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致病基因研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其中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4型(DFNA4型耳聋)基因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本文详述了DFNA4基因的定位、克隆及突变筛查,为阐释遗传性耳聋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非常规肌球蛋白MyosinⅥ(MYOⅥ)与基因编号为DFNA22和DFNB37两个基因座相关,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6q13,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发展的高频听力下降,语后聋,可伴前庭症状,与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目前针对Myo6及所编码的蛋白MYOⅥ,在鱼类及小鼠中其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较深入。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为60%的耳聋患者与遗传相关,而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全身其它症状,分为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和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与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密切相关的GJB2基因,不同人种突变位点不同,各个位点突变形式、频率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非常规肌球蛋白MyosinⅥ(MYOⅥ)与基因编号为DFNA22和DFNB37两个基因座相关,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6q13,典型的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发展的高频听力下降,语后聋,可伴前庭症状,与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目前针对Myo6及所编码的蛋白MYOⅥ,在鱼类及小鼠中其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较深入。  相似文献   

5.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是遗传性耳聋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中的重点和焦点,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克隆工作发展迅速.目前估计约有150~200个基因与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相关.根据耳聋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非综合征型耳聋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遗传和线粒体遗传.本文全面回顾了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中与核染色体有关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的研究历史与最新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位置候选基因法了解中国DFNA4型耳聋家系定位区域内的两个基因KCNN4、KPTN与该家系耳聋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对一个6代相传、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定位于DFNA4座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中国家系成员,针对候选基因KCNN4、KPTN的全部编码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反应、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突变或多态性位点的检测与鉴定。结果两种基因的各对引物均有较好的扩增效果,直接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在KCNN4基因的所有编码区未检测到突变;在KPTN基因外显子10的编码区鉴定出一处同义突变(2154G/A,P302P),该突变不与家系的耳聋表型共分离,为已报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293424)。结论该中国DFNA4家系的耳聋表型不是由其定位区域内的KCNN4、KPTN基因编码区的突变所导致,但这两个基因仍是极好的耳聋候选基因,其与遗传性耳聋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热点和明确我们最近收集到的一个遗传性耳聋家系是否为已克隆的耳聋基因的突变所致。方法 :该家系 5代共 4 7人 ,其中耳聋患者 1 8人 ,从家系图分析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所有患者均为语后聋 ,从 1 6 3 0岁起病 ,为双耳对称性、进行性、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不伴其它器官系统的异常 ;采用PCR 直接测序法在该家系中进行HDIA1、GJB3、GJB2、DFNA5、а tectorin(可导致DFNA8和DFNA1 2两型遗传性耳聋 )、MYO7A、POU4F3等 7个常染色体显性耳聋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发现CX2 6基因有 2种核苷酸改变即A3 4 1G和GC2 5 7 2 5 8CG ;POU4F3基因有 1种核苷酸改变即T90C。分析后发现 ,上述核苷酸改变均不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性突变。其余 5个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耳聋家系由目前已克隆基因突变所致的可能性较小 ,笔者目前正在进行的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极有可能定位一个新的耳聋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8.
Connexin 26基因233delC突变与中国人先天性耳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Connexin2 6基因突变是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DFNB1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FNA3的遗传基础 ,其中的 35 del G的突变在欧美人 DFNB1耳聋患者中的检出率为 70~ 80 % ,但在中国耳聋人群中未检到该点突变。本文旨在筛选中国人耳聋相关的 Connexin2 6基因的突变热点。方法 :采用 PCR- RFL P筛选 2 19例不同耳聋类型的患者和 5 0例听力正常人的 Connexin 2 6基因 2 33del C的突变 (2 1.5 % )。结果 :2 19例耳聋患者中共发现了 47例 Connexin 2 6基因2 33del C的突变 (2 1.5 % )。在先天性耳聋患者中 2 33del C的突变率为 33% ,遗传性语前聋患者为 2 6 .7%。 5 0例药物性致聋的患者有 10例发生突变。遗传性及散发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听力正常人未检测到 2 33delc突变。结论 :Connexin2 6基因 2 33del C突变在中国先天性耳聋人群中发生频率较高 ,与欧美人不同。我们的结果表明 ,Connexin2 6基因异常导致耳聋的突变热点具有种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POU3F4基因是X染色体上唯一已克隆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基因,该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聋具有显著的遗传学特点和特异的颞骨影像学改变.本文对POU3F4基因及其突变引起的耳聋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耳聋具有遗传异质性,即某种临床表型的遗传性耳聋可由几种不同的致病基因所致,其在听力学和耳科学方面的临床特征也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DFNA2就是遗传性耳聋遗传异质性的一个代表性基  相似文献   

