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慢性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兰州市324名社区独居老人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8. 89%;意外伤害发生率为26. 85%;意外伤害发生时间多为上午,地点多为家中;意外伤害发生后以自行处理为主,跌倒是意外伤害的主要类型;不同文化程度独居老人意外伤害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慢性病患病率及意外伤害发生率均较高,社区应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及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加强跌倒的预防是减少意外伤害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知信行状况。[方法]结合文献资料编制意外伤害知信行调查表,并对326名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获取相关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为社区宣传(64.51%),调查对象中有58.64%认为只要对身体造成伤害就称为意外伤害,认为意外伤害类型是交通伤害(72.98%)、跌倒(71.29%)、触电(54.96%)、烧烫伤(52.78%)和中毒(51.85%)。有48.76%担心或很担心自己发生意外伤害,认为可能发生意外前5位是跌倒(71.60%)、交通伤害(45.37%)、烧烫伤(26.54%)、触电(16.04%)和中毒(13.89%)。被调查对象中存在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较多,仅28.70%每次使用煤气后检查煤气阀门的关闭情况;39.20%每次服药前查看药品有效期;34.56%是按药品说明书保管家中药品;59.56%是按医嘱服药;78.08%过马路时看红绿灯。[结论]兰州市社区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知信行情况不容乐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着力提高他们对意外伤害认知水平,纠正错误态度和不良行为,从而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上海某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现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市老西门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发生现况及意外伤害防范需求。方法自制问卷对老西门社区所有符合研究入选条件的高龄独居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意外伤害人数发生率为29%,伤害次数发生率为35.5%;意外伤害以上午(66.2%)、家中(57.75%)多发,跌倒是意外伤害中的主要类型(占78.9%);意外伤害防范需求大、种类多。结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加强跌倒干预是预防和减少意外伤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设计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对金华市478名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量表由一般情况、生存现状和伤害发生情况三部分组成.结果 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内家庭伤害发生率为17.0%,其中独居老人家庭伤害发生率为26.6%;伤害类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跌伤(65.3%)、烧烫伤(13.7%)、锐器伤(10.5%);发生伤害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不同年龄、健康状况、居住状态和有无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家庭伤害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巢老人发生伤害最相关的因素为是否独居、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独居、文化程度较高和健康状况较差的空巢老人更易发生伤害.结论 社区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发生率较高,应成为家庭伤害防护的重点人群,尤其是独居老人;跌伤是空巢老人家庭伤害最常见的类型,预防跌伤是空巢老人伤害防护的重中之重;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空巢老人伤害发生率较高,可采取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空巢老人的伤害防护能力;健康状况较差的空巢老人较易发生伤害,应完善社区服务改善健康状况,控制空巢老人的家庭伤害.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龄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其生活多具有封闭性,家居环境比较混乱,慢性病发病率升高,负性心理感受增强,这些特点使得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基于目前国内外在老年人意外伤害方面研究现状的综述,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这一弱势群体提出以健康教育为主,环境干预、心理疏导和卫生服务相配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6.
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知信行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意外伤害知信行(KAP)状况。方法采用自制的意外伤害KAP调查表对上海市黄浦区老西门社区高龄独居老人进行入户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对意外伤害知识的知晓率偏低,获取相关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为电视或广播;调查对象中有58%认为意外伤害可以预防,60.5%很担心或担心自己发生意外伤害,所担心的意外伤害类型中位于前5位的是:跌落、交通伤害、烧烫伤、触电和动物伤害;在意外伤害行为方面,调查对象中可能导致意外伤害发生行为危险因素较多。结论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知信行情况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该着力提高他们意外伤害知识知晓率、纠正错误态度、使其行为向有利于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进行意外伤害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实施效果。方法采用播放多媒体宣传片和发放手册的方式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实施一对一意外伤害健康教育。结果高龄独居老人健康状况偏差,干预后1个月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知信行总体水平提高。结论多媒体播放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提高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的意外伤害知信行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上海市老西门社区高龄单身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社区卫生部门开展有针对性地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用自制问卷对老西门社区共205名高龄单身独居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年龄平均(85.51±4.16)岁;不识字者占40%,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6.5%;因丧偶致独居者占96%;74.5%的调查对象经济来源于退休金;60%的调查对象健康状况自评为一般、23.5%为差;带病生存率高,调查对象中有91.5%至少患有1种疾病,有73%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患病率位于前5位的慢性疾病为高血压病、心脏病、白内障、听力障碍、骨关节病;48%的调查对象平时感到孤独,有55%渴望亲人的探望,21.5%希望得到居委关心。结论高龄单身独居老人是社会弱势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健康、物质和精神生活均需得到亲人的关怀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开展意外伤害防护健康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静  席淑华 《上海护理》2009,9(2):78-7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在促进家庭和整个社会和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针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日益从医院走向社区,走进每一个家庭。随着意外伤害作为一种疾病纳入疾病谱,以及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率的升高,健康教育也作为一种预防手段渐渐被人接受。然而,由于高龄老人视听力和理解记忆力降低,针对此部分人群的健康教育鲜见研究报道。我们对社区高龄独居老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尝试了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研究,现就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兰州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现况,为兰州市开展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6月—12月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兰州市608名空巢和非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兰州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2.6%,非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6.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兰州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在躯体角色、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6个维度得分和生活质量总分低于非空巢老人(P0.05),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非空巢老人(P0.05)。[结论]兰州市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生活质量低于非空巢老人。因此社会、家庭应多关爱空巢老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量化评估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量化评估,维持老年人的最佳功能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参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并适当修改为14项内容对105例社区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化评估。结果14项日常生活能力量化评估单项评1分百分比显示: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洗澡占37.1% ̄54.3%,打电话、处理自己钱财、服药、行走、穿衣、梳头、刷牙占63.8% ̄81.9%,吃饭、定期上厕所88.6%。说明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各个方面功能下降程度并不一致。105例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量化评估总分经行乘列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社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功能障碍者多于功能完全正常者。结论社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化评估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估结果对老年人提供个体化护理,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延长老年人寿命。  相似文献   

12.
