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其优点。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改良微创组行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病例的切口长度、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达90°的时间、术后1周、2周、6周、6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评价两组手术的疗效。结果全部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7.9个月。对照组和改良微创组的切口长度、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和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ROM达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微创组的切口长度、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主观无痛时间、住院时间、负重站立时间、主动直腿抬高时间、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以及膝ROM达90°的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术后1周、2周和术后6周的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股肌下入路微创膝关节置换术不干扰伸膝装置,切口小、损伤小、出血量少,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康复快,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年化逐渐增加,势必带来一系列的人口老年化问题,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等。对此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改善患者功能、减轻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患者要求的提高和手术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老年化逐渐增加,势必带来一系列的人口老年化问题,如退变性骨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等.对此类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改善患者功能、减轻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股四头肌保留入路(QS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比较QS入路(QS组)及传统髌旁内侧入路(标准组)全膝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膝关节协会评分(HSS)、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主动屈曲活动度、肌力等.结果:手术时间QS组与标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出血量QS组比标准组稍多(P<0.05).VAS评分术后第1天两组基本相同(P>0.05),术后第3、7天QS组低于标准组(P<0.05).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术后1周、1个月QS组比标准组大(P<0.05),肌力评分术后1周、1个月QS组均大于标准组(P<0.05),HSS评分术后1周、1个月QS组比标准组高(P<0.05).术后3个月HSS评分、肌力和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S组1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经治疗痊愈.所有病例未发现深部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QS入路全膝置换术,术后早期疼痛减轻,有利于早期伸膝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图书馆、EMbase、PubMed 和CBM,全面搜集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膝关节置换术的所有临床对照试验,按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使用RevMan 5.0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8 个研究,包括4 个RCT,2 个半随机对照试验,2 个非随机对照试验。Mata 分析结果显示,股内侧肌入路组与内侧髌旁组相比,外侧支持带松解率[RR=0.75,95%CI(0.52,1.08),P=0.12]、术后6 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D=2.65,95%CI(– 1.20,6.50),P=0.18)]、手术时间[MD=1.04,95%CI(– 3.50,5.58)]及术后不良反应[OR=1.04,95%CI(0.43,2.52),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1 个研究提示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个研究提示股内侧肌入路组术中出血量要少于内侧髌旁入路组,1 个研究未作统计学分析;2 个研究提示两组术后直腿抬高时间上无差异,另1 个研究提示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股内侧肌入路组要短于内侧髌旁入路组。 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6 周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手术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与内侧髌旁入路的效果相似,但两者术中出血量和直腿抬高时间有无差异尚不能判断。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上述结果还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6.
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3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成A组及B组,A组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小切口髌骨内侧旁入路,B组则通过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B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应用小切口经股内侧肌入路手术疗效确切,有利于降低患者疼痛感,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量等,快速促进患者康复痊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5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中失访、脱落7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例数为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9例。于出院前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联合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应用对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短期康复的作用。方法 40例术前合并轻度贫血的原发性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股内侧肌下入路进行TKA,并应用ERAS方法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采用髌旁内侧入路进行TKA,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管理。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血红蛋白水平、股直肌肌电量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及日均活动量,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 2组术前血红蛋白、VAS评分、RMS及日均活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血红蛋白[(101.68±11.11)g/L]、RMS(50.19±18.83)高于对照组[(94.85±4.18)g/L、39.75±20.40](P<0.05),日均活动量[(68.85±5.03)m]大于对照组[(54.55±4.38)m](P<0.05),VAS评分[(2.65±0.81)分]与对照组[(3.10±0.9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联合ERAS围手术期管理方法有助于纠正合并贫血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TKA术后贫血,提高活动能力和活动量,对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二: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t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d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期间功能锻炼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住院期间功能锻炼的状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TKA患者功能锻炼结构式观察提纲和记录提纲,观察并收集2004年6~12月北京市4所三级医院71例(91个膝关节)接受TKA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术后前3d,22.5%的患者没有进行锻炼;术后14d内做持续性被动运动(CPM)、屈膝练习的患者分别占71.8%和81.7%,做肌肉静力性收缩、直腿抬高的患者分别占40.8%和81.7%,以上4项锻炼开始时间晚,锻炼方法不规范,坚持时间亦短;单膝置换与双膝置换患者下地行走练习的开始时间分别为术后(6.51±2.90)d和(10.30±3.21)d;功能锻炼过程中,CPM由护士协助进行,其他锻炼主要由患者家属或护工协助进行。结论TKA患者住院期间实际进行锻炼的人数、次数、时间与方法不尽相同,护理人员应该进一步探讨如何保证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康复锻炼,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国内全膝关节置换以内侧髌旁入路为主,创伤大、恢复慢,而经股内侧肌下入路更符合正常解剖,能完整保留伸膝装置,临床对于二者的相关比较研究极少。
