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猪原位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猪原位肝移植手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的应用及不同转流途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50只健康家猪按体重接近原则配对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进行 2 5例原位肝移植手术 ,受体组无肝期采用不同体外静脉转流途径 ,其中A组 (1 6只 )经门静脉插管 ,B组 (9只 )经脾静脉插管。术中连续监测A、B两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术后 2 4h ,A组存活 1 4只 ,B组 9只全部存活。A组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开始及结束时均出现明显波动 ,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下降 ,心率上升 ;B组在整个无肝期内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结论 猪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体外静脉转流 ,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而经脾静脉插管转流较经门静脉插管转流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体积肝移植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方法急性肝功能衰竭猪随机分为3组接受肝移植治疗:A组行全肝移植(n=5);B组行小体积肝移植(n=5);C组行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n=5)。各组动物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并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和C三组的移植肝重量与受体体重之比分别为(2.44±0.30)%、(0.76±0.02)%和(0.75±0.03)%。再灌注后30 min,B组移植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其它两组(A:B:C=13.3:17.5:12.2 cmH2O, P<0.01),C组原肝门静脉压力显著高于移植肝门静脉压力(14.3:12.2 cmH2O,P<0.05)。A组和C组术后第2天起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乳酸和血氨水平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B组术后上述生化指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术后第2~4天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1)。A组、B组和C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和80%,B组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辅助性原位小体积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近期疗效优于小体积肝移植,术中不必干预原肝门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位猪肝移植无肝期和再灌注后影响供肝功能和受者存活的危险因素。方法共行35例原位猪肝移植,在移植前、无肝期以及再灌注后2h检测受体血流动力学、血气、肝功能、肝脏组织病理学以及血清内毒素变化情况。结果受体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心排出量(CO)在无肝期明显下降(与移植前相比,P〈0.01)。无肝期同时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低体温状态。供肝再灌注后出现一过性高血钾,并伴有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明显升高(与移植前相比,P〈0.01)。再灌注后肝脏病理改变明显。在良好的体外转流状态下,无肝期及再灌注后血清内毒素、TNF—α值稍有升高,与移植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位猪肝移植受者在无肝期和再灌注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明确以上危险因素的的发生发展,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改进方法。方法 选封闭群小型猪为实验动物 ,对既往猪原位肝移植模型进行系列改进 ,观察新建动物植模型的成功率、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在实验动物选择、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2 0次 ,手术时间 (181.0± 2 5 .8)min及无肝期 (2 8.4± 3.2 )min较传统猪原位肝移植术明显缩短。动物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 ,1周存活率 90 % ,15例动物长期存活。长期存活动物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改进后的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 ,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 ,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效果,初步研究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术者接受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的操作训练,每个训练周期完成10对小鼠的操作,共进行6个训练周期。分析每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生存率以及受体小鼠生存率与术中无肝期时间的关系。3只小鼠接受冷保存24h的供肝,以建立移植肝24h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6h检N/b鼠血清ALT、AST水平并对移植肝组织进行Suzuki评分。结果术者经过训练后,第6个训练周期内受体小鼠7,14,100d的生存率分别为100%,90%,60%。术中无肝期时间≤20min组与20min〈术中无肝期时间≤24min组术后100d生存率分别为56%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19,P〈0.05)。3只接受24h冷保存供肝的受体小鼠血清ALT、AST中位数分别为12350U/L、9870U/L,移植肝Suzuki评分为(10.6±0.6)分,提示移植肝出现了重度的组织学损伤。结论单人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不重建动脉肝移植模型技术简单易学,能够满足研究对小鼠的存活需求。