丧偶独居老年人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丧偶独居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cos)及自行设计问卷对某社区内的160例丧偶后独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2.5%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主要原因号隋感障碍、疾病的影响、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缺失及缺乏必要的社会活动有关(P〈0.01)。结论丧偶独居老人抑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以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现状,并对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北京市某社区221名老年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结果:该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平均得分为(28.12±7.47)分,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得分≥30分者)占该人群的43.44%。性别、是否有尿频尿急等情况、是否使用助行器、是否患慢性疾病、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有跌倒史等因素与跌倒风险相关(P<0.05)。结论:该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较高,应针对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对跌倒风险的评估以预防跌倒的发生。目的:调查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现状,并对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对北京市某社区221名老年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结果:该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量表平均得分为(28.12±7.47)分,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得分≥30分者)占该人群的43.44%。性别、是否有尿频尿急等情况、是否使用助行器、是否患慢性疾病、是否进行体育锻炼、是否有跌倒史等因素与跌倒风险相关(P<0.05)。结论:该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较高,应针对跌倒风险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对跌倒风险的评估以预防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江西上饶县(国家级贫困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日常生活能力现状,探索贫困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特点,探讨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指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上饶县100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00位老人平均幸福感指数25.05分±11.91分,日常生活能力状况、身体状况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差异显著;100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为19.25分±6.283分,年龄、身体状况、收入来源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差异显著。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日常生活能力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r=-0.194,P0.001,即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越高,其主观幸福感越高。[结论]提高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老年人身体状况、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收入是提高贫困地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居家高龄老人的自理能力及照护需求情况,为提高高龄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建省4个市的6个县共702名居家高龄老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居家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得分为(9.37±3.07)分,年龄、婚姻状况、患慢性病种类对生活自理能力有影响。居家高龄老人照护需求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心理慰藉与陪伴(79.49%)、协助家务(72.27%)、医疗性照护(71.32%)、日常生活照护(37.78%)。结论居家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好,需求最高的是心理慰藉与陪伴,需求较低的是日常生活照护。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 home-based nursing program in the diabetic control of elderly people with diabetes mellitus living alone. Patients meeting the sampling criteria were recruited from a medical center and 10 health centers in Taipei for this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matching the effects of age, sex, education, and history of diabetes, subjects were assigned semirandomly 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 intensity of home-based nursing care visitations. Group I was defined as daily visits to supervise diet, exercise, medication, and self-monitoring blood sugar (n = 15) and Group II as weekly visits to supervise diet, exercise, medication education, and self-monitoring blood sugar (n = 15). Patients who agreed only to receive blood examination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n = 14).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reductions in fasting blood sugar, postmeal blood sugar, and hemoglobin A1c (HbA1c) in Groups I and II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duction in the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in Groups I and II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in the improvement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and triglycerides (TGs). Group I reveal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weight reduction compared to Group II.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 and II in the improvements of diabetes knowledge, depression level, or quality of life. From the research findings, based on cost-effectiveness, it is recommend that Program II be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elderly cope with being sick, unhealthy and living alone.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s using a hermeneutic approach was undertaken to explore how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coping with their daily life. Twenty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82 years having different injuries and diseases were interviewed. The interviews were audiotaped, transcribed and analysed in a hermeneutical tradition of the hermeneutic circle: part–whole, pre-understanding–understanding, and primary, secondary and basic themes. Findings showed that even if physical constraints put limits on their level of activity, the elderly were able to adapt and carry out different activities that did not require any physical strength. The main coping strategy was to accept the situation, but the acceptance was often coloured by a resigned and passive acceptance. If the elderly tend to be passive and resigned, it can be necessary for the community nurses to have a more active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these patients, in order to help them creating a daily rhythm with which they can feel comfortable.  相似文献   

18.
朱晓慧  余昌妹  杨晔琴  潘莹莹  黄蓉 《护理研究》2012,26(14):1264-1266
[目的]分析不同居住方式对失能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为健全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RSS)对温州市143位失能空巢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独居组、夫妻同住组、机构养老组3组失能老年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主观、客观支持及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评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夫妻同住组得分最高,机构养老组得分最低。[结论]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支持服务网络,强化家庭照顾功能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精神,以提高失能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