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精原细胞瘤属于睾丸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于阴囊内的精原细胞瘤和隐睾恶变而成的精原细胞瘤[1].隐睾恶变为精原细胞瘤临床上较少见.现将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术、活检病理证实的纵隔肿瘤的CT表现.结果 28例纵隔肿瘤中,胸腺瘤11例,恶性淋巴瘤8例,生殖细胞瘤6例,胸内甲状腺2例及神经源性肿瘤1例.CT定位正确96.4%,定性正确占92.3%,胸片定位正确25例,占89.3%,定性正确23例,占82%.CT对于反映纵隔肿瘤的表现明显优于胸片.结论 CT对于纵隔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赵新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249-5249
目的探讨小儿腹部常见肿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小儿腹部肿瘤的CT表现。结果肾母细胞瘤、畸胎瘤、神经母细胞瘤为小儿腹部常见肿瘤,各肿瘤CT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特点。结论CT是诊断小儿腹部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表现特点,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15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全部为男性,发病年龄19~38岁,平均29岁。肿块均位于盆腔内,呈囊实性改变,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实性成份位于肿块边缘,中央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内均见条状分隔,所有肿块内均未见脂肪和钙化。增强后均呈不均匀强化,肿块边缘实性成分轻度强化,中央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11例于动脉期可见增粗扭曲的睾丸动脉供血,静脉期9例可见增粗扭曲的睾丸静脉引流。同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右侧12例,左侧3例。CT分期均与手术病理符合。结论: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少见,临床症状隐蔽,当临床遇到年轻男性患者,发现下腹部肿块,应仔细检查双侧阴囊内睾丸是否缺如,警惕腹腔内型隐睾精原细胞瘤的可能性,CT增强见到增粗睾丸动脉和(或)引流静脉则可确诊,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腹腔内型精原细胞瘤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肾周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周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肾周肿瘤8例,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脂肪肉瘤(LS)4例,表现为肾周混杂密度肿块,3例以脂肪密度为主,内见条、片及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实质部分强化,1例以实体为主,内见多发散点状钙化,肾实质撑开呈新月状,肾盏扩大积水;脂肪瘤2例,表现为肾周脂肪密度肿块,杂有纤维条索。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1例,表现为左肾周混杂密度肿块,内见大块状钙化,肿瘤侵犯肾皮质、腰大肌、腰方肌及腹后壁,脾门及胰头周围多发钙化性转移结节,肝、肺及左侧胸膜转移。平滑肌肉瘤1例,表现为左肾周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境界不清,强化不匀,侵及腰大肌及肾实质。结论:CT可清晰显示肾周肿瘤部位、密度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脂肪瘤、分化良好的LS及有钙化MFH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腹内型隐睾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内型隐睾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内型隐睾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CT、超声及MRI特征。结果6例行CT扫描,呈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物,强化不均匀。4例行超声检查,均呈不均匀低回声。1例行MRI检查,信号不均匀,呈不均匀强化。3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全部病例病理结果均为精原细胞瘤。结论腹内型隐睾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医生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MSCTE)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2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肿瘤在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的增强变化,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良性肿瘤9例,其中腺瘤3例、平滑肌瘤2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肿瘤13例,其中淋巴瘤8例、恶性间质瘤2例、腺癌3例。结论:MSCTE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组技术在小肠肿瘤诊断中价值较大,极大地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对常见小肠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结合病理结果分析CT对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不同种类肾上腺肿瘤CT表现不一,13例醛固酮腺瘤,肿块小,细胞内含脂质而密度低,8例皮质醇瘤,肿块稍大,中等密度,3例嗜铬细胞瘤,肿块较大,内含低密度脂肪成分,10例肾上腺转移瘤表现多样,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结论]综合分析肾上腺肿瘤的各种征象,密切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9.
