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在适宜的诱导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肝样细胞,但其诱导的最佳条件还处于摸索阶段。实验拟验证白细胞介素6和肝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 方法:实验于2007-03/09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属于二级生物实验室。①实验材料:足月孕产妇脐血3份,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获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选取培养第3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4组培养:含有肝细胞生长因子培养基组、含白细胞介素6培养基组、含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培养基组、不加生长因子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③实验评估:应用显微摄像和四甲基偶氮唑盐观察细胞增殖及生长特征,应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细胞表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清蛋白水平。 结果:①从脐血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诱导培养后的细胞均可在21~28 d时,形态变为三角形、多角型或类圆形。②诱导后7 d检测到了甲胎蛋白抗体的表达,诱导21,28 d时检测见CK18阳性,诱导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时间依赖方式产生清蛋白。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诱导组肝系细胞标志阳性细胞率均高于单独细胞因子诱导组(P < 0.05)。无细胞因子诱导组在以上时间点均未检测到上述指标。 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6均能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具有肝系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两者联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背景:相对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而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和免疫原性较小,但并不等同于无任何免疫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移植后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8-11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胰岛样细胞组12只、间充质干细胞组12只、模型对照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由天津国家干细胞中心提供。 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80%后,换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尼克酰胺的DMEM高糖培养基,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后,胰岛样细胞组于肾被膜下植入胰岛样细胞2×106个,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法植入等量未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植入不含任何细胞的培养液1 mL。 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胰岛样细胞的鉴定,胰岛样细胞的移植效果。 结果:诱导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诱导4 d后细胞向中央聚集,出现胰岛样细胞团,此后胰岛样细胞团逐渐增大且数量增多;诱导7 d双硫腙染色呈阳性表达。移植后2周,胰岛样细胞组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一直维持至第6周;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糖浓度在移植后很快下降,但4周后血糖浓度上升;模型对照组血糖浓度一直处于糖尿病血糖浓度范围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4周胰岛样细胞组胰腺管腔内可见大量胰岛素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组仅有表达少量胰岛素,正常对照组胰岛素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胰岛样细胞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大鼠血糖浓度在正常水平,且植入后可迅速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验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体外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并探索其诱导条件。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产妇脐血,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中的有核细胞,进而采用贴壁筛选法获得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表皮生长因子、β-巯基乙醇、高糖、激活素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诱导。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定量检测胰岛素分泌水平及其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 结果与结论:经过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形态变圆而且聚集成团;诱导后细胞的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而且细胞能分泌少量胰岛素,并对糖刺激具有反应性。在体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随着人类孤雌胚胎干细胞系的成功建立,对该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功能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类孤雌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潜能。方法:自主建系孤雌来源人胚胎干细胞和正常来源人胚胎干细胞各1株,运用基于胰腺体内发育规律的改良5阶段诱导法诱导人孤雌胚胎干细胞为胰岛样细胞团,加入不同生长因子及诱导试剂对人胚胎干细胞分5阶段序贯培养。结果与结论:终末分化细胞光镜下呈团状聚集,RT-PCR、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分化细胞表达胰岛细胞特征性的基因与蛋白。胰岛素释放实验提示获得的细胞具有胰岛样生化功能。由人类孤雌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胰岛样细胞团具备胰岛的基本特征,是未来治疗1型糖尿病的可用材料。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心肌细胞、肝样细胞等方向分化。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肝细胞在体外共培养条件下,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类肝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新生儿脐带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法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80%时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应用具有微孔滤膜的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和培养板构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共培养模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 L-1密度接种于下层6孔板内,LO2人肝细胞按1×105 L-1密度接种到上层插入式培养皿中。以上、下两层均接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表面标志,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后细胞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细胞表面抗原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贴壁细胞呈长梭形,强表达CD44和CD29,不表达造血细胞表型CD34和CD45。共培养组5 d时长梭形细胞数量减少,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不规则圆形或多角形的细胞逐渐增多,与肝细胞形态相似;对照组培养4周时,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仍呈形态均一的长梭形。共培养组5 d时甲胎蛋白mRNA呈阳性表达,其余均为阴性;14 d时细胞角蛋白19 mRNA、白蛋白mRNA开始表达,随着时间延长有增强趋势,甲胎蛋白mRNA表达则较前减弱;对照组各抗原的表达均呈阴性。提示与LO2人肝细胞共培养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类肝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取材困难、供体有限、可能病毒污染等缺陷,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目前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还存在于外周血,尤其是脐血。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扩增纯化方法及其神经分化潜能。 设计、时间及地点:应用研究,体外细胞学观察,于2005-10/20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 材料:新鲜脐血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取脐血前征得新生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脐血,去除红细胞,采用低糖DMEM/F12进行培养;取扩增第3或4代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全反式维甲酸。 主要观察指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表面标志;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诱导后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核内抗原和神经丝蛋白表达。 结果: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强表达CD13、CD 29、CD44和CD105,弱表达CD106,不表达CD34、CD11a、CD14、CD33和CD45。培养基添加神经营养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表型,诱导后高表达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元特异性核内抗原和神经丝蛋白。 结论:人脐血富含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后于培养基添加神经营养因子能够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7.
