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及对中性粒细胞(PMN)在内皮细胞上粘附数的影响。方法利用人脐带体外培养获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异丙酚组、内毒素组、异丙酚 内毒索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量。利用PMN分离液从人全血中分离出PMN。在光镜下计数PMN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数。结果 4 μg/ml异丙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和对PMN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40μg/ml异丙酚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和对PMN在内皮细胞上的粘附数均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40μg/ml异丙酚对PMN与内皮细胞之间的过度粘附有抑制作用,从而可能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鼠烟雾吸入伤血清体外刺激培养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PMN),了解PMN粘附与迁移变化,以及抗CD11a、抗CD11b和抗ICAM-1对PMN粘附与迁移的影响,探讨粘附因子在烟雾吸入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中用荧光标记PMN,测定PMN与烟雾吸入性损伤血清刺激的内皮细胞的粘附率,在5μm滤膜上培养内皮细胞测定PMN迁移量,并采用抗体阻断技术,测定了粘附因子CD11a、CD11b和ICAM-1在PMN粘附和迁移中的作用。结果内皮细胞在此血清中培养12~24小时,PMN粘附率是正常时的3倍多,在此血清中培养24小时时PMN迁移量也增至2倍多,表明吸入伤血清能促进PMN与内皮细胞粘附和PMN通过毛细血管内皮向血管外迁移;PMN迁移量与粘附率呈显著正相关(r=0.975,P<0.01)。PMN和内皮细胞粘附因子抗体(抗CD11a、抗CD11b和抗ICAM-1)能减少PMN与内皮细胞粘附率(44%、55%和51%)和PMN迁移量(39%、65%和58%)。结论烟雾吸入伤血清能增加PMN的粘附和迁移,其可能是PMN浸润的病理基础。进一步研究证明,粘附因子CD11a、CD11b和ICAM-1的增加在PMN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浸润的PMN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酶能导致进一步的肺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肺损伤(ALI)早期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及介导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粘附的分子基础。方法 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和比较正常人及ALI后患者血清中C5a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LI患者血清刺激人肺血管内皮细胞,观测其表面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同时通过检测粘附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中性粒细胞(PMN)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间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表面PMN的粘附和聚集。结果 ALI患者血清中C5a含量明显升高,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原代培养的肺血管内皮细胞,受ALI患者血清刺激后,其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迅速增加,20min达到高峰,60min后开始降低,而ICAM—l的表达较慢,3h开始升高,12h达到最高值,24h内无明显下降,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的PMN中MPO的活性,3h明显升高,12h后达到最高值。结论 ALI患者血清中C5a含量明显升高,促进了PMN在肺微血管内的扣押、聚集进而同血管内皮细胞相粘附;而血管内皮细胞依赖性粘附的增强,主要是源血管内皮细胞上P—选择素和ICAM—l的表达增加,它们在ALI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对TNF诱导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伤后分别测定肝脏的GR(Scatchard法)和大脑的GR(一点法);(2)给分别失血性休克大鼠注射GR阻断剂RU486,观察放血后肠系膜细静脉不同时相点白细胞贴壁粘附情况.(3)给大鼠注射TNF、地塞米松(DEX)、RU486,分别测定PMN与玻璃珠和内皮细胞的粘附率.结果(1)失血性休克组肝细胞胞浆的结合位点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少,GR的Kd值明显增大;脑细胞胞浆GR的Rs变化与肝细胞结合位点的变化有相似之处,失血性休克组GR的Rs大大低于对照组.两组GR阻断+失血性休克组白细胞粘附的数目与单纯失血性休克对照组相比白细胞贴壁粘附数目明显增多;80%阻断组较之50%阻断组更加明显.(2)TNF组PMN与血管壁的粘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DEX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EX+TNF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TNF+DEX+RU486组的粘附率与TNF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TNF组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DEX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EX+TNF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TNF+Dex+RU486组的粘附率与对照组相差十分显著(P<0.01),与TNF组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后GR减少,用GR阻断剂RU486进一步阻断GR后,白细胞粘附明显增强.TNF可以明显增强中性粒细胞粘附,预先或与TNF同时给予DEX,则DEX可以抑制TNF引起的粘附增强,若在TNF之后给予DEX,则DEX无此作用;提示DEX具有预防TNF引起粘附增强的作用而无治疗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可以被GR阻断剂RU486所逆转.失血性休克时GC可以抑制白细胞粘附,并且其作用是通过GR介导的,与GR数量有关,可以被GR阻断剂RU486所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烧伤继发急性肺损伤 (acutelunginjury ,ALI)患者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VEC)与中性粒细胞 (PMN)的粘附能力 ,观察C5a在PVEC PMN粘附行为中的作用程度及规律。 方法 采用微管吸吮技术 ,定量测定PVEC PMN之间粘附力值变化 ;测定髓过氧化酶 (MPO)活性 ,反映PVEC粘附PMN的数量。 