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LHM)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观察和分析2例LHM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文2例LHM均出现胸痛。光镜下见瘤细胞呈圆形、短梭形及梭形,大小不等,弥漫分布。肿瘤组织中见非典型的纤维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电镜下瘤细胞表面见少量较细长的蓬发样微绒毛,胞质内见较多张力微丝。免疫组化示vimentin、calretinin、CK、抗间皮抗原、CD68和EAM均(+)。结论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恶性肉瘤样间皮瘤,其电镜及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诊断。需与恶性淋巴瘤、恶性胸腺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
心包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心包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观察3例心包恶性间皮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心包恶性间皮瘤呈上皮样组织学改变(上皮样型间皮瘤),HBME-1和EMA( ),CEA(-)。1例为梭形细胞呈肉瘤样组织学变化(肉瘤样型间皮瘤),HBME-1、EMA、CEA、vi-mentin、desmin、CD34和Ⅷ因子均(-)。结论 心包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免疫组化标记对该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呈上皮样组织学改变(上皮样型间皮瘤),在纤维性间质背景中,含有片状、灶状或巢状上皮细胞团,局部有腺样结构形成。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瘤细胞呈(-),网织纤维染色显示上皮性肿瘤特点,局部呈双向分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calretinin( ),EMA强( ),vimenfin弱( ),CEA(-)。结论 原发于附睾的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临床易误诊。其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应注意与附睾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及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纤维母细胞型恶性间皮瘤的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观察并分析肌纤维母细胞型恶性间皮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3例肌纤维母细胞型恶性间皮瘤中仅1例有胸痛,其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光镜下见瘤细胞呈弥漫分布,梭形、胖梭形或短梭形,大小略不等,可见核分裂象,部分细胞胞质丰富呈红染或粉染.1例电镜下瘤细胞表面见少量微绒毛,胞质内可见较多张力微丝.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5/6、calretinin、抗间皮抗原、vimentin和actin(pan)均(+).结论 肌纤维母细胞型恶性间皮瘤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肉瘤型恶性间皮瘤,其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测有助于诊断.需与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平滑肌肉瘤、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和纤维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心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心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瘤细胞弥漫生长,疏密不等,部分区域有黏液样基质,部分区域为红染基质。瘤细胞大部分为大圆形、短梭形,核深染,不均匀成块状。部分细胞分化较好,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少量瘤巨细胞。肿瘤组织结节样突向心肌内。免疫组化:PAS和CD68(+)、desmin、vimentin、CD68和CD117(+++),MyoD1(++),CK、PCNA68%(+),myoglobin、S-100、p53和Ki-67(-)。结论原发性心横纹肌肉瘤罕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组织形态学及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免疫组化检测能增加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肺上皮样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肿瘤有大片的坏死出血区。瘤细胞具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异型性明显,CD31和vimentin(+)。结论 肺EA具有软组织EA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出血、坏死更为显著。CD31是敏感性较高的标记物。主要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恶性间皮瘤、硬化性血管瘤、肺腺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附1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文  张育君 《新医学》2001,32(3):153-154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5%的患者以心悸,气促为其首发症状,19例中10例为心包恶性间皮瘤,血管肉瘤4例,淋巴瘤2例,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黏液肉瘤各1例,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房肿瘤分别为5例,3例和1例,心力衰竭为主要死因,占93%(18/19),住院病死率为74%,结果: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患者多以心悸,气促为首发症状,早期诊断较困难,预后很差,UCG为早期诊断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0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其鉴别诊断。结果恶性间皮瘤男性较女性多见,平均年龄53岁,病变部位广泛,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肿瘤组织学形态复杂,组织排列多变,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化:calretinin(93/100)、CK5/6(63/79)、D2-40(24/37)和WT-1(8/17)(+)。结论恶性间皮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以病理形态为主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综合考虑,但要重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肝镰状韧带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瘤(CCMM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肝镰状韧带CCMMT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CMMT是软组织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常为无痛性肿块,以镰状韧带为好发部位,组织学以上皮样透明细胞及平滑肌样梭形细胞为主,伴同步增生丰富的毛细血管,免疫组化HMB45、SMA和S-100(+);结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WHO确立的软组织肿瘤新类型,肝镰状韧带CCMMT是这个肿瘤家族的代表性成员之一,具有显著的部位特点,组织学以透明细胞、梭形平滑肌样细胞分化为主,特异性免疫标记有助诊断。该肿瘤应与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恶性透明细胞间皮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8例肺母细胞瘤,复习患者病例档案并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和随访.结果8例肺母细胞瘤患者年龄为5~63岁,平均41.6岁;肿瘤主要位于左肺或右肺的上叶,临床分期以T(2~3)、N(2~3)、M(0)为主;术后平均生存11个月.