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24眼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45岁的青年组共11例;年龄45~59岁的中年组共9例;年龄>60的老年组4例。21例为马蹄形裂孔,其中马蹄形裂孔<1PD者2例,1PD~<2PD者14例,2PD~<1象限者5例;圆形裂孔者3例,均<1PD。裂孔位于视网膜颞上方者13例,颞下方者8例,鼻上方者3例;视网膜脱离范围:颞上方者10例,鼻上者2例,全脱者1例,下方者11例。病程和术后视力:1mo组16例,视力0.2~0.4者13例,≥0.5者3例;2mo组5例,视力0.01~0.1者3例,0.2~0.4者2例;3mo组1例,视力0.01~0.1;>3mo组2例,视力手动1例,数指1例。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玻璃体积血尽早明确诊断并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能够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梁军  王子含  王慧娟  李静 《眼科》2010,19(4):260-263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TA)染色玻璃体辅助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英智眼科医院2006~2009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425例(428眼)。方法比较TA辅助组(302例,304眼)与未进行TA辅助的对照组(123例,124眼)两组间术前术后的视力及并发症差异(X^2检验)。TA组及对照组平均随访分别为(18.3±6.3)、(21.3±4.2)个月。主要指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结果TA组术后视力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组术后视网膜复发性脱离、黄斑前膜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一过性眼压增高两组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TA染色的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手术能够降低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前膜的发生率,而且未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相关因素、网脱特点、手术效果比较.方法 对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收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7例,按年龄划分为:≤18岁青少年组29例(34只眼);19~64岁中年组53例(56只眼);≥65岁老年组35例(35只眼).对三组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及分析.结果 青少年组引起孔源性网脱相关因素中,高度近视、外伤因素的发病率较老年组均显著增高;青少年组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因素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与中年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青少年组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关因素中外伤的发病率较中年组显著增高.青少年组及中年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裂孔其中巨大裂孔、锯齿缘截离发病率较老年组显著增高,老年组中黄斑孔发病率较青年组及中年组显著增高,视网膜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的青少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相比较,青少年组低,差别有显著意义.青少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显著差别.结论 青少年、中年及老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比较,临床特点不同,但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向红  付琳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2):2296-2298
目的:探讨23 G和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8/2016-08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130例130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0眼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眼.试验组给予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照组给予23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视网膜复位情况、视力恢复情况、治疗前后眼压、术后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为66±12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69±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3眼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发生5眼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视网膜一次性复位率为96.9%,最终复位率为90.8%,对照组视网膜一次性复位率为93.9%,最终复位率为87.7%,试验组与对照组一次复位率和最终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末次随访LogMAR视力为0.241±0.062,对照组为0.253±0.057,与手术前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眼压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6%,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 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术中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相较于23 G玻璃体切割术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rs=-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rs=-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rs=-0.411,P=0.000)、患者年龄(rs=-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0例(11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112眼中34眼(30.4%)形成术后PVR。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VR为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而硅油填充、巨大视网膜裂孔、合并脉络膜脱离等因素与术后PVR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术前PVR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结论 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术前PVR。对于有术前PVR可能导致术后PVR形成的高危人群可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眼科所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术后发生黄斑裂孔的患者,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分析黄斑裂孔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409例(423眼),其...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继鹏  陈惠茹  张风 《眼科研究》2000,18(6):557-559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近年发生的16例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特征及治疗过程。结果 发生率为6%,其中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例,非糖尿病性玻璃体混浊12例,75%于术后1周内出现视网膜脱离,69%由医源性裂孔引起。二次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割、经巩膜视网膜冷冻、巩膜扣带、长效气体及硅油充填术。最终81%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中应从各个环节防止视网膜的损伤,术后视网膜脱离经二次手术多数可以复位。  相似文献   

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明明  滕岩  崔浩 《国际眼科杂志》2007,7(6):1708-171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的疾病特征、手术疗效及治愈关键。方法:对近两年间我院收治的235例(240眼)RRD病例做回顾性分析。结果:30岁以上患者168例占71.5%、其中合并高血压31例占18.5%,高度近视89眼占37.1%。临床脱离时间平均49d,裂孔中圆孔占43.0%,分布于颞上象限占46.6%。一次手术成功率91.3%,总治愈率达93.8%。结论:本地区RRD主要特征: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与高度近视密切相关、临床脱离时间长、合并高血压比例高。裂孔以圆孔为主,颞上象限分布居多。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RRD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复杂及复发的病例应首选玻璃体切割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对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病人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治疗的12例(12只眼)合并有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长效气体或硅油填充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用激素治疗,对视网膜的复位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42个月。单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91.67%(11/12),再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为100%。