结果 随着rh C5a浓度上升 ,PVEC粘附了更多的PMN ;粘附力值也逐渐增加 ,3 0 0 μg/Lrh C5a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MPO也随之上升 ;工作浓度为 1∶10 4 的anti C5aRMcAb可缓解急性肺损伤 (ALI)血清所致的MPO增加 ,呈量效关系 , 结论 C5a、C5aR共同参与了PVEC PMN的粘附过程。而且急性肺损伤所致的粘附力值上升可被anti C5aRMcAb所抑制 ,提示C5a、C5aR在烧伤继发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化人工血管内皮细胞抗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方法 人工血管18条随机分为 3组 ,Ⅰ组为无内皮细胞种植 ,Ⅱ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 2h ,Ⅲ组为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 9d ,将放射性同位素锝 (99m Tc)标记血小板灌注人工血管后进行γ计数。结果 Ⅲ组人工血管血小板粘附聚集明显低于其余两组 (P <0 .0 5 ) ,而Ⅰ、Ⅱ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99m Tc标记血小板检测、证实内皮细胞种植后孵育 9d的人工血管 ,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中药复方TCMP-1对AEP的治疗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54只,诱发AEP动物模型,并给予TCMP-1干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脾静脉血中多形核白细胞(PMN)PECAM-1的表达。结果 (1)在AEP自然病程组中,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PMN PECAM-1的表达水平在AEP 2、4 h组相近,自AEP 4 h组开始,外周循环PECAM-1的表达上调直至AEP 8 h组;胰腺微循环PECAM-1的表达下调直至AEP 8 h组;在AEP 8 h组,PMN PECAM-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AEP 8 h治疗组与AEP 8 h自然病程组中,体循环PMN PECAM-1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下调体循环PMN PECAM-1的表达水平或抑制PMN PECAM-1的过度表达,可以阻止胰腺微循环中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2)抑制PMN PECAM-1的过度表达是中药复方TCMP-1实现其疗效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性粒细胞(PMN)与玻璃珠粘附和PMN与血管内皮细胞(EC)粘附两种模型,以肿瘤坏死因子(TNF),作为PMN的刺激因子,研究糖皮质激素(GC)对TNF引起的大鼠PMN粘附的影响,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RU38486观察GR在粘附中的作用。结果发现,TNF能明显增强大鼠PMN的粘附(P<0.01);Dex不能抑制经TNF预处理的PMN的粘附(P>0.05),但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经TNF预处理再同时给予Dex和RU38486的PMN粘附同样明显增强(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信号Fas/FasL、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大黄素对SIRS时PMN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集6例健康志愿者及8例SIRS病人(均为急性胰腺炎病人)外周血液并从中分离PMN进行体外培养.分为3个实验组:正常组,SIRS组,大黄素干预组.观察各组PMN的凋亡情况;检测各组PMN Fas/FasL和Caspasc-3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SIRS组PMN凋亡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大黄素干预后SIRS病人PMN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P<0.05);SIRS组PMN Fas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大黄素能诱导SIRS病人PMN Fas和Caspase-3的表达(P<0.05).各组PMN在体外培养24 h后,经Western Blotting没有检测到FasL的表达.结论 SIRS病人外周血PMN凋亡存在异常,且与Fas和Caspase-3的表达降低有关;大黄素能通过诱导Fas和Caspase-3的表达,对SIRS时PMN凋亡延迟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毛细血管漏”是发生烧伤感染、ARDS、MOF的基础。烧伤后机体中性粒细胞预诱而损害内皮细胞是导致“毛细血管漏”的关键。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可使预诱的中性粒细胞(PMN)对内皮细胞的粘附性得到增强并预诱PMN氧化酶,这是导致“毛细血管漏”的主要因素。为此,观察了烧伤病人血清预诱中性粒细胞NADPH:O_2氧化还原酶的能力及其与伤后时间的关系,并探讨了PAF是否为预诱PMN的一个因素及PAF特异性拮抗剂WEB2170能否阻断PMN预诱。10名部分或全层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髓系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在小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对外周血多形核细胞(PMN)迁移的影响。方法以TLR4野生型小鼠(C3H/HeN)与TLR4变异型小鼠(C3H/HeJ)为对象,将供体小鼠骨髓细胞转入经射线照射的受体小鼠体内,制作4组嵌合体:A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B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C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D组为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然后建立4组嵌合体小鼠肝I/R损伤模型。将提取的肝组织炎性蛋白及外周血分离的PMN分置于Transwell小室上下2个空间内检测PMN迁移情况。以C3α为阳性对照,缓冲液为阴性对照。结果与C组(67.10±6.89)比较,A组PMN迁移数目(148.95±11.04)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63.15±8.86)比较,B组PMN迁移数目(142.65±8.67)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PMN迁移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PMN迁移数目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I/R损伤中的PMN迁移中髓系细胞TLR4而非内皮细胞TLR4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创伤后多器官衰竭(MOF)是全身性炎性反应失调的结果,其中致敏中性粒细胞(PMN)被拘困于组织内,细胞凋亡对这些被困PMN的正常清除极为重要。相反,功能不良的细胞凋亡延长PMN生存期,并潜在性加剧PMN导致的组织损伤以及MOF  相似文献   

14.