本研究建立的移植肝24h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出现了损伤改变,能够满足后期研究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后早期血清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进行肝移植.供、受者均为SD大鼠。A组于移植肝恢复血流2h、B组于移植肝恢复血流4h、C组于移植肝恢复血流6h时采取受者的下腔静脉血和左肝叶组织.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NO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移植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亚单位(NF-κB p65)的表达,并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每组均于移植肝恢复血流时收集5min的胆汁,测量5min胆汁分泌量。结果A组的5min胆汁分泌量为(3.73±1.11)μl.明显高于B组的(2.35±0.92)μ和C组的(2.23±0.81)μl(P〈0.05)。A组血清ALT含量为(468±36)IU/L.B组为(619±49)IU/L.C组为(820±65)IU/L,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A组血清NO含量为(14.2±1.5)μmol/L,明显高于B组的(10.5±1.2)μmol/L和C组的(10.3±1.1)μmol/L(P〈0.05)。A组肝组织中NF-κB p65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3.5±1.9)%.B组为(43.8±3.8)%,C组为(48.6±5.1)%.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随着移植肝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肝组织损伤呈进行性加重。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NO与血清ALT水平及NF-κB p65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74和-0.77,P〈0.01)。结论移植肝脏再灌注早期.血清NO下降,NF-κB的活性逐渐增强.移植肝脏的功能和组织损伤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巴马小型猪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选用12只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供体组(n=6)和受体组(n=6),行非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术中缩短无肝期的时间、维持无肝期血压稳定以及加强术中麻醉与体液管理。观察并记录受体的手术时间、无肝期、存活情况,监测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气分析改变,检测围手术期肝功能情况。结果 6只巴马小型猪中,1只术中死亡移植失败,其余5只的手术时间为(247±27)min,无肝期为(46±4)min,其中3只存活2周以上。与无肝前期相比,无肝期动物心率明显加快,MAP明显降低至(46±6)mmHg,血液pH值、剩余碱(BE)、HCO3-均下降,血清K+升高(均为P0.05)。新肝期巴马小型猪MAP上升,心率变慢,血液pH值、BE、HCO3-升高,血清K+降低(均为P0.05)。关腹时MAP及血气各指标及血清K+基本恢复至无肝前期水平。与术前相比,术毕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均为P0.05),AST升高变化最明显,术后第2日开始逐渐下降。γ-谷氨酰转移酶(GGT)无升高变化,总胆红素(TB)术后第5日急剧升高。与术前相比,术毕时总蛋白(TP)、白蛋白(ALB)均明显下降(均为P0.05),术后第1日开始逐渐回升。结论非静脉转流巴马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手术便捷、重复性高、存活率高,可以作为标准化的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肝移植,尤其是再次肝移植的长期随访结果及影响结果的因素。方法 对1981年2月至1998年4月期间进行的、存活时间大于2年的4000例肝移植进行随访,其中再次肝移植774例。根据首次肝移植的时间,分为A、B、C三期。结果 774例(19.4%)接受第2次肝移植,148例(3.7%)接受第3次肝移植,20例(0.5%)接受第4次肝移植,5例(0.13%)接受第5次及5次以上肝移植。第1次再移植原因主要为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肝动脉栓塞和排斥反应。C期再次肝移植率(13.4%)明显低于A期(33.4%)和B期(23.7%),P=0.001。结论 掌握适当的再移植指征、再次手术时机、受体的选择和手术技巧,再次肝移植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一种用于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s)的新模式。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行原位肝移植手术后确诊为ITBLs的80例受者。其中,传统模式组37例受者在出现ITBLs症状后接受药物治疗,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早期诊断与干预模式(EDIM)组43例受者接受预防性药物治疗,定期行胆道超声造影,出现ITBLs征象时给予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明确诊断后行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无效者行再次肝移植。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初诊为ITBLs的时间、采取介入治疗的时间及移植肝丢失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法比较两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结果传统模式组受者和EDIM组受者术后初诊为ITBLs的平均时间分别为(56±31)d和(24±1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5.136,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从确诊为ITBLs到采取介入治疗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05±42)d和(58±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7.035,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死亡受者分别为8例和7例。传统模式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89.2%,54.1%,EDIM组移植肝1,3年生存率分别95.3%,81.3%,传统模式组受者移植肝1,3年生存率均低于EDIM组(r=4.219,P〈0.05)。