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8—2012年麻风病新发病例特征,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工作的重点和对策。方法对2008—2012年全省新发现麻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发现麻风病新病例243例,年均发现率0.13/10万,男多于女,主要集中在40~59岁(47.7%),平均延迟期32.72月。病人85.0%为被动发现,流动人口13例(5.3%)。分型:多菌型(MB)135例,少菌型(PB)108例,型比为56%,发生Ⅱ级畸残51例,畸残比为21%。PB新发病例Ⅱ级畸残比高于MB。结论福建省处于麻风低流行区,仍需加强麻风病早期的发现与治疗,加强对大众的麻风知识宣传和医务人员培训,同时还要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力度,控制传播,减少畸残发生。  相似文献   

2.
全市至1995年底累计发现麻风272例,其中男229例,女43例(5.3:1);多菌型107例,少菌型165例,两者之比为0.65:1;有Ⅱ级以上畸残的164人(60.3%);病期1个月~30年,平均5.32年;发病年龄7~76岁,平均发病年龄33.7岁;发现麻风方式1985年前专业门诊和医务人员报病发现165例,占64.2%,普查、线索调查发现70例,占27.24%,自报发现17例,占6.61%,接触者检查发现6例,占1.95%,1986年后专业门诊和医务人员报病发现12例,占80%,线索调查发现1例,占6.67%,接触者检查发现2例,占13.33%(见表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三明市2003—2015年新发现麻风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避免畸残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发现的54例麻风病例资料。结果三明市麻风病例数逐年下降,疫情较稳定。54例中,少菌型25例(46.3%),多菌型29例(53.7%),25.9%有明确的家族史;病例性别比为5∶1,农民占88.9%。病例发现方式:皮肤科门诊占68.5%、线索调查占29.6%、病人家属体检发现占1.9%;首诊为麻风病占27.8%,误诊为其它皮肤病占72.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神经损害为主,特别是多菌型皮损严重,Ⅱ级畸残率18.5%。77.8%(42例)的病例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改变典型,有临床诊断意义。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麻风病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麻风病皮肤和神经损害特征的认识,重视组织病理学检查,减少误诊,避免发生麻风畸残。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探讨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有效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方法 根据2003-2012年南通市麻风病的发现率,对新发现病例的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来源和畸残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原高流行地区,平均发现年龄为57.15岁,MB型比为70%,平均延迟期为22.75月,传染途径不明的占95%,皮肤科就诊发现的占65%。结论 南通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必须加大原麻风高流行区的麻风防治力度,保持麻防工作的持续性,充分发挥麻风防治三级网络作用,加强麻风防治技术培训,加大群众麻风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线索调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家属健康检查的工作力度,使发现方式由“被动发现”向“主动发现”逐渐转变,从而尽早发现病人,治疗病人,减少传播,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启东市新发麻风病例发病情况及畸残情况。方法对2000-2014年麻风病个案病例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启东市2000-2014年新发麻风病5例,无复发病例,均为女性农民,年龄25~48岁,散发,其家属均未感染。4例病例首诊单位为当地乡镇卫生院,1例为启东市人民医院,均有误诊误治情况。5例病例中无畸残1例,Ⅰ级畸残1例,Ⅱ级畸残2例,Ⅲ级畸残1例,畸残发生率为80.00%。