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很多体内外实验都已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样细胞或肝细胞分化的能力,这使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成为可能。 目的:总结和分析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9-12),以“mesenchymal stem cells,hepatocyte, differentiation”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2000-01/2009-12),以“间充质干细胞,肝细胞,诱导分化”为检索词。选择文章内容与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146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诱导分化的文章,纳入 3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及肝脏病理条件下分化为肝细胞,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间充质干细胞在合适的细胞因子组合诱导下,细胞因子通过特定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作用于细胞核,启动或关闭相应的基因,表达特异的蛋白质,使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随着研究不断得深入,这使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成为可能,但其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背景:用免疫细胞阴性筛选法可以排除造血干细胞对于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的影响,较快的获得具有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群。 目的:探讨人脐静脉血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方法:用免疫磁珠阳性筛选法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进行培养。取P2代细胞行成骨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长梭形,3周长满瓶底,传代后细胞增殖迅速。细胞表型为高表达CD44+,CD29+和CD166+。在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Von-Kossa染色提示钙化结节形成。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体外分化为成骨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 抗氧化剂法及细胞因子法是体外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2种方法,怎样选择既可广泛保护神经,又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诱导剂?通过广泛筛选,应用中药干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纯化、扩增并向神经元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黄芩苷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纯化、扩增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 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2/06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年龄为23~35岁的健康孕妇足月顺产儿的脐带血10份;黄芩苷,纯度> 95%,由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剂科提供;抗氧化添加剂β-巯基乙醇为SABC公司产品。 方法:采集胎儿脐带血,肝素抗凝,分离出脐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 L-1,以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谷氨酰胺、B27、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的DMEM液体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按照抗氧化添加剂的不同分为4组:黄芩苷组加入黄芩苷;空白对照组不添加抗氧化剂;β-巯基乙醇组添加β-巯基乙醇;共培养组添加黄芩苷、β-巯基乙醇。连续培养4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脐血冷冻保存后7,14,21,28 d CD34及CD29阳性细胞的表达。②细胞形态学观察。③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培养4周后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果:①与冻存前相比,冻存后7,14,21,28 d脐血单个核细胞锥虫蓝拒染率均明显降低(P < 0.05)。②细胞形态学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第2~3天开始贴壁生长,2周左右达高峰,3周后细胞生长达80%~90%融合,此时脐血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较均一的长梭形。4周后,黄芩苷组原来呈梭形的胞体一部分发生收缩,细胞边缘出现细的突起; 一部分胞体逐渐近似圆形、锥形、三角形,伪足有多个细长突起。β-巯基乙醇组、共培养组有少量细胞存在脱落、死亡现象,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培养4周后,空白对照组以CD45阳性细胞为主;其余3组均以CD29和CD83阳性细胞为主,其中共培养组最多,黄芩苷组次之,β-巯基乙醇组最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各组贴壁生长细胞中均未见CD34阳性细胞。④扩增培养4周后与黄芩苷组比较,空白对照组、β-巯基乙醇组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神经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降低(P < 0.01)。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均低于1%。 结论:100 μmol/L黄芩苷可促进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且随抗氧化作用时间的延长效果显著增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的细胞,易于体外培养扩增,但脐血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建立时间长、频率低是其主要缺点。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6/2009-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试验室完成。 材料:脐血取自足月正常分娩的产妇,由青岛市立医院妇产科提供。 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当细胞汇合90%单层细胞后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取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1×106密度接种,当细胞达50%~60%融合时,加入含0.1 μ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 μmol/L维生素C的DMEM成骨细胞诱导液;对照组加入普通低糖DMEM培养液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及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细胞生长曲线分析,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von Kossa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情况。 结果:原代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旋涡状排列。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13,不表达CD34。生长潜伏期为两三天,第三四天进入对数增殖期,1个月后进入平台期。胞核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清晰,有一两个核仁,染色质较粗,胞质中细胞器丰富,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7 d后逐渐汇合呈铺路石状,14 d后von Kossa染色出现钙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对照组未见钙化结节,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阴性。 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可成功从人脐血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1.