传统模式组和EDIM组移植肝丢失时间分别为(25±9)个月和(33±10)个月,传统模式组出现移植肝丢失时问早于EDIM组(t=-2.085,P=0.018)。结论早期诊断和干预ITBLs的新型模式可以延长术后移植肝存活时间,延迟移植肝丢失时间,提高ITBLs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2 /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 (IL 12 /STAT4)信号途径激活在同种部分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方法 将供者SD大鼠与受者LEW大鼠随机分为 4组 ,每组供、受者各 40只。A组 :全肝移植组 ;B组 :部分肝移植组 ;C组 :部分肝移植 IL 12硫代修饰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ASPODN )治疗组 ;D组 :部分肝移植 IL 12硫代修饰正义寡脱氧核苷酸 (SPODN)对照治疗组。观察移植肝排斥病理以及受者存活时间。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及EMSA检测肝移植后 0h和4d移植肝IL 12蛋白表达、STAT4蛋白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 ;ELISA检测受者血清IL 2、IL 10及IFN γ水平。结果 B组和D组移植肝于移植后 4d出现排斥反应 ,早于A组和C组。B组受者存活时间 (13 .5± 0 .48)d ,较A组存活时间 (2 2 .6± 0 .59)d明显缩短 (P <0 .0 0 1) ;C组存活时间 (56.8±2 .5)d ,明显长于A组和B组 (P <0 .0 0 1)。肝移植后 4d ,移植肝IL 12、STAT4蛋白表达及其DNA结合活性、受者血清IL 2、IL 10和IFN γ水平 ,B组较A组明显增高 (P <0 .0 0 1) ,C组较B组明显降低 (P <0 .0 0 1) ,D组各项指标与B组相似。结论 IL 12 /STAT 4信号途径激活可能是同种部分肝移植免疫排斥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模型,分析术后24 h内大鼠死亡的原因,并探索改进方法。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制作大鼠OLT模型300只,记录OLT手术各阶段所用的时间及大鼠术后的生存时间。按生存时间将大鼠进行分组:术中死亡组、〈6 h组、6-24 h组及〉24 h组。比较4组大鼠OLT中各手术阶段的时间,并分析术后大鼠生存时间短于24 h的原因,以探索改进策略。结果300只大鼠OLT模型中,于术中死亡37只,占12.33%;术后6 h内死亡51只,占17.00%;术后6-24 h内死亡76只,占25.33%;术后24 h时仍存活136只,占45.34%。〈6 h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术中失血过多、术后出血及血管栓塞,分别占27.45%(14/51)、27.45%(14/51)及15.69%(8/51);6-24 h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血管狭窄、术后出血及肺水肿,分别占27.63%(21/76)、21.05%(16/76)及19.74%(15/76)。4组大鼠的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均不同或不全相同(P〈0.05),术中死亡组的冷缺血时间长于其余3组(P〈0.05),且〉24 h组的冷缺血时间短于〈6组和6-24组(P〈0.05);术中死亡组的无肝期长于其余3组(P〈0.05)。结论导致OLT早期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无肝期及冷缺血时间过长、术中及术后出血、血管栓塞、血管狭窄及肺水肿均是关键因素,对于引起上述原因操作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大鼠OLT的建模成功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12.
小型猪非转流原位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中国小型猪非转流条件下原位肝移植的围手术期特点,以建立成熟、稳定的移植模型。方法:通过预实验组8例次和实验组18例次非转流条件下中国小型版纳猪原位肝脏移植术,观察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重要代谢指标的变化,改进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特点。结果:预实验组8例次均在术后当天死亡。实验组18例次无术中死亡,术后7d存活率为88.9%。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179.6±14.3)min,平均无肝期(27.3±3.4)min。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及生化代谢波动明显。术后当天麻醉清醒,术后约3~5h开始自行排尿,术后第3天正常进食。结论:手术中无肝期时间的缩短及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是非转流条件下猪原位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豚鼠至大鼠异种原位肝移植中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豚鼠和SD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并随机配对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管法吻合。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肝下下腔静脉袖套法吻合。比较两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切、修肝时间)、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手术成功率、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供肝切取时间分别为(32.2±3.5)min、(45.4±5.7)min,修肝时间分别为(14.5±2.1)min、(9.2±1.8)min,切、修肝总时间分别为(46.7±4.8)min、(54.6±6.9)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7±6.1)min、(53.2±6.5)min,无肝期分别为(16.8±2.1)min、(17.2±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3%、5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吻合口附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的动物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15±24)min、(95±29)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进的肝下下腔静脉套管方法进行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率高,可用于豚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14.
