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应病势、导邪外出。即当病邪有外解、上越、下趋的倾向时,及时使用汗、吐、下等法,使邪去病除。一、运用范围因势利导是驱除病邪的一种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这一原则主要用于正盛邪实的三阳证,或因实致虚、本实标虚及因虚致实、标证危急者。如:“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之病,化热入腑,燥屎内结,正虚邪实,其病危急,虽有正虚,但邪实较甚,标证为急,故宜大承气汤,急攻其下。此  相似文献   

2.
倪宗珈教授运用寒下法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攻逐邪实积滞,用于治疗里实热证,属下法之一。临床上常采用大、小承气汤为主化裁运用,上两方虽组方简单,却具有攻下实热、荡除燥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证。导师在继承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寒下法来治疗不全性肠梗阻、重症胰腺炎、顽固性荨麻疹、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疾患,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应用寒下法的经验介绍如下,望同道斧正。1辨证应抓住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大、小承气汤为苦寒峻泻之剂,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其病机的本质是正盛邪实。中医理论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阳…  相似文献   

3.
通腑法具有泻下大便,逐除实邪的作用,是一种专事攻邪的治疗方法。在急症中运用,往往能攻邪治急,保护正气,取得较好的疗效。现选3例,报道如下: (一)肺心病  相似文献   

4.
<正> 近几年来,下法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已超越了前人用治“痞满燥实坚”、“结粪”、“结实”、“瘀血”、“脓毒”之类的范畴,成为泻下实热,调整气机以逐邪的重要手段。不少学者认为,下法不仅仅是泻下实热,也并不局限于排除机体的有毒物质,且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从而保护了机体重要脏器的生理功能,起到通腑护脏作用。故大凡脏腑气机的壅遏,实热之邪入里,都可灵活运用攻之下法,以达到“邪去正自安”的目的。今就笔者运用下法治疗内科急重证的点滴体会,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5.
李淼 《国医论坛》2001,16(4):46-49
急症用下法 ,是指在病情危急或严重的情况下用通里攻下的方法荡涤肠胃 ,攻实祛瘀 ,泻热逐邪 ,使邪去正安的一种治法。下法以“实者泄之”、“盛者泄之”、“留者攻之”为原则立法 ,运用具有清热、导滞、消痞、攻实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去陈艹坐 而洁肠胃、尽疒征 瘕而昌营血、清热毒而安气血之效 ,因其疗效卓著 ,尤其在急症的中医救治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 ,众多医务工作者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等各方面对急症运用下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综述如下。1 理论研究1 .1 历史沿革下法乃八法之一 ,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其在下者 ,引而…  相似文献   

6.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邪正交争的过程,治疗疾病的原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下法”用于攻逐病邪,是祖国医学治病八法之一。古人运用下法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近数十年来不少单位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一些实验研究,在理论探讨上作出了新的成绩。认真回顾这些成就,可为我们今后对下法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或借鉴作用。祖国医学对“下法”认识的发展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有关下法治病的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盛者泻之”、“留者攻之”。指出凡邪气实,病邪积留于内致中满腑实者均宜采用攻逐泻下法治疗。《素问·热论》还指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所谓“未满`  相似文献   

7.
凡是攻逐里实的方剂,它具有通导大便,排除燥屎,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早在汉朝张仲景《伤寒论》就确定阳明腑证的“三气汤”,实热结胸的“大承气汤”,攻逐水饮的“十枣汤”。清朝叶天士等,在温病学运用中认为:“病在其期,适当阳明邪实,应予救阳通腑。”我们在临床上治疗几种急腹症取得一定疗效,如患者潘××,男43岁,农民(住院号123186),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阻塞性黄疸。中  相似文献   

8.
泻下法是通过通利大便而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具有攻下积滞,泻热存阴,攻淤逐水等作用。适应于寒实内结,热盛化燥、肠胃积滞、蓄水淤血等里实之证。《金匮要略》论述泻下法的原文约三十余条,其中运用方剂二十余首。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淤及兼用法六类。现择其有关原文,举例分述于下: 一、寒下法:主要适应于热盛里实之证。但由于热盛与里实的偏盛不同,临床表现有异,其具体治疗法则又有如下几种。 (-)、泻热存阴,主要适应于热盛伤津之证:  相似文献   

9.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不少疾病都可引起小儿发热,这是因为,小儿属“纯阳之体”,具有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当病邪侵入机体后,常易从热化。小儿发热病因复杂,但按祖国医学理论,大概可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种。实热,一般发生于疾病前期,在“正盛邪盛”下出现,治则以“攻邪”为主。虚热,则多发生于疾病后期,在  相似文献   

10.
通下逐邪法是通过攻逐泻下,通导里实邪热外泄之法,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围。该法在温病临床治疗中占有颇为重要的位置,主要适用于温病有形实邪内结的病证,如热结肠腑、热瘀蓄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下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陈定峰关键词眼科寒下法温下法润下法攻逐水饮法下法是中医治则八法之一,适用于病邪积聚于里而形成的邪实之证。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等功效。应用于眼科临床,又当根据眼病的不同症情,...  相似文献   

