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0年1...  相似文献   

3.
从针刺、电针、灸法、温针四方面综述近十年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四种治疗方法的主要取穴集中于督脉、膀胱经及膀胱体表投影区上的穴位,但治疗的机制与效应不同:针刺注重经气传导,电针注重经气传导与生物电效应相结合,灸法为经气的热传导,温针集合了针刺与灸法二者的优势。故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应在明确治疗机制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从而避免取穴的主观盲目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参考文献34篇。  相似文献   

4.
周立新  孙忠人  尹洪娜 《陕西中医》2023,(10):1482-148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治疗虽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神经系统病变的痊愈和神经损伤的再生依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失禁和尿潴留,常并发于脊髓损伤。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和相关联合疗法已被证明在改善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笔者整理归纳针灸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文献,发现包括单纯针刺、电针、温针、艾灸、联合针灸疗法等多种针灸疗法可以提高疗效。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使用掷硬币随机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诊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患者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干预,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具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一般资料,时间段为2018年1—7月间,在获得患者同意后选取74例患者进行研究,然后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包含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康复护理的同时实施针灸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进行对比。结果该次研究成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均获得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给予康复护理的同时再试试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康复护理,能够改善其膀胱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近1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近1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文献,梳理其针灸选穴规律,综述其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以期探索针灸治疗该病的未来研究趋势,为针灸治疗该病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8.
神经源性膀胱为脊髓损伤后常见的临床并发症,随着病程进展,患者多表现为尿失禁、尿潴留等,导致患者身心及经济压力巨大。针刺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并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作者整理归纳针刺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类文献,发现选穴多为远近配穴、八髎穴、俞募配穴及特殊部位的头部、腕踝部、耳部取穴;针刺方法包含电针、温针、矩阵针法;针刺同时还可配合其他疗法增加疗效。文章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拓宽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余思  孔祥玉  贾晋荣 《新中医》2017,49(4):148-15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电针治疗此病的常用腧穴为八髎、会阳等穴。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需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在现今脊髓再生研究尚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已成为医学上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大部分的SCI患者常常发生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死亡的第1位原因[1].我国脊柱损伤发病率为每年25~35/10万人.其中1/7~1/6伴有SCI,故我国每年将递增5万名以上新的截瘫病例[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行膀胱训练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膀胱训练。结果: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多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泌尿症状困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能够有效改善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减轻泌尿症状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13.
郑玲玲  吴迅 《河南中医》2024,(5):754-75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溪县中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排尿情况、膀胱功能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及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排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增强患者膀胱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和排尿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神经源性膀胱(NB)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SCI)后常见及严重的合并症.目前,泌尿系并发症仍是我国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治疗NB对减少SCI患者泌尿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电刺激治疗、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导尿术、加压排尿和扳机点排尿),传统医学中的针灸疗效也十分肯定.本文就SCI后NB的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及其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SCI后NB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69.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每日单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每日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较治疗前升高,残余尿量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SCI后NB尿潴留疗效较好,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促进膀胱反射...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所引起的泌尿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电针可通过调节体内多个信号通路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PAC AP/cAMP/PKA)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仍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信号通路上,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电针可激活体内信号通路,但对于相关通路上下游信号分子及其他相关转录蛋白的表达检测仍缺乏;电针不同穴位对各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电针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脊骨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揭示。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是SCI后常见的危重并发症之一.针灸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在临床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针刺、电针、温针灸、艾灸、其他针刺疗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对针灸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科研或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电针刺激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分为两组,均选双肾俞穴,双会阳穴,常规针刺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结果 电针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治疗后电针组对指标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结论 电针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明显,但是研究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仍难以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才能在以后治疗当中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罗静  杨华  谢巧卫 《新中医》2020,52(23):111-1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截瘫的患者多数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内压增高,残余尿量增多,常常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肾脏淀粉样变性。Hackler等的调查表明,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25a的病死率为49%,而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的占43%,为首要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