于2005-06/2007-09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拟建立一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所用无血清培养基血清替代物是将纯化人转铁蛋白直接溶于DMEM培养基中,再将去毒后的BSA、超声波粉碎后的胆固醇、胰岛素及过氧化氢酶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中稀释至所需浓度。体外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加入含氢化可的松、纤维连接蛋白的无血清培养基,7 d后消化传代。取传至2,5,8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时以含β-巯基乙醇、丁化羟基苯甲醚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在无血清条件下能培养扩增出大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融合后可继续传代扩增;不表达CD34、CD13和CD45,强表达CD166、CD29、CD105,较强表达CD54,80%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能形成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提示在自行研制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可成功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分化的潜能,这将为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肝组织工程提供大量种子细胞,也有望在急性肝衰竭、终末期肝病和遗传代谢性肝脏疾病治疗方面带来较大突破。 目的:拟在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观察其形态及功能变化。 方法:取体外培养第3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1×109 L-1的细胞浓度种植在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设立3组:实验1组加入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实验2组在其基础上另加入20 μg/L制瘤素,空白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生长因子。根据细胞生长情况,每周换液两三次。分别于培养7,14,18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甲胎蛋白、白蛋白及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运用PAS法检测糖原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含20 μg/L肝细胞生长因子、1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制瘤素、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体系中诱导分化为具有肝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且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制瘤素联合应用的诱导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前两者。  相似文献   

13.
黄芩甙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黄芩甙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可行性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足月胎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相对密度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含黄芩甙50μmol/L的液体培养体系中进行扩增培养。取扩增培养2周的人脐血MSCS进行诱导实验。实验共分3组:诱导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含黄芩甙300~400μmol/L);对照1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不含黄芩甙及其它抗氧化剂);对照2组(诱导液和维持液均含3mmol/Lβ-巯基乙醇、20g/L二甲基亚砜和20mmol/L丁化羟基苯甲醚,不含黄芩甙)。诱导30min后开始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人脐血MSCS生长情况及诱导前后形态学变化。各组分别在诱导6h、24h、7d留取标本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评价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用Hoechest 33258染色法评价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黄芩甙诱导7d后,人脐血MSCS形成较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黄芩甙诱导组NSE、MAP-2阳性细胞表达率及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7.2%±9.8%、76.6%±6.2%、86.5%±5.2%,显著高于对照1、2组(P<0.01)。分别为4.6%±0.7%、0.7%±0.5%、45.7%±8.3%和68.9%±4.5%、51.5%±5.2%、71.6%±6.4%。结论黄芩甙能诱导人脐血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作用温和、稳定而持久,其诱导机制可能与黄芩甙的抗氧化、调控细胞NF-κB的活性从而刺激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适宜微环境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近年来已成为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对比观察脐带血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条件,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比较。 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 材料:新鲜脐带血在征得产妇同意后采集。骨髓由健康的成年志愿者捐赠。 方法:取脐带血和成人骨髓分离、培养并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对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能力进行鉴定。 结果:两种来源的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均出现间充质样细胞,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贴壁时间和培养时间均短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细胞传代生长呈共同特性:传代培养潜伏期为24~36 h,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接种后3~7 d,接种后八九天,生长进入平台期;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相关抗原CD29、CD44、CD105;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结论:人脐带血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脐带血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贴壁时间、形成细胞克隆的时间、集落交错融合的时间均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晚,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生长速度均无明显差异;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面标志物;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有多项分化潜能,可诱导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脐血间质干细胞对辐射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目的:实验拟观察脐血间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照射小鼠脾脏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验证其防辐射损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4/10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将体质量(20.0±1.5) g的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对照组、60Coγ射线照射前静脉注射脐血间质干细胞组,每组30只。