT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针刺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潮热短期和中期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收集 2017年6月30日以前 CNKI、CBM、维普、万方、PubMed 数据库针刺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潮热的临床试验资料,用 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对文章进行质量评分,利用Revman5.3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异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示治疗3个月(SMD:-0.36,95%CI:-0.61~-0.10)和6个月(SMD:-0.41,95%CI :-0.64~-0.18)的随访结果都表明针刺组患者的潮热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 5)。结论:在研究设计较完善的临床研究中,针刺对于乳腺癌术后潮热症状改善的短期和中期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针灸相关疗法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CNKI、Wanfang、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0年10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价。采用Stata15.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7个研究(n=2 612),涉及针刺+西医、针刺+放血+西医、火针+西医、艾灸+西医、放血+西医、针刺+火针+放血、针刺+火针、针刺、放血、火针+放血、针刺+放血、火针12种针灸疗法。网状Meta分析以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的RCTs 26项,涉及11种针灸疗法,以PASI为结局指标的RCTs 18项,涉及10种针灸疗法。改善银屑病疗效总有效率的SUCRA具体排序为:针刺+放血+西医>针刺+放血>针刺+火针>针刺+火针+放血>放血>针刺+西医>放血+西医>火针+放血>火针+西医>针刺>火针>西医;改善银屑病PASI的SUCRA具体排序为艾灸+西医>针刺+西医>针刺+火针+放血>放血+西医>火针+西医>针刺+火针>火针+放血>针刺>放血>火针>西医。网状Meta结果分析:针刺+放血+西医、针刺+放血、针刺+火针、针刺+火针+放血、放血、针刺+西医、放血+西医、火针+放血、火针+西医、针刺治疗银屑病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艾灸+西医、针刺+西医、火针+西医、火针+放血治疗改善银屑病PASI优于常规西医。结论 单一疗法推荐放血的治疗方案;联合治疗中推荐针刺+放血+西医的治疗方案,但因此次纳入研究较少,受研究质量限制,临床需谨慎施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和Embase 1959年8月-2019年2月国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全部相关文献,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1篇文献,共使用腧穴72个,涉及的穴位总频次865次。腧穴运用频次较高的是膻中、乳根、少泽;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应用频率较高;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胸腹部,而特定穴的用穴频次和用穴个数最高的均为五输穴。结论 临床上针刺治疗产后缺乳以选用膻中、乳根、少泽最为常见,常用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和任脉,局部选穴以胸腹部为主,并重视五输穴和募穴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0.
眼肌麻痹是临床中常见的眼部疾病,多由糖尿病、脑血管类疾病引起,病因复杂繁多.临床上表现为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头晕、恶心、呕吐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研究发现近年来针刺联合药物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中医药治疗该病优势明显,无依赖性,不良反应小,患者恢复良好且满意度高,操作便捷,预后良好.大量文献显示中医药疗法治疗眼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项针的组方规律、疗法特点和临床适应证。方法对1994—2012年间111篇运用颈项针的临床报道文献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颈项针的组方遵循一定的规律,刺激量大于一般针刺法,临床应用疗效肯定,尤其对脑源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有较好疗效。结论应在临床实践中开展规范化的技术操作,拓展颈项针应用范围,为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机体内环境由于受许多生理病理因素的影响,对针灸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相同病人的不同病程中,这种对针灸效应所表现出的差异,可能对针灸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脉冲电针仪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针刺手法电针仪的在研情况和应用情况,为电针仪的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并对传统脉冲电针仪提出改进方案,预测电针仪将向多功用、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将77例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分为2组,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组56例,传统针刺对照组21例,一般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6.4%,而对照组仅为76.1%,两组比较,χ2=0.491,P<0.05。结论:舌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满意,优于传统单纯体针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面部穴位, 针刺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顺贵  黄艳红  陈文  吴艳红 《中医学报》2016,(11):1811-1814
目的:观察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组采用椎针通督循经疗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基本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疗程结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的Ashworth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NFD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做比较,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FMA评分、Ashworth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NFD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以上各指标的改善幅度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有效率为9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通督循经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肢体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探讨在相同的针刺刺激条件情况下,针刺效应与机体状态的关系.通过匀速持续静脉给予2种不同剂量的盐酸山莨菪碱,制作2种胃电异常背景,观察比较针刺足三里对2种程度不同的异常胃电状态的调节.结果:在2种胃电异常背景下,对足三里穴位施以同样的针刺刺激,针刺的效应有所不同.说明针刺效应与机体异常状态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头穴久留针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Blessed痴呆量表(Blessed dementia scale,BD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MSE、BDS评分及BI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BDS、BI差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久留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有效成分不同配伍对缺氧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的影响,并找出较优组合。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rBMECs,并进行兔抗鼠Ⅷ因子鉴定,建立体外细胞缺氧模型。对参芎有效成分丹参素(A)、丹参酮Ⅱa(B)、川芎嗪(C)、藁本内酯(D)、阿魏酸(E),以3个剂量水平进行正交实验,另设正常组、模型组,观察不同配伍对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正交方差分析、直观综合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多指标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配伍样品均可提高SOD活性,降低LDH含量,减少细胞早期凋亡,抑制缺氧诱导的rBMECs发生G1/S期阻滞的作用。正交方差分析表明:A2B1C3D2E1为SOD的较优组合,A3B1C1D2E3为LDH的较优组合,A2B1C2D3E2为早期凋亡的较优组合,A2B3C3D3E2为G1期的较优组合,A2B3C3D2E2为S期的较优组合;综合分析结果显示A2B1C1D3E2为多指标的较优组合。结论丹参川芎有效成分不同配伍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缺氧对rBMEC的损伤,不同配伍作用方式的侧重不同。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relative standardization of acupuncture protocols for radiation-induced xerostomia.

Methods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arried out up to November 10, 2012 in the databases PubMed/MEDLINE, EMBASE and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ion with the terms: radiation-induced xerostomia,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acupuncture therapy. Fiv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acupuncture works were also reviewed with the keywords "dry mouth, thirst, dry tongue, dry eyes and dry lips" to search the effective acupuncture points for dry mouth-associated symptoms in ancient China.

Results

Twenty-two full-text articles relevant to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radiation-induced xerostomia were included and a total of 48 acupuncture points were searched in the 5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acupuncture works, in which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oints were Chengjiang (CV24), Shuigou (GV 26), Duiduan (GV 27), Jinjin (EX-HN 12), and Yuye (EX-HN 13) on head and neck, Sanjian (LI 3), Shangyang (LI 1), Shaoshang (LU 11), Shaoze (SI 1), Xialian (LI 8) on hand, Fuliu (KI 7), Dazhong (KI 4), Zuqiaoyin (GB 44), Taichong (LR 3), Zhaohai (KI 6) on foot, Burong (ST 19), Zhangmen (LR 13), Tiantu (CV 22), Qimen (LR 14) on abdomen, Feishu (BL 13), Danshu (BL 19), Xiaochaogshu (BL 27), Ganshu (BL 18) on back, Shenmen (TF 4), Shen (CO10, Kidney), Yidan (CO11, Pancreas) and Pi (CO13, Spleen) on ear.

Conclusion

There were considerable heterogeneities in the current acupuncture treatment protocols for radiation-induced xerostomia.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view and the personal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provide a recommendation for manual acupuncture protocols in treating radiationinduced xerostomia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