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持续性根尖周炎优势细菌粪肠球菌( Enterococcus faecalis,E. faecalis)标准菌株与临床菌株生物膜体外形成能力。方法 E. faecalis 标准菌株 ATCC 29212及持续性根尖周炎分离的 E. faecalis 临床株lcl1709,体外形成生物膜,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LSCM)观察并对比在12、24、36、48h时2种生物膜形成面积;使用96微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并比较在12、24、36、48h时两者生物膜形成量。结果 ATCC 29212菌株培养12、24、36、48h在离体牙根尖表面生物膜形成面积(μm2)分别为47.577±45.221,206.935±122.596,558.782±330.877,1865.023±702.539;lcl1709的为62.227±33.040,461.578±285.281,1211.077±515.262,2632.515±1332.914。36h与48h lcl1709形成的生物膜面积显著高于ATCC 29212(P<0.05)。12、24、36、48h的生物膜OD590值ATCC 29212菌株分别为0.048±0.001,0.130±0.025,0.148±0.022,0.137±0.021;lcl1709菌株分别为0.096±0.029,0.162±0.015,0.201±0.042,0.235±0.078。 lcl1709生物膜OD590值显著高于ATCC 29212(P<0.05),随时间延长,各组OD590值显著增大( P<0.05)。结论 E. faecalis可形成生物膜,持续性根尖周炎分离的E. faecalis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于标准菌株,可能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粪肠球菌和难治性根尖周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万方数据、CNKI、维普等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难治性根尖周炎中粪肠球菌检出率的独立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以及横断面研究,并追溯所获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项研究,共728例难治性根尖周炎病例和748例对照病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难治性根尖周炎中粪肠球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3.559,95% CI(1.696,7.470),P<0.05]。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粪肠球菌与难治性根尖周炎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但具体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今后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和更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观察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模型的形态及结构。方法 选取人新鲜拔除的单根离体牙24颗,随机分为8组,每组3颗,浸泡于粪肠球菌 ATCC 29212菌悬液中,分别于1、2、7d建立根尖生物膜模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生物膜形成过程;使用碘化丙啶(PI)和刀豆球蛋白 A异硫氰酸荧光素(ConA-FITC)对生物膜细菌及细胞外基质进行双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CLSM)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计算生物膜覆盖率。结果 随时间的增加,根尖样本表面细菌覆盖面积增加,7d组与1、2d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d与2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d组形成生物膜结构,其样本表面的覆盖率为 17.23%±1.52%,样本表面有大量细菌附着,细菌被细胞外基质包绕,并呈群落分布。生物膜中的细菌被 PI染成红色,细胞外基质被 ConA-FITC染成绿色,可见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以及亲水性通道。结论 粪肠球菌根尖生物膜于培养7d时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结构,由细菌群落及其周围大量的不定型基质组成。  相似文献   

4.
粪肠球菌是根管治疗后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常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包绕在细菌周围或黏附在细菌表面的糖类、核酸和分泌蛋白对粪肠球菌的初始黏附、生物膜空间结构和细菌间信息交流等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粪肠球菌生物膜及其细胞外聚合物组分和去除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肠球菌是顽固性和继发性根管感染中最易分离到的细菌,其主要致病机制之一是形成生物膜.笔者下面就再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影响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因素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化持续性根尖周炎优势菌粪肠球菌临床株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分离获得粪肠球菌临床菌株.方法 选择30例持续性根尖周炎患者,严格无菌行根尖手术,从切除的根尖及根尖周病变组织中分离培养粪肠球菌临床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16SrRNA基因扩增测序分析特异性片段扩增方法进行鉴定,获得粪肠球菌菌株.结果 临床样本中培养出乳白色、边缘光滑、隆起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球菌17例,生化检测该菌株耐低温、高温、盐、碱特性及糖代谢特点符合粪肠球菌生化特点,16SrRNA基因扩增测序,经过与NCBI数据库比对,与粪肠球菌致病菌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度近99%菌株15例,特异性引物扩增可得到目标条带菌株15例.结论 从30例持续性根尖周炎中分离获得粪肠球菌临床株15株.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检测未经治疗和根管再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内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探讨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与慢性根尖周炎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未经根管治疗和需根管再治疗的慢性根尖周炎病例各30例,采集根管内细菌样本,提取DNA,分别设计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所有根管内均可检测到细菌。粪肠球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再治疗病例中检出率为53.3%(16/30),慢性根尖周炎未经根管治疗病例的根管为10%(3/30)。白色念珠菌仅检出2例,均在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再治疗病例中检出(6.67%),而未经根管治疗病例的检出率为0。结论粪肠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在原发的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检出率较低,在再治疗根管中检出率增高,可能与根管治疗时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慢性根尖周炎根尖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观察慢性根尖周炎根尖表面细菌生物膜分布及其超微结构。方法:扫描电镜观察新鲜拔除的24颗离体牙根尖表面,其中5颗为正畸或阻生拔除的活髓牙,5颗为X-ray显示根尖区正常的死髓牙,14颗为X-ay显示根尖区已有慢性病变的患牙。结果:在根尖区正常的活髓牙和死髓牙根尖表面均没有发现细菌生物膜;而在有慢性根尖病变的14颗患牙根尖表面,全部观察到了细菌生物膜的存在。