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呈上井趋势,有资料表明,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0~100倍^[1]。故有效消除Barrett食管是预防食管腺癌的重要措施。治疗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内镜治疗,单纯抑酸药物治疗只能控制反流症状,难以逆转化生的柱状上皮,不会减少发生癌变的危险性。手术创伤大,费用高, 相似文献
2.
<正>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病理现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150倍。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是一种能有效逆转Barrett食管上皮 相似文献
3.
射频联合抑酸逆转Barrett食管上皮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覆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状态[1]。常被认为是一种癌前期的组织学改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50倍。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抑酸药物治疗和外科食管切除术,但前者仅可缓解症状,而无法逆转其肠上皮化生转为Barrett食管的病程,不会减少发生癌变的危险性。后者有一定的手术致死率、手术并发症及手术禁忌证[2].我科自2003年以来在抑酸条件下,采用内镜下经射频治疗Barrett食管26例,并与20例传统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照组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46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周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联合抑酸剂、促动力剂治疗Barrett食管(BE)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学证实的BE患者26例,在胃镜下用氩气刀对病变食管黏膜进行治疗,术后予抑酸剂和促动力剂.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复查,观察疗效.若病理提示仍有柱状上皮存在,再次进行氩气刀治疗,直至BE食管黏膜完全消除.结果:胃镜下23例经一次氩气刀治疗后病灶消失;3例复查仍有岛状BE样改变,再次行氩气刀治疗;2例行三次氩气刀治疗.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APC联合抑酸剂、促动力剂治疗BE,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APC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B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BE随机分为A、B治疗组和对照组,A组服用埃索美拉唑及莫沙必利;B组行APC加服与A组相同的药物;而对照组未予特殊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A、B治疗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内镜表现和组织学改变无明显改善(P〉0.05);B组31例(100%)患者BE食管黏膜内镜表现和组织学恢复正常,与另外两组相比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PC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方案可明显改善BE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内镜表现,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BE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下射频治疗术(RF)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胃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BE患者21例,行内镜下射频治疗,并于术后予抗反流和抑酸治疗,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0例为1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1例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内镜下射频治疗联合抑酸治疗BE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宜在基层医院开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7.
<正>例1男性,32岁,飞行员。2007-04-10因反复发作性胸骨后烧灼、疼痛、伴反酸5年,加重月余入院。患者曾因上述症状2次住院治疗。胃镜检查示:齿状线不清,食管下段可见黏膜糜烂及出血斑。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及胃肠动力药物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此次因上述症状加重再次入院。胃镜检查,除上述内镜下表现加重外,齿状线以上可见直径2.0 cm范围的天鹅绒样红色斑块,与周围鳞状上皮界线明显。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胃上皮化生。诊断:Barrett食管(岛型)。常 相似文献
8.
<正>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被公认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其腺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高30~50倍[1]。而氩离子凝固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抑酸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消化科经过病理证实的BE的患者30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并于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分别于术后2、6、12个月后进行随访复查,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进行顺利且无并发症,27例为1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3例2次治疗病灶完全清除,12个月后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APC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BE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患者易耐受,费用经济,适合在地市级及部分条件好的县级医院开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胃贲门及食管下端腺癌的发病率则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在美国、欧洲等一些西方国家胃贲门部及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且预后差。报道BE发病率为8.9%,故早期诊治至关重要。目前,对于Barrett食管是食管远端腺癌的癌前病变的认识比较一致,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胃贲门及食管下端腺癌的发病率上升趋势的出现与Barrett食管有关,尤其与Barrett中特殊肠化生细胞有关。因此,早期检出及严密监控和干预这一癌前病变是目前最新的治疗措施。因而寻找有效消除或逆转Barrett食管的方法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远端正常的鳞状上皮被肠化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E有直接关系,是公认的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研究发现,食管末端的腺癌几乎均起源于BE,而40%的贲门癌与BE有关。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的严重并发症。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有资料表明,Barrett食管发生恶变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30~125倍[2,3]。故有效消除Barrett食管是预防食管腺癌的重要措施。目前BE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黏膜保护剂治疗Barrett食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医药指南》2008,(7)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黏膜保护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对6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认的Barrett食管患者,采用高频电在病灶处灼凝,并应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及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20d。结果治疗结果59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并结合病理复查为新生的鳞状上皮,有效率为95.16%。除少数患者出现短暂胸骨后疼痛、咽下疼痛及低热外,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黏膜保护剂综合治疗Barrett食管,对Barrett上皮的修复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内镜下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粘膜保护剂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 对62例经内镜和病理确认的Barrett食管病人,采用高频电在病灶处灼凝,并应用泮托拉唑、莫沙必利及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20天.结果 治疗结果59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并结合病理复查为新生的鳞状上皮,有效率为95.16%.除少数患者出现短暂胸骨后疼痛、咽下疼痛及低热外,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高频电联合抑酸剂、抗反流药物及粘膜保护剂综合治疗Barrett食管对Barrett上皮的修复效果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国独立的医师处方指南——英国药物与治疗学公报(DTB)说,抑酸治疗应该用于治疗已知有Barrett食管症状和有反流症状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NBI)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经NBI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Barrett食管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90例在NBI内镜下行APC治疗,术后常规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8周,部分患者8周后继续给予PPI按需症状控制治疗,B组90例单纯服与A组相同的药物,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后每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进行复查,两组进行对比,评价NBI内镜下APC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结果 A、B两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食管黏膜内镜表现和组织学与A组相比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A组BE复发率较低,为5.6%,未发现有重度非典型增生和癌变病例。B组发现重度非典型增生和黏膜内癌各1例,均予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论 NBI内镜下APC治疗可明显改善BE患者的临床症状和BE黏膜,治疗后残留及复发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BE的内镜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固术(HFE)在Barrett食管(BE)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12例B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PPI治疗,观察组同时采用HFE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12个月胃镜复查其总有效率均为100.00%,对照组分别为12.50%和30.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HFE治疗BE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肠化或不伴肠化,无论化生的是胃上皮、小肠上皮,还是大肠上皮,都可定义为Barrett食管。由于BE是食管腺癌的重要癌前病变,BE的研究成为消化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