  目的:对比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55例(70膝)膝关节病变患者被随机分为股内侧肌下入路组26例(35膝)和内侧髌旁入路组29例(35膝),分别采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比较2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疼痛度、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假体力线对位以及并发症情况。所有假体均选用 Johnson&Johnson公司旋转平台的Sigma型假体。
  结果与结论:55例患者获得12-24个月随访,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不稳、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所有假体均获得正确的力线对位。股内侧肌下入路组患者置换手术时间大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0),而切口长度、置换后引流量、依托考昔片追加量、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直腿抬高时间、起始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置换后3 d 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均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 <0.05)。置换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股内侧肌下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早期疗效显著优于经内侧髌旁入路,而2种入路在假体力线对位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张龙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714-27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海南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3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本组38例均0.5 a随访,34例关节疼痛缓解,功能恢复良好,畸形完全矫正,有良好的稳定性;2例关节活动受限;2例关节活动后疼痛。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锻炼有利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效果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5例的功能锻炼指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46-264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的指导方法。方法:术前使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心理负担,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后分为早、中、晚三期进行功能锻炼,早期进行,循序渐进,直至能独立负重行走。结果:对25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随访2~36个月,全部病例存活,膝关节活动度达到要求,能独立负重行走。结论:术前、术后进行有效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渐进式功能锻炼在全膝置换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勤  程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41-2341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置换术后实施早期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 7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置换术,术后将其中行常规功能锻炼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渐进式功能锻炼的4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功能锻炼的效果比较,实验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系统的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效果优于传统的功能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方法,实验组按照临床路径表制定的要求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实验组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率、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满意度、术后功能锻炼达优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指导,能明显地提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正确率,帮助患者较好的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显著提高功能锻炼的达优率,利于患者更好地康复,从而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正>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术后康复对人工关节的寿命、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忽视康复训练,可导致整个手术失败,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何开展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是医护人员的重要难题,近年来,我们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常规,  相似文献   

17.
李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871-2872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TKA)后早期大角度被动锻炼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9例行全膝置换术(TKA)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大角度被动活动组(大角度组)和常规被动活动组(常规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大角度组术后2周内的被动屈曲功能锻炼角度比对照组大(以患者的耐痛能力为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周AK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1,7.65,7.78,7.36;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周ROM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22,26.08,30.67,33.69;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应尽早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康复锻炼,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对于提高术后的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改善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对全膝置换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置换后分别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和持续性被动运动器进行关节功能康复,置换后1.5,3,6个月记录两组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VAS评分及KSS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置换后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KSS功能评分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KSS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换后1.5,3个月可控主动运动组关节活动度优于持续性被动运动组,置换后6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使用可控主动运动夹板进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0.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矫正畸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进行正确、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改善假体膝关节的功能,从而影响着手术的效果。对43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术后功能康复锻炼,并对患者手术前及康复锻炼后的膝关节评分变化进行观察。功能康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手术前膝关节评分。功能康复锻炼能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