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及对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间隙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尿流动力学(残余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逼尿肌压和最大尿流率)、排尿次数以及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评分(LUTS)、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内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残余尿量、最大逼尿肌压、24 h排尿次数、LUT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选穴规律进行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建库至2020年1... 相似文献
3.
4.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临床治疗虽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神经系统病变的痊愈和神经损伤的再生依旧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尿失禁和尿潴留,常并发于脊髓损伤。针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针灸和相关联合疗法已被证明在改善残余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等方面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因此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笔者整理归纳针灸治疗的相关临床观察文献,发现包括单纯针刺、电针、温针、艾灸、联合针灸疗法等多种针灸疗法可以提高疗效。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使用掷硬币随机方法,将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时间段内诊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患者康复训练以及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干预,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发生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护理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具体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一般资料,时间段为2018年1—7月间,在获得患者同意后选取74例患者进行研究,然后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包含3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实施康复护理的同时实施针灸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进行对比。结果该次研究成果显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容量均获得改善,但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给予康复护理的同时再试试针灸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康复护理,能够改善其膀胱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服用神经营养药物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85.00%,对照组6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残余尿量均降低,排尿次数均减少,膀胱压力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残余尿量、排尿次数及膀胱压力,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1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SCI)后导致排尿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在现今脊髓再生研究尚未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已成为医学上未能很好解决的难题.大部分的SCI患者常常发生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而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甚至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截瘫患者死亡的第1位原因[1].我国脊柱损伤发病率为每年25~35/10万人.其中1/7~1/6伴有SCI,故我国每年将递增5万名以上新的截瘫病例[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行膀胱训练的效果。方法: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两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加用膀胱训练。结果: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多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泌尿症状困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训练能够有效改善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减轻泌尿症状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金溪县中医院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排尿情况、膀胱功能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有效率为79.49%,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及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排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增强患者膀胱功能,改善尿流动力学和排尿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取84例SCI后NB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10%,高于对照组69.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每日单次排尿量均较治疗前上升;观察组每日排尿次数、每日尿失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每日单次排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较治疗前升高,残余尿量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排尿压力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指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与电针联合温针灸治疗SCI后NB尿潴留疗效较好,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促进膀胱反射... 相似文献
16.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所引起的泌尿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电针可通过调节体内多个信号通路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症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 (PAC AP/cAMP/PKA)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仍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研究多集中在单一信号通路上,各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电针可激活体内信号通路,但对于相关通路上下游信号分子及其他相关转录蛋白的表达检测仍缺乏;电针不同穴位对各信号通路和信号分子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电针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改善脊骨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揭示。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 103 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 53 例与对照组 50 例。对照组在脊髓损伤恢复期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刺治疗,连续治疗 2 个月。比较 2 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膀胱功能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 90.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 (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2 组残余尿量均减少 (P<0.05),研究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2 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增大(P<0.05),研究组膀胱压力、膀胱容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89%,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 14.0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膀胱功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20.
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潘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0):2767-276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导致截瘫的患者多数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内压增高,残余尿量增多,常常引起尿路感染和肾积水,晚期死亡原因主要是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肾脏淀粉样变性。Hackler等的调查表明,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25a的病死率为49%,而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的占43%,为首要死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