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视网膜脱离患者在成功完成视网膜复位手术后并不能很快恢复视力,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目的 比较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的发生率及留存时间,探讨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存留对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6例66眼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巩膜扣带术组和玻璃体切割术组,记录2个组患者病程、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LogMAR、有无合并症等,观察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存留时间及黄斑椭圆体区完整性,计算2个组在术后1个月时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结果 术前巩膜扣带术组及玻璃体切割术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及LogMAR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巩膜扣带术组视网膜下积液平均存留(96±60)d,玻璃体切割术组为(2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6,P=0.000).术后1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发生率为78.6%,大于玻璃体切割术组的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1,P=0.000),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5,P=0.003);术后6个月时,巩膜扣带术组与玻璃体切割术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6,P--0.065),巩膜扣带术组黄斑区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患者与未完全吸收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5,P=0.087).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后,2个组内黄斑椭圆体区连续患者与椭圆体区缺失患者LogMAR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巩膜扣带术组:t=2.555,P=0.015;玻璃体切割术组:t=4.005,P=0.001). 结论 椭圆体区受损程度与视网膜脱离时间有关,而椭圆体区的完整性明显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对于累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吸收较巩膜扣带术快;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的存留延缓视力的恢复,手术方式对最终的视力恢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09-03/2009-10一组合并较明显玻璃体混浊、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或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共2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膨胀气体全氟丙烷(C3F8)填充。统计分析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眼部刺激征的严重程度,术后平均随访6mo。结果:所有20眼均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器械损伤晶状体或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术中并发症。15眼黄斑已脱离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5(log-MAR视力为0.3~2.0,平均1.187±0.616),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3~0.8(logMAR视力为0.1~0.52,平均0.276±0.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56,P<0.01);5眼黄斑未脱离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8~1.0(logMAR视力为0~0.52,平均0.218±0.276),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logMAR视力为0~0.52,平均0.312±0.28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0,P=0.374)。手术后未发生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或眼内炎等切口相关并发症,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3眼术后第1d出现轻度晶状体后囊下羽毛状混浊,1wk内消退。至随访结束时,4眼(20%)晶状体核密度增加,其余病例无新生白内障或原白内障明显加重。5眼(25%)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均<30mmHg,经局部使用1~2种降眼压滴眼液,3d内恢复正常,平均术后第7d眼压为14.6±3.4mmHg。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缝合手术切口可避免并发症,是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玻璃体手术制备视网膜脱离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玻璃体手术制备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模型的病理特征。方法 25只兔(25只眼)均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下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视网膜脱离模型,排除失败的5只眼后,20只眼术后进行视网膜电图(ERG)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并分别于术后第1、4、7天和28天进行常规的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20只视网膜全脱离眼、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外层变性萎缩,膜状物形成,视网膜皱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液中维A酸含量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部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视网膜下液维A酸的含量。结果(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中维A酸的含量随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PVR)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5),而血清中维A酸的含量与PVR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2)口服维生素A5万u/次,3次/天,4天以上视网膜下液中维A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服药天数在2~3天的患者(P<0.05),而血清中维A酸的含量口服维生素A组与未服维生素A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中含有维A酸,其含量随PVR程度的加重而增加。(2)服用维生素A可提高SRF中维A酸的含量,增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其的利用度,可望成为一种防治PVR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6.
胡亭  陈松 《眼科研究》2011,29(3):261-264
背景巩膜扣带术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主流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手术技巧的改进,视网膜的复位率逐渐提高,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仍是备受关注的问题。目的分析RRD伴黄斑脱离患者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的因素。方法对116例116眼行巩膜扣带术的RRD伴黄斑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病程的长短、术前视力及视网膜裂孔情况、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与数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隆起度、手术过程中是否放液、玻璃体腔是否注气等分别分组后进行∥检验,并将确定的统计量与术后视力进行Logistic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术前视力、病程、屈光度等多种因素与术后视力预后的关联情况。结果χ^2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术前视力、病程长短对术后视力预后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视力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术前视力与术后视力预后有线性相关关系(r=0.400,P=0.000),术前视力≥0.05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至0.4的可能性是术前视力〈0.05患者的3倍(OR=2.992)。本组患者病程≤7d、术前视力〉0.05者行巩膜扣带术后视力预后较好。结论RRD伴黄斑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术前视力和病程,提示RRD伴黄斑脱离时应在7d内早期手术,最晚不宜超过10d,以免影响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视力预后、手术时机及其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葡萄膜炎专科门诊确诊为全葡萄膜炎并发TRD的13例患者15只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眼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19.0~70.0岁,平均年龄42.8岁。葡萄膜炎病史3~15年,平均病史7年。15只眼中,视力为眼前数指者7只眼,0.01~0.1者7只眼,0.2者1只眼。均有玻璃体混浊,间接检眼镜和B型超声检查均存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TRD。13例患者均口服泼尼松,其中3例同时口服硫唑嘌呤。眼部滴用1%百力特、1%阿托品和复方托品酰胺眼液。15只眼葡萄膜炎炎症控制静止时间0.5~4.5个月,平均时间2.0个月。炎症静止后采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剥膜、眼内激光光凝、惰性气体(C3F8)或硅油填充等联合手术,其中7只眼同时行晶状体切除手术。手术前给予患者顿服糖皮质激素,手术后全身、眼部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同时口服硫唑嘌呤。手术后随诊3~1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手术后15只眼均无葡萄膜炎复发,眼前节无炎症反应,玻璃体炎症消失。13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视力提高,占86.7%。其中,2只眼视力提高显著,分别由0.2提高至0.8,0.03提高至0.6。1只眼视力无改变,占6.7%;1只眼视力由手动下降至光感,占6.7%。随诊中,4只眼出现并发性白内障,均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1只眼虹膜出现新生血管而发生前房积血。另外1只眼视网膜表面再次出现机化膜及局限性TRD。结论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TRD可以获得较满意疗效。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选择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围手术期全身及眼部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08-1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