11.
非综合征性聋占遗传性聋的70%,至今已有60余个非综合征性聋基因被克隆.随着耳聋基因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基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耳聋基因诊断将广泛应用于耳聋病因学检查和预防性筛查中,有助于耳聋更准确的诊断和更恰当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耳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据是否合并其他系统器官疾病,分为综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而非综合征性耳聋具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迄今为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DFNA)已成功定位了64个位点,24个基因(Hereditary Hearing Loss Homepage:http://webhost.ua.ac.be/hhh/).第五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DFNA 5(OMIM 600994)于1995年在一个高频进展性听力下降的荷兰家系中首先定位在7p15[1],1998年确认了DFNA5的致聋基因[2].本文就已报道DFNA5的基因突变特点、家系的临床特征及目前对该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一个连续6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41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回访调查的方式对家系55位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对部分家系成员采集血样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听力损失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轻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40岁以下男性患者听力曲线呈高频下降型;40岁以下女性患者低频受损,听力曲线呈上升型;40岁以上患者,男女均累及全频听力,呈平坦型听力曲线。听力损失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至40岁左右时发展为全频中度至重度耳聋。在已完成的11个候选基因突变筛查中,未发现与该家系致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结论中国遗传性耳聋DFNA41家系的听力表型与性别及年龄有关,围绕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将有助于DFNA41家系致病基因的克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二组非综合征的高频听力损害病人 ,分析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 2 (DFNA2 ) A2 /KCN2 4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 9(DFNA9) AQ/ COCH基因的纯音听力和语言识别表现的关系。一组来自 4个不同家族的 4 5例病人 ,在耳聋 A2位点 (1p34)的KCN2 4基因上都携带了 W2 76 S、G32 1S和 L 2 74 W基因突变三种中的一种。另一组来自 7个不同家族的 4 2例病人 ,在耳聋 A9位点 (14 q12 - q13)上都携带了一个相同的 5 1ser突变。二组病人都表现为相似的高频感音性听力损害。通过一组数据的横断面研究 ,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语言…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近年来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证明,通过基因筛查不仅可以发现先天性遗传性聋患者,更重要的是发现药物敏感性聋基因携带者和迟发性聋基因携带者。早期对耳聋患者实施干预和康复,可以使其聋而不哑;对耳聋基因携带者进行预警及耳聋防治知识的宣教,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耳聋的发生;通过进一步的耳聋遗传咨询,可以避免生育聋儿。  相似文献   

16.
肌球蛋白家族在遗传性耳聋的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详述了近年来发现的与遗传性耳聋表型特征相关的肌球蛋白基因的作用及功能,对理解遗传性耳聋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耳聋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疾病,近年来人们发现连接蛋白基因突变与其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对这类基因的鉴别和研究,为遗传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这一课题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和回顾。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聋的遗传异质性是由几百个蛋白编码基因决定的.无论耳聋程度的轻还是重,不同遗传背景的耳聋患者中均发现相关基因突变.在许多文献报道中,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以及小鼠等动物模型可部分解释基因突变致聋的分子机制.这些基因的发现不仅为一些可能伴有临床症状的耳聋病例提供诊断依据,也为耳聋家庭提供生育指导.其中,与毛细胞的退化(尤其是外毛细胞)相关的基因突变可直接导致耳聋的发生.本文选取DFNB28、DFNA51、DFNA50等与毛细胞退化相关的耳聋基因来阐述其病理机制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Connexin26基因其编码的产物为一种缝隙连接蛋白,组成的质膜通道蛋白,在细胞间的连接和递质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综合征耳聋和非综合征耳聋密切相关,对这一基因的研究可使我们对耳聋的致病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常染色体显性高频听力损失一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听力学特征及遗传学特征进行详细分析。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全面体查及听力学检查,整理、分析家系资料,总结家系听力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绘制遗传图谱。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FNA)的21个位点23个基因进行初步筛查,数据分析采用连锁分析方法。结果:该耳聋家系(命名为SX-H043)成员共43人(包括已故和配偶),分布于四代,遗传方式为DFNA,耳聋患者表现为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高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发病年龄介于25~50岁,早期以高频损失为主,听力曲线呈下降型,随着年龄增长,全频听力逐渐下降。结论:该耳聋家系为DFNA方式,表现为高频感音神经性聋,对已知耳聋基因位点的筛查,未发现明确的阳性位点,因此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有望发现新的高频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