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孙星  彭志海 《肝胆胰外科杂志》2007,19(4):215-216,219
目的 探讨大鼠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 比较建立模型初期所行50例大鼠肝移植前20例(前组)与后30例(后组)的手术时间、无肝期、手术成功率、术后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与前组相比,后组供体手术时间、供体修整与套管安装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手术成功率与术后3 d及7 d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早期术后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但胆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握大鼠肝移植技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熟练的手术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合理预防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大鼠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救陛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35例肝癌肝切除术后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补救性肝移植组(19例)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16例)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和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的无肝期、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肝移植并发症发生率、再移植率分别为(32±9)rain、(8.0±2.1)h、(7.6±1.5)h、2300ml、8U、23U、6/19、2/19和(34±7)min、(7.4±2.3)h、(7.4±2.0)h、2750ml、12U、20U、4/16、1/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6,-0.804,-0.366,Z=-0.348,-0.549,-0.149,)(X^2=0.184,0.203,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0、2/19和4/16、9/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3,8.426,P〈0.05)。补救性肝移植组和超补救性肝移植组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84%、84%和75%、33%、33%;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89%、89%和48%、2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8,19.31,P〈0.05)。结论补救性肝移植是肝癌治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策略,米兰标准是目前补救性肝移植的最佳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微创电视内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212例患者接受CABG,按照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两组:内镜组72例,传统组1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资料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内镜组获取静脉的时间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肝移植受体特别是恶性终末期肝病受体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肝移植且随访记录完整的受体9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肝移植受体的原发病分为良性组(54例)和恶性组(45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移植受者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将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和恶性组10项指标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影响受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至2009年10月,生存64例,死亡35例,受体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8%、57%、53%、53%。良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78%、70%、61%、61%,恶性组术后的1年、2年、3年、4年存活率分别为60%、46%、46%、46%。两组术后各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良性组的存活时间为(35.8±3.0)个月,恶性组的存活时间为(28.7±2.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围手术期的12项指标中,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优势比1.21,95%可信区间1.05~1.39,P<0.01)和无肝期时间(优势比2.28,95%可信区间1.26~4.13,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的10项指标中,术前甲胎蛋白水平(优势比5.94,95%可信区间2.49~14.16,P=0.001)和肿瘤微卫星灶(优势比3.40,95%可信区间1.50~7.74,P<0.0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存活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体术前APACHEⅡ评分和术中无肝期时间是影响受体术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甲胎蛋白水平和有肿瘤微卫星灶则是影响恶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受体长期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受者短期预后、肝移植的手术时机以及MELD与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肝移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后随访30天后存活组(12例)与死亡组(18例)的术前MELD评分,以MELD分值25和30为界线将病例分组,比较存活率以及肝脏病理,分析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与非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病例的MELD分值。结果所有患者术前MELD评分平均值为28.92±13.45,术后随访3个月总生存率为40%,其中存活组与死亡组术前MELD评分分别为21.56±11.83和33.82±12.43(P〈0.05);以MELD评分25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为63.6%和26.3%(P〈0.05);以MELD评分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3个月存活率为53.3%和26.7%(P〉0.05):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组与非大块、亚大块肝细胞坏死组患者术前MELD值相比有显著差异,分别为22.38±12.69和33.28±12.41(P〈0.05)。结论MELD评分可评估肝移植受术者的短期预后,肝移植受者MELD评分值在25分时比30分时行肝移植术更有意义,MELD评分与肝细胞坏死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术前及术后l周口服常规剂量度他雄胺对拟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切除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的影响,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确诊的6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处理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术前及术后均口服度他雄胺1周,每日1次,每次0.5 mg;B组术前未给予任何抗雄激素药物.患者均经同一手术组医师使用等离子电切镜进行手术.对A组患者术前使用度他雄胺1周后前列腺体积、最大血流速度变化及两组患者平均切除每克前列腺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膀胱冲洗液量、镜下血尿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术前使用度他雄胺1周前后前列腺体积分别为(65.34±8.91) ml、(64.08±9.45)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血流速度分别为(9.56±1.27) cm/s、(7.59±1.20)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平均切除每克前列腺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0.460±0.054) ml、(0.600±0.065)ml,手术时间分别为(86.70±9.07)min、(95.27±10.03)min,术中膀胱冲洗液量分别为(33.80±5.20)L、(37.80±5.79)L,术后膀胱冲洗液量分别为(22.33±6.16)L、(31.10±6.24)L,镜下血尿时间分别为(10.70±2.73)d、(16.43±3.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度他雄胺可减少BPH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出血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