新鲜脐带血来源于本院妇产科健康产妇。 方法:以无菌塑料采血袋按密闭式方法采集足月新生儿脐带血80~140 mL,无菌条件下将脐带血液采集到含有ACD-B保养液的无菌采血袋内,并按照卫生部检测血液的标准检测每一份脐带血液,采集、分离间质干细胞。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通过尾静脉将分离获得的人脐血间质干细胞输注入小鼠体内,细胞数≥ 1×108/份,照射后当天再次输注人脐血间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细胞的凋亡指数和免疫参数。 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60Coγ射线照射前静脉注射脐血间质干细胞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而S、G2M期细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照射后,小鼠脾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脐血间质干细胞对细胞的凋亡有一定保护作用,同时能够提高细胞的增殖率。单纯照射组的NK细胞、CD4+和CD8+标记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脐血间质干细胞能显著地提高它们的活性。 结论:脐血间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辐射造成的脾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可促进脾脏细胞的分裂增殖,加速脾脏细胞的修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NK细胞活性和CD4+、CD8+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体外实验中人们发现,常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胰岛β样细胞由于种种原因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可以成功诱导的胰岛β样细胞尚未见系统报道。 目的:进一步验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细胞进行贴壁培养;传2代后,用高浓度葡萄糖(25 mmol/L)培养液DMEM(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和尼克酰胺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的形态变化,用胰岛β细胞特异染色方法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游离锌离子浓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诱导后细胞内是否储存有胰岛素。 结果与结论:第2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过高糖诱导后,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细胞团;并且形成了双硫腙染色阳性的细胞团;免疫细胞化学表明诱导后细胞内的细胞胰岛素染色阳性。结果表明人脐带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这种胰岛β样细胞具有表达、储存胰岛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文献报道应用不同的诱导剂如细胞生长因子和神经营养因子等,可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和/或成熟神经细胞,但诱导剂的使用方法以及剂量却各不相同。 目的: 联合应用不同的诱导剂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以确定最佳诱导剂组合及最佳浓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7-05/2008-09在辽宁省血液中心输血医学研究所细胞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新鲜脐血来源于足月分娩的健康孕妇。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组合的诱导因子进行单个核细胞的诱导,以确定最佳诱导因子组合:①10μg/L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 体积分数为0.01 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 神经营养因子B27。②10μg/L NGF+ 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体积分数为0.01 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 神经营养因子B27。③10μg/L bFGF+10μg/L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体积分数为0.01 神经营养因子N2+体积分数为0.02神经营养因子B27。④10μg/L bFGF+10μg/L EGF。同时在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FGF和EGF进行单个核细胞的诱导,以确定最佳诱导浓度:①5μg/L bFGF+ 5μg/L EGF组。②10μg/L bFGF和10 μg/L EGF组。③20μg/L bFGF和20μg/L EGF组。 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脐血单个核细胞及各诱导剂组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形态特征。②免疫荧光检测10 μg/L bFGF和10μg/L EGF组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的表达情况。③流式细胞仪检测10μg/L bFGF和10μg/L EGF组诱导第7天和第15天的细胞nestin表达情况。 结果:①分离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呈散在的圆形生长。②至诱导第7天,分化细胞出现突触样结构和生长端样结构,并可见多个细胞之间形成网络,符合神经干细胞样形态特征。③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情况不同,含NGF实验组细胞长势相对最差,含bFGF和EGF实验组的细胞长势最旺盛,胞体较大而圆,细胞突起也粗大,呈三角形或锥形,突触样结构和生长端样结构明显可见,为最佳诱导因子组合。④10μg/L bFGF+10μg/L EGF组的细胞密度适中,伸出突起明显,神经细胞形态最特异,培养周期最短,为最适实验浓度。⑤细胞免疫荧光检测10μg/L bFGF+10μg/L EGF组诱导第7天细胞nestin阳性。⑥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对照组和10μg/L bFGF+10μg/L EGF组诱导第7天、第15天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联合应用10μg/L bFGF和10μg/L EGF可较短时间内定向将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源性Nurrl基因修饰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基因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FGF8)和音猬因子(Shh)诱导下体外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情况。方法间充质干细胞被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Nurrl组)、C组(FGF8+Shh组)及D组(Nurrl+FGF8+Shh),采用脂质体法将pcDNA3.1-Ntrr1转染B、D组间充质干细胞,Western blot观察Nurr1基因表达情况,并在神经元条件培养液中进行增殖培养和诱导分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性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巴胺含量。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后Nur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A组和B组未发现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而C组和D组TH阳性细胞分别为10.12%±2.65%及25.36%±3.13%,多巴胺含量分别为(43.6±2.1)nmol/L及(83.2±3.5)nmol/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FGF8和Shh诱导下可以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外源性Nurr1基因修饰后,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