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双相性肺母细胞瘤6例,胚胎性腺管样结构显示AE1/AE3(+),幼稚的梭形细胞呈vimentin(+),软骨分化区S-100(+);上皮性肺母细胞瘤1例,桑葚体为特征性结构,免疫组化显示NSE和AE1均(+),桑葚体可能是肺母细胞瘤中具有向腺、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始基成分;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是由恶性胚胎性间叶成分构成,伴有陷入的非肿瘤性上皮,此上皮表达肺表面蛋白-B.AE3、CgA、Syn、desmin、actin、CD34、TTF-1在各型肺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均(-).结论肺母细胞瘤是肺原发性恶性度极高的肿瘤,诊断上应与肺的癌肉瘤、原发性肺腺癌、肺转移性子宫内膜腺癌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清及腹水肿瘤标志物在诊断腹水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腹水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腹腔穿刺采集腹水,分析腹水中的肿瘤标志物,静脉穿刺采集血液,离心取上层血清检测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肿瘤相关物质(BXTM)与癌胚抗原(CEA),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活检确诊腹水的良恶性。采用正态分布法确定腹水和血清的恶性标准,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诊断表,分别计算腹水肿瘤标志物和血清肿瘤标志物不同组合诊断腹水良恶性方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68例患者病理确诊为恶性56例,良性112例,腹水肿瘤标志物不同组合中3种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为:恶性57例,良性111例;血清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结果为:恶性64例,良性104例,腹水中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91.96%,分别高于血清中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特灵敏度(82.41%)和特异度(83.93%)。结论腹水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腹水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作为患者整体病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患者后续选择其他检查方法确诊病情提供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腋窝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9例腋窝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 9例腋窝恶性肿瘤中原发性 8例 ,继发性 2 1例 ,在上皮及间叶来源均可见到 ,后者女性以乳腺来源为主。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符合率 10 0 %。结论 病史与查体对诊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针吸细胞学检查为一线检查方法 ,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对诊断帮助甚大 ,但最后确诊有赖于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的具体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参数图像处理在卵巢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50例卵巢肿瘤的患者,根据其后期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以及各病例时间—强度曲线(TIC曲线),并结合参数图像处理定量分析TIC曲线各指标,最后判断超声造影结合参数图像处理的应用价值。结果 50例患者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常规超声的良性肿瘤检出率为51.85%,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9.13%;超声造影结合参数图像处理的良性符合率为77.78%,恶性符合率为73.91%,良恶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肿瘤造影的图像有差异,其定量分析良恶性肿瘤TIC曲线的指标:达峰强度(Imax)、始增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 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能较好显示卵巢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结合参数图像处理软件能进一步提高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超声检查42例卵巢肿瘤患者,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42例术前超声诊断结果良性肿瘤33例,恶性肿瘤9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良性肿瘤35例,恶性肿瘤7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39例,符合率9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形态的探查结合了血流信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卵巢交界性与恶性布莱纳瘤4例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和分析卵巢交界性和恶性布莱纳(Brenner)瘤的临床和 和病理形态学特点,阐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该瘤交界性和恶性各2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结果 交界性瘤中可见良性瘤形态,上皮巢大小不一,层次增多,但外周和主腔缘细胞可见排列,巢间可排列紧密,但不见融合。细胞多与良性瘤相同,出现部分缩状核,核仁少,常见核沟,核分裂象少,无间质浸润;恶性瘤中可见交界性瘤形态,但不一定有良性瘤区域。以大巢、融合巢为主,尚见方形、菱形畸形巢。大巢旁有子巢或“出芽”。巢内细胞无极性。 罕见核沟,并见短梭性多核巨细胞,分裂象及病理性分裂象多见。有间质浸润,血管内可见瘤栓,可伴有腺癌。可向周围浸润和转移。结论 上眼巢和纤维间质共存是两者共同点,上皮巢和巢中细胞形态的差别是鉴别要点。由于两者治疗、手术和预后不同,准确鉴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FI)对恶性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滋养细胞疾病(良性葡萄胎20例、恶性葡萄胎28例)患者的TV-CDFI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子宫肌壁见网状分布的无回声区,肌壁血流异常丰富,RI<0.4.结论TV-CDFI是诊断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提高面颈部软组织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正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颈部软组织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超声特点。超声诊断都以肿瘤的性质以及远处的淋巴结转移有无等指标 ,结合临床表现作综合分析。结果 肿瘤的声像图特点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临床表现是诊断的辅助依据 ,肿瘤的彩色和频谱多普勒参数受到仪器的性能和调节等因素影响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 超声能检出良性与恶性肿块达 70 %~ 80 % ,作出符合病理学诊断有时确实很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T及MRI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9例在我院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2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CT和MRI检查,分析不同病变的CT和MRI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肿瘤CT检查边界清晰、钙化及囊变检出率高于恶性肿瘤(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骨骼病变穿刺活检的可行性。方法: 经X 线或CT、MRI检查有骨骼病变而不能定性的患者, 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结果: 13 例骨骼病变中股骨慢性骨髓炎2 例, 股骨、骶骨良性肿瘤各1 例, 坐骨恶性肿瘤3 例、股骨、髂骨恶性肿瘤各2 例, 肩胛骨、腰椎恶性肿瘤各1 例。活检取材成功率12/13例, 标本大小为15~20m m ×2.5m m , 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2/13 例。本组无并发症。结论: 彩超引导下多部位骨骼病变穿刺活检是安全、快捷、简便、经济、成功率高, 因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