结论启东市麻风病呈低流行状态,新发病例畸残发生率较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麻风病人发生畸残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安徽省儿童麻风的发病特征,了解全省儿童麻风病流行状况,为儿童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系统,收集整理1949~2013年安徽省儿童麻风病患者的个案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49~2013年安徽省登记新发麻风病人共8 104例,其中儿童221例(占2.7%),86.3%的病例在1978年以前发现。0~14岁儿童病例中,男性158例,女性63例,各年龄均有发病,平均延迟期中位数为13.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25.5个月,延迟期≤24个月152例(占68.8%),2级畸残94例(占42.5%),延迟期越长,畸残率越高,查菌阳性70例(占31.7%),以结核样麻风和瘤型麻风为主,发现方式以皮肤科就诊为主。结论儿童麻风病是体现麻风病流行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加强安徽省的主动发现工作,早期发现儿童麻风病例,有利于发现和控制潜在传染源,缩短延迟期,减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99 - 2018年贵州省麻风病流行趋势,完善我省防治策略,消除麻风危害。方法 对1999 - 2018年贵州省麻风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 1999 - 2018年贵州省累计发现麻风病例3 944例,发现率和患病率分别由0.69/10万、2.31/10万下降至0.17/10万、0.67/10万,年均下降3.77%和3.51%。毕节、黔西南、黔南和安顺新病例共占全省的71.73%;男女比为2.71:1,女性病人占比总体呈增高趋势;儿童病例154例,儿童比总体呈降低趋势;型别比为2.29∶1,总体呈增高趋势;2级畸残1 064例,2级畸残比总体呈降低趋势。病人以主动发现(54.92%)为主,皮肤科、接触者和线索调查占比总体均逐渐增多。结论 贵州省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并处于低流行状态,鉴于仍有儿童病例发现和2级畸残比较高,提示须关注家庭聚集性流行,推进以麻风可疑症状监测为主的早期发现措施,进一步消除麻风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全面了解黔南州麻风存活者畸残态势,为畸残预防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以全部麻风存活者为调查对象,按统一的"麻风畸残记录表"逐个检查。[结果]麻风畸残率48.95%、男性48.74%、女性49.55%,汉族51.44%、苗族51.42%、布依族46.06%、水族50.88%,其他民族40.00%,性别及民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增加,延迟诊断期的延长麻风畸残率及Ⅱ级畸残构成比随之递增;少菌型畸残率51.51%、多菌型畸残率4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级畸残构成比少菌型(77.56%)明显高于多菌型(60.85%);贵州省方案和DDS单疗畸残率53.82%,Ⅱ级畸残构成比73.38%,MDT方案畸残率42.74%,Ⅱ级畸残构成比54.40%,贵州省方案和DDS单疗的畸残率、Ⅱ级畸残构成比均明显高于MDT方案;畸残部位Ⅰ级畸残者中一个部位畸残构成比高于Ⅱ级,而Ⅱ级畸残者中多个部位高于Ⅰ级。[结论]麻风畸残发生及发展与年龄增加、延迟诊断期延长、麻风型别、治疗方案有关。Ⅰ级畸残发生部位最多是足,Ⅱ级畸残发生部位最多是手,手、足均为Ⅰ、Ⅱ级畸残次之,畸残Ⅰ级向Ⅱ级发展时亦向多部位损害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全面了解永定县现存麻风治愈者的畸残情况,为实施《麻风康复“十五”实施方案》提供康复医疗工作资料。方法 按照全国麻风畸残分级登记表内容,对现存麻风治愈者进行登记、检查、统计与分析。结果 全县麻风畸残率为69.01%,男性麻风畸残高于女性,患病病期在2a以上的畸残率高于2a内,多菌型病人Ⅰ级畸残占比例高,少菌型Ⅱ级以上畸残占比例高,四肢畸残率高于面部,各年龄段畸残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发现、早规则治疗麻风病人,正确处理麻风性神经损害,加强麻风病人的自我护理督导,是减少麻风畸残发生与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宁德市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宁德市1985—2017年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5—2017年宁德市共报告麻风病例38例,均为新发病例;男女比为2.8:1;平均发病年龄为47岁,主要集中在30~44岁组(占42.11%);病例主要分布在古田县(占42.11%)、蕉城区(占34.22%)。平均发现延迟期为35个月,早期发现率为47.37%。畸残率26.32%(10例),其中Ⅱ级畸残15.79%(6例);晚发现病例畸残率(40.00%)高于早发现病例(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占86.84%。结论宁德市麻风病疫情多年一直控制在低流行状态,仍有散发。应提高早诊断和规范治疗水平,减少传播和畸残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