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机体正常的免疫机制,但如果失控,则可能造成机体损伤。肺脏是最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了解PMN与内皮细胞粘附的机制,对ARDS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影响及参麦注射液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从健康体检者和烧伤患者(伤后6、24、48 h)静脉血中分离出PMN,与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体外共培养,采用噻唑蓝法检测ECV304细胞活力.放射免疫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内皮素1、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计算两者的比值(内皮素1/NO).另取伤后24 h血液标本与ECV304共培养,分别加入等渗盐水及0.5、2.0、8.0 g/L参麦注射液各100 μL,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上述指标及ECV304形态的影响.结果 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在伤后6 h的PMN刺激下ECV304活力明显下降、内皮素1含量明显上升(P<0.01),伤后24 h的PMN刺激时尤为显著;而伤后6 h在PMN刺激下NO含量明显上升达峰值[(48.9±2.6)μmol/L,P<0.01],伤后24,48 hPMN刺激ECV304的NO含量与健康体检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内皮素1/NO的变化趋势同内皮素1.加入不同浓度参麦注射液共培养后,可使内皮细胞活力明显上升、内皮素1含量明显下降、NO含量明显升高,其中中浓度参麦注射液可使体系中内皮细胞形态近似正常.结论 严重烧伤后PMN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活力、内皮素1/NO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以伤后24 h的PMN刺激最明显;参麦注射液可以改善上述情况,对严重烧伤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某些疾病时,新喋吟的分泌增多常早于临床症状并与疾病的严重性相关。全身性感染时,补体系统的激活可刺激粒细胞,使之释放细胞内酶如弹性蛋白酶等,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损伤、渗透性水肿及器官衰竭。本文旨在研究弹性蛋白酶α_1蛋白酶抑制复合物(E-α_1 PI)及新喋吟在鉴别非病毒性败血症中的作用,并试图评价新喋吟和E-α_1PI与败血症严重性的关系,及探索E-α_1PI与肺功能衰竭之间的关系。将32例有败血症症状的病人分为死亡组(18例)和存活组(14人)。术后无败血症存活者作为对照组(24例)。按Goris法对每个器官功能衰竭的严重度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SA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检测大承气汤(DT)、活血清胰汤(HQ)对SAP模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分泌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和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α分子表达水平的作用.结果:各治疗组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AP模型组(P<0.05);各治疗组CD3均恢复正常.结论:DT、HQ能抑制SAP早期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多形核粒细胞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而对组织器官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严重创伤后常并发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导致死亡。其中心病理机制为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并牢固粘附于炎性血管内皮细胞,随后浸润至周围实质,对器官进行第二次攻击造成损伤。P-选择素在中性粒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P-选择素的结构、分布及参与炎症的机理,并对它在创伤后并发脓毒血症和MOF时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哮喘豚鼠模型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率,探讨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哮喘模型发病中的功能变化及炎症细胞与其粘附的分子基础.方法复制豚鼠哮喘模型;分离、培养和鉴定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转染核因子(NF)-κB反义寡核苷酸;分别用对照组血清和模型组血清孵育;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采用RT-PCR法测定内皮细胞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mRNA的表达强度,EMSA法测定内皮细胞NF-κB、活化蛋白(AP-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1)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模型组血清刺激下,与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及仅与模型组嗜酸细胞的粘附率显著升高,内皮细胞与嗜酸细胞两者的激活,在嗜酸细胞粘附中起明显的协同作用;(2)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经模型组血清刺激后,VCAM-1和eotaxin mRNA表达量显著增多,NF-κB、AP-1的DNA结合活性也显著升高.结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被哮喘模型血清激活,使粘附分子、趋化因子及核转录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增多,从而显著提高其与炎症细胞的粘附率,核转录因子NF-κB和AP-1对内皮细胞合成炎症因子可能起调控作用.淋巴细胞与嗜酸细胞的粘附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烧伤血清作用下 PMN-EC 粘附力的改变和 CD11/CD18单抗(mAb)对 PMN 与内皮细胞(EC)粘附力的影响,将烧伤血清与人 PMN 或人脐静脉内细胞(HUVEC)一同孵育,在孵育1,3,6,12,24小时分别应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系统测定 PMN-HUVEC 粘附力,并用健康人血清刺激作对照。同时,将与烧伤血清孵育1,6,24小时的 PMN,应用 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处理后,再测其与HUVEC 粘附力。结果表明:PMN 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正常 HUVEC 粘附力迅速升高,1小时达到最高峰,并在24小时内维持此水平。烧伤血清激活的 PMN 与 HUVEC 粘附力可被 CD11a/CD18单抗和CD11b/CD18单抗降低70%~80%。HUVEC 在烧伤血清刺激后与 PMN 粘附力呈持续升高趋势,12小时后达最大值,并在以后12小时内无明显变化。提示:烧伤血清具有促进 PMN-EC 粘附,并在烧伤后PMN-EC 粘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刺激 PMN 后所引起的 PMN-EC 粘附力变化与刺激 EC 后所引起的变化不同。CD11/CD18可部分降低 PMN-EC 粘附力,从而可能减轻 PMN 对 EC 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