12.
下法,也叫泻下法,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或润下功能的药物,治疗里热症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和攻逐水饮的作用。在八法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六腑以通为用。如实邪积聚在里,浊气不降,就会发生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不思饮食等一系列里热症。这时就要运用下法,排除在里的实邪热结或积滞,使腑气通畅,症状得到缓解或消除。所以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 一是驱除积滞。凡宿食、燥屎、虫积、停饮、蓄水、顽痰、淤血等等有害物质,蓄积体内,产生病变,当用下法主之,下之则邪去正复。这就是通常说的“推陈致新”。二是清热泻火。火热之邪,充斥表里,弥漫三焦,邪盛伤阴,势如燎原,当宜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肿瘤的法则很多,并且各具特色,在临床上都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现在临床上常见的有清热解毒法、生血化瘀法、软坚散结法、扶正培本法等等。本文就“泻下法”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谈个人的一肤浅体会。泻下法是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它是运用具有通利与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停积的水湿及有形之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其实者散而泻之……,  相似文献   

14.
通下法,也称攻下法,是根据《内经》:“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等理论和《伤寒论》中“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也,乃可攻之”的理论而制定的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八法”中的“下法”。它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下水饮、瘀血、寒积等作用,常用来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蓄血、蓄  相似文献   

15.
对张子和汗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和生于 115 6— 12 2 8年 ,业医五十余年 ,临证经验极为丰富 ,勇于创新。娴于攻邪之法 ,自成一派。张氏以汗、吐、下三种攻邪祛病的治法 ,“三法兼众法” ,“识练日久 ,至精至熟” ,(《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诠·十三》 ,简写卷二·十三 ,以下同 ) ,综合运用各种攻邪手段和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扩大了应用范围 ,并赋予了新的特点和内容。现将张氏汗法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1.扩解汗法的概念张氏根据“因其轻而扬之” ,开玄府逐邪气 ,摆脱了传统汗法的窠臼 ,提出凡有疏散外邪统归汗法 ,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  相似文献   

16.
苏文桂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57-1358
下法是中医传统治法中的八法之一,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下法"即运用泻下方药攻逐里实的治法.临床上多种急危重症,中医辨让以实让或本虚标实者居多,因此若能灵活应用下法攻下实邪,每每能收到满意疗效.现就其在急危重症中的运用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治法广泛涉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并针对不同证型在辨证的基础上将种种治法加以灵活运用。如下法就有寒下、润下、破血逐瘀及攻逐水饮法之不同 ;而攻逐水饮法随饮停部位、病变性质、病情轻重等而有攻逐水饮、分消水饮、泻热逐水破结、泻热逐水、峻药缓攻等差异。下面试将仲景逐水法加以辨析。1 逐水法的辨证运用1 1 攻逐水饮 :适用于水饮停聚于胸胁的病证 ,《伤寒论》中所述为太阳中风 ,引动水邪所致。主症为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因水气为患 ,上下攻窜 ,尚可见到下利、呕逆、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短气等…  相似文献   

18.
张良芝 《国医论坛》2004,19(1):44-44
重症肝炎在临床上有重型肝炎、亚急性肝炎及慢性重症肝炎之分 ,虽然其病理基础不同 ,但大多以黄疸急剧加重、肝性脑病、腹水、出血为主要临床症状 ,其病死率高 ,预后不良。明·吴又可的《瘟疫论》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讨论瘟疫的著作 ,它在重症肝炎的治疗上有许多好的思想值得借鉴。1 强调攻下逐邪的作用攻下法可以逐邪 ,使邪有出路 ,以截断病势。吴又可提出“逐邪勿拘结粪”,就是告诫临床上不要拘泥于“满、胀、燥、实”的结粪证 ,需攻则攻。其用药上首推大黄 ,采用温里通下的治则。一般中医对重症肝炎辨证属于疫毒发黄的多采用清热解毒、凉…  相似文献   

19.
略论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金元名医张子和以攻邪汗吐下之法见长 ,然而 ,张子和更擅长补法的运用 ,尤其是其食疗食养。就张子和食疗补虚方药运用的学术特点 ,略述如下 :1.子和补法与食疗补虚张子和力主攻邪 ,弘扬汗吐下三法 ,力矫时弊 ,攻贬俗流温燥滥补之陋习 ,主张辨证地处理攻补 ,力倡“邪去正安” ,攻邪居先 ,寓补于攻。强调“后治其虚” ,补虚重在温存而养 ,提倡食疗。补虚 ,注重脾胃 ,安谷生精。尤其是“食疗补虚” ,上溯至内难二经 ,但到子和为之一变 ,突破了《素问·脏气法时论》之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所括 ,可大致分为 2个大内容 ,其一是“以食平疴” ,…  相似文献   

20.
虫类药药性峻烈、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的良药,其最早之应用始于张仲景之大黄之虫丸、之之煎丸。清代之天之谓:“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祛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藉虫蚁血中搜逐,以攻通邪结。”虫类药性偏辛咸,辛能通络、咸能软坚,因而具有攻坚破积、活血化瘀、熄风定痉、通阳散结等功效。张琪老师在临床运用虫类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以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从师侍诊,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