这些生物膜分布于根尖表面的部分区域,可由单一细菌形成也可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结论:慢性根尖周炎根尖表面部分区域存在有细菌生物膜,其超微结构特征因细菌组成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方法利用AFM观察生理状态下粪肠球菌的超微结构并进行三维成像。利用硝酸纤维素薄膜在体外构建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用AFM观察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表面变化。结果粪肠球菌菌体呈球状,表面凹凸不平,被颗粒状物包绕。初步确定了6 h粪肠球菌生物膜逐渐形成,24 h生物膜维持稳定状态,观察到细菌表面局部特征的变化及细菌胞外的多聚体物质。结论应用AFM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清晰地观察粪肠球菌表面超微结构及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整个动态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照品二烯丙基化三硫(dially trisulfide,DATS)体外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形成粪肠球菌生物膜,分别经1280、2560、5120 mg/L浓度的DATS作用后,采用MTT法观察DATS对生物膜粪肠球菌的抑菌率。结果:1280 mg/L DATS对对数期和饥饿期的生物膜粪肠球菌抑菌率约71%,显著高于对稳定期生物膜粪肠球菌的抑菌率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抑菌率增高。结论:DATS对生物膜中的粪肠球菌具有明显杀灭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粪肠球菌可在恶劣的环境中持续生长和繁殖,而在生物膜中具有的极强的生存和致病能力,使其成为根尖周炎复发的重要的致病因素。粪肠球菌的毒力因子,可引起健康组织损伤,增强细菌的黏附能力。粪肠球菌的检出率,在原发性感染根管内为7.5%,但在治疗失败的感染根管中可达到70%以上,即粪肠球菌在原发性根尖周炎患牙的根管内并非主要致病菌。粪肠球菌在根管冠1/3段的感染较重,在根中1/3和根尖1/3段的感染较轻。粪肠球菌对常规的根管消毒和抗菌药物有极强的耐药性,很难用传统的方法将其于根管内彻底清除,因此研发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粪肠球菌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根尖生物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膜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细菌生存方式,粘附于无活性的物体表面或者生活组织表面。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发现慢性根尖周炎牙骨质表面也存在细菌生物膜,称之为根尖生物膜,研究表明根尖生物膜与难治性慢性根尖周炎密切相关。目前对根尖生物膜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形态学的观察和动物实验模型的水平上,缺乏大量有关根尖生物膜基础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纳米银对牙本质表面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为探寻新型有效的根管消毒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牙本质片309个,随机分成3组,在牙本质表面形成粪肠球菌生物膜后,分别用0.1%纳米银溶液、1.313%次氯酸钠溶液和0.9%氯化钠溶液处理.3组分别于处理0(即处理前)、1、6、12、24 h时取出样本,应用活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体外粪肠球菌生物膜模型,评价10%氢氧化钙溶液和2%洗必泰溶液去除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效果.方法 在玻片上形成4、8、12、24、48 h粪肠球菌生物膜,荧光染色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用10%氢氧化钙溶液和2%洗必泰溶液分别处理24 h生物膜3、10、30 min,采用CLSM观察;ANO...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生物膜状态与浮游状态下粪肠球菌对碱的耐受性。方法:制备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粪肠球菌细胞,用pH值分别为7、8、9、10、11和12的培养液作用2h,利用MTT比色法比较2种状态下细菌细胞活性变化。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碱性环境(pH值7~9)对粪肠球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高碱性环境(pH值>10)下存活细菌的比例明显减少;高pH环境下,生物膜状态的粪肠球菌存活细菌比例显著高于浮游状态下细菌的存活比例。结论:粪肠球菌对碱性环境具有强耐受性,形成生物膜是粪肠球菌抵抗高碱性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粪肠球菌单菌种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探讨胞外多糖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分布和作用。方法:粪肠球菌在盖玻片上形成单菌种生物膜,采用荧光技术标记胞外多糖和细菌,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膜结构和胞外多糖的分布;蒽酮法测定粪肠球菌在游离和粘附状态下产生水溶性胞外多糖(Water 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WSE)和水不溶性胞外多糖(Water insoluble exopolysaccharides,WIE)的能力变化。结果:粪肠球菌能在玻片表面粘附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中胞外多糖分布与菌落中的细菌分布一致,相互包裹成熟形成网络状结构。不同培养时间、不同生存状态粪肠球菌合成WSE和WIE的能力不同,差异有显著性(P<0.05)。粘附菌产生WSE的能力往往低于浮游菌,但是粘附菌产生WIE均高于浮游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胞外多糖在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将氢氧化钙和纳米银联合,探讨其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方法:使用256个牙根样本建立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使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不同药物[Ca(OH)2+AgNP,Ca(OH)2,AgNPy不同作用时间(1、7d)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以灭菌水作为实验对照组.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d和7d时,Ca (OH)2+AgNP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强于Ca (OH)2和AgNP;同时,AgNP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Ca(OH)2.Ca(OH)2在7d时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强于1d时;Ca(OH)2+AgNP和AgNP在7d和1d时对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纳米银颗粒联合氢氧化钙对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具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根尖周炎以骨吸收为主要特征之一.粪肠球菌是治疗后根管再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是其主要免疫原.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粪肠球菌诱导骨破坏信号通路的新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根尖周炎以骨吸收为主要特征之一。粪肠球菌是治疗后根管再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acid,LTA)是其主要免疫原。本文对近年国内外粪肠球菌诱导骨破坏信号通路的新进展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