病例1,男,48岁.因"误吸缝衣针10余天"入院.体检:一般情况良好.CT检查:左下叶背段示类圆形囊腔(图1A),大小约6.0 cm×4.8 cm,略不规则,分叶状,内见分隔,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最厚约2mm.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仿真膀胱镜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膀胱镜(CTVC)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CT/i 扫描机,对38例可疑膀胱肿瘤患者行平扫、增强扫描后,再延迟扫描(层厚3~5mm,螺距1.5,重建率60%~66.6%),并利用GE AW3.1软件生成仿真内窥镜影像。结果:CTVC准确度为94.4%,特异度为99.9%,敏感度为96%。CTVC对病变形态的显示与纤维膀胱镜(FC)和标本具有良好的对应性。结论:CTVC是一种新的非侵袭手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TET的术前CT表现,并与2004年WHO分型标准比较,探讨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结果 108例中,A型胸腺瘤3例,AB型30例,B1、B2、B3型分别为15例、29例、9例,胸腺癌22例。合并重症肌无力(MG)者32例(32/108,29.63%)。合并MG患者中,B型胸腺瘤者明显高于其他分型[45.28%(24/53)vs 14.55%(8/55),χ2=12.23,P<0.001]。胸腺癌最大径>5cm者多于胸腺瘤[72.73%(16/22)vs 44.19%(38/86),χ2=5.708,P=0.017]。A、AB、B1型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B2型多呈分叶状,胸腺癌形态多不规则(χ2=32.917,P<0.001)。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和10例,明显高于其他胸腺瘤[51.61%(16/31)vs 24.68%(19/77),2χ=7.322,P=0.007]。与B1、B2、B3型相比,A、AB型、胸腺癌强化程度以中度强化为主[58.18%(32/55)vs 30.19%(16/53),2χ=11.820,P=0.001]。胸腺癌影像分期多为Ⅲ期,与其他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5%(12/22)vs 13.95%(12/86),2χ=38.958,P<0.001]。影像分期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548,P<0.01)。结论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可在一定程度预测TET组织学类型,提示临床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16层螺旋CT(MSCT)和超声内镜(EUS)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GIMT37例,术前37例均行CT平扫,35例行双期增强扫描,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胃肠道间质瘤(GIST)31例(食道1例,胃19例,小肠6例,直肠1例,胃肠外4例),平滑肌瘤4例(食道3例,胃1例),胃神经源性肿瘤2例。①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肿块,倾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无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良性GIMT及交界性GIST均匀强化,边界清楚,良性GIMT肿块直径1.0-3.0cm,平均2.16cm。胃交界性GIST直径1.2~3.5cm,平均2.24cm。恶性GIMT强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3.5-16.0cm,平均6.9cm,可有邻近脏器侵犯。定位准确率30/37(81.08%),定性准确率20/37(54.05%)。②EUS表现:内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EUS显示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的低回声改变,良性GIMT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肿瘤最大径0.5-3.5cm,平均1.75cm。恶性GIMT回声多不均匀,可伴有液性暗区,形态不规则,可有浸润性改变,肿瘤最大径6.0-10cm,平均9.2cm。定位准确率16/17(94.12%),定性准确率15/17(88.23%)。结论:MSCT和EUS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浸润情况,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儿童先天性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超声诊断或疑诊的7例儿童门静脉畸形患儿行MSCTA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VR、MIP和(或)曲面重建(CPR)重建门静脉,分析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7例患儿中,4例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改变,典型表现为第一肝门区见肝内门静脉周围纡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肝脏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2天~10岁。12例经手术,1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30例儿童肝脏肿瘤中,肝母细胞瘤18例,肝脏未分化肉瘤1例,肝脏血管内皮瘤7例,肝间叶错构瘤2例,肝局灶型结节性增生2例。结论CT是目前鉴别儿童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对病灶范围及明确病灶性质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度强化,右颞浅动、静脉血管分支分布至病变部位 图3镜下见患者女,20岁,半年前发现右额部皮下绿豆大小结节,后增大至鸡蛋大小.专科检查:右额部包块约4.0 cm×4.5 cm×4.5 cm,质硬,包块外皮肤发红,稍有压痛,活动可,与皮肤稍粘连.MSCT示软组织密度包块位于皮下脂肪层内,在皮肤与颞肌筋膜间,边界清,内见点状高密度影(图1);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并见右颞浅动、静脉分支分布于病灶处(图2).行右额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完整切除病变.病理结果:毛母质瘤(图3).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系膜间质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来源于肠系膜的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块位于小肠系膜7例,结肠系膜6例。分叶状6例,不规则形3例,圆形或类圆形4例。瘤体最大直径为2.5-18.4cm,平均约为(10.5±4.9)cm。肿块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坏死8例,肿块内液气平面2例。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轻度一明显强化,肿瘤坏死、囊变、含气无明显强化。按照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方式分为:Ⅰ型:静脉期下降型(8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内可见增粗、增多的肿瘤血管强化,而静脉期强度程度下降,低于动脉期。Ⅱ型:静脉期升高型(5例),动脉期轻度一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高于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特点。3例出现瘤体邻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论:肠系膜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经手术病理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证实的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SCT双期增强扫描的原始数据均行MPR、MinIP及CPR,观察病变本身及其与胰管、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18例IPMN患者中,病变与扩张胰管相通18例(18/18,100%),胰管扩张 >1.0 cm 7例(7/18,38.89%),囊性病变17例(17/18,94.44%),囊实性病变1例(1/18,5.56%).主胰管型6例(6/18,33.33%)、分支胰管型9例(9/18,50.00%)、混合型3例(3/18,16.67%).MPR图像能清晰显示IPMN病变的大小、边界、有无强化的壁结节,也可较好显示病变与扩张胰管间的关系以及病变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MinIP图像在显示扩张胰管的全貌及病变与扩张胰管间关系等方面优于MPR图像及CPR图像;CPR图像有助于显示主胰管扩张的全貌.结论 利用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可整体显示病变、扩张胰管以及周围结构,在IPMN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