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元市麻疹网络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结果,掌握广元市麻疹、风疹疫情动态及流行趋势,为加速麻疹控制与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广元市各县区2003-2007年采集的疑似麻疹、风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及风疹IgM检测.结果 2003-2007年共检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标本706份,其中麻疹IgM阳性417份,阳性率59.07%;风疹IgM阳性116份,阳性率16.43%.各县区均有疑似病例送检,发病高峰在3~6月份.麻疹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8个月~15岁儿童,风疹发病人群以6~15岁儿童为主.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医疗条件较差的中、小学及幼儿园. 结论 广元地区3~6月份麻疹、风疹疫情形势严峻,为达到2012年麻疹消除目标,需要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淮南市2004~2011年麻疹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淮南市2004-2011年麻疹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对淮南市2004-2011年麻疹监测系统发现的疑似麻疹病例,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与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淮南市2004-2011年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标本851份,其中麻疹IgM抗体阳性标本457份,阳性率53.7%,各县、区均有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发病高峰在每年的3-5月份,近3年麻疹发病人群向〈8月龄儿童和≥15岁人群移动。结论通过检测麻疹IgM抗体,对麻疹疑似病例进行早期血清学诊断,对麻疹疫情的确认和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07-2009年衢州市麻疹疑似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通过结果分析麻疹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对2007-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结果:2007-2009年共检测疑似病例259份,确诊149份,阳性率57.53%,2009年麻疹阳性率低于其它年。确诊病例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发病年龄有后移现象。麻疹发病高峰仍在冬春季。结论:保持疫苗高质量的常规免疫,重点加强大年龄组人群的强化免疫,并加大强化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的检测,有效控制麻疹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7—2009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清远市2007—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数据。结果 2007—2009年清远市监测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094例,分别为334、666和94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59/10万、16.89/10万、2.33/10万。流行季节主要在4—7月份,共756例,占总发病数的69.1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18岁年龄组,共912例,占总发病数的83.36%;对1094例麻疹疑似病例的免疫史分析,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史占11.52%,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占88.48%。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及时性和接种质量,加强麻疹监测,防止麻疹暴发疫情发生,同时做好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河北省麻疹实验室监测状况,为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分析河北省麻疹监测信息系统数据、麻疹实验室监测数据以及国家麻疹实验室反馈结果,以评估河北省麻疹实验室的各项监测指标。结果 2007-2009年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11 844份,检测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4 668份,其中麻疹IgM抗体阳性标本6 141份,阳性率为51.85%;风疹IgM抗体阳性标本1 184份,阳性率为25.36%。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从254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32株麻疹野病毒,经基因序列测定均为H1基因型。近3年来,河北省麻疹实验室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以及抗体水平监测等方面均运转良好。结论河北省麻疹实验室网络的良性运转,为麻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免疫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兰州市2005——2008年麻疹、风疹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兰州市麻疹网络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结果,掌握兰州市麻疹、风疹疫情动态及流行趋势,为加速麻疹控制与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兰州市各县、区2005—2008年采集的疑似麻疹、风疹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及风疹IgM检测。结果2005—2008年共检测麻疹、风疹疑似病例标本1467份,其中麻疹IgM阳性320份,阳性率为21.81%;风疹IgM阳性515份,阳性率为35.11%。各县、区均有疑似病例送检,发病高峰在每年的3~6月份。麻疹、风疹发病人群均主要集中在5岁以上儿童。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医疗条件较差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结论兰州地区每年3~6月份麻疹、风疹疫情形势严峻,为达到2012年麻疹消除目标,需要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湛江市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实验室诊断符合率和风疹检测结果,完善麻疹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工作,为进一步提高麻疹、风疹的病例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全市送检的血清样本中麻疹和风疹IgM抗体,对检测结果和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室检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样本747份,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502例,实验室诊断符合率为67.20%;在麻疹IgM抗体阴性血清样本中榆测风疹IgM抗体245份,阳性48例,阳性检出率为19.59%.麻疹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3-7月,占病例总数的78.29%,风疹发病时间主要在4月和12月;麻疹发病年龄以0~9岁居多,占病例总数的73.31%,风疹发病年龄集中在15~24岁;麻疹、风疹病例的户籍分布均以本市户口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9%以上;麻疹男女比例为1.55:1,风疹男女比例为1.09:1;无免疫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的麻疹病例占95.02%,风疹病例占97.92%.结论 近两年,我市麻疹疫情上升较快,说明我市目前还没有形成足够保护易感人群的免疫屏障,全市计划免疫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应加强对风疹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县2004--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以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方法根据单县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和年度麻疹发病统计表,对2004--2007年麻疹监测与控制结果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24例。报告后48h内调查率为96.77%,病例调查完整率为100%。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为98.39%。麻疹确诊病例为106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3—5月份。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成人均有发病。结论该县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流行模式,部分高发乡镇影响全县麻疹发病水平。应加强适龄人群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继续加强麻疹监测与督导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了解镇江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对麻疹监测系统运行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做好麻疹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镇江市7个辖市区2009-2013年报告的麻疹监测系统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监测系统主要监测指标.结果 镇江市2009-2013年年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为2.56/10万,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从2009年的95.13%提高到2013年的100%,48 h个案调查率从2009年的95.13%提高到2013年的100%,血标本3d内送达率从2009年的93.57%提高到2013年的100%,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7d内报告率从2009年的94.28%提高到2013年的100%;麻疹发病具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集中在3-5月份,共140例,占总病例数的85.89%;发病年龄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分布态势;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总病例数的90.18%,有免疫史者仅占9.82%.结论 镇江市2009-2013年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麻疹监测系统运行质量逐年提高.应进一步提高麻疹监测工作质量、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加强重点人群麻疹防控,继续维持消除麻疹目标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芜湖市麻疹监测工作质量,分析麻疹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加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芜湖市2009~2011年麻疹疑似病例监测状况及麻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麻疹排除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5.22/10万,麻疹疑似病例及时调查率、血标本采集率、血标本及时送检率、血标本检验结果及时报告率、麻疹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率等监测指标均达目标。2009~2011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9.29/10万、0.61/10万、0.95/10万,市区麻疹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麻疹发病以3~8月份为主,占88.24%,麻疹发病高峰期有延长趋势。婴儿麻疹发病率最高,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27.06%,57.97%的婴儿麻疹病例发病年龄小于8月龄;50.20%的麻疹病例为15岁以上大龄儿童及成人,其发病有上升趋势。81.57%的麻疹患者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芜湖市2009~2011年麻疹监测系统较为敏感,监测质量较高;有必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婴儿、大龄儿童及成人的麻疹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聊城市2009年麻疹血清学监测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如期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和完善麻疹免疫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聊城市2009年麻疹疑似病例检测麻疹IgM抗体。[结果]2009年聊城市累计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04例。麻疹IgM抗体阳性141例,阳性率为69.12%。不同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季度阳性率最高(81.16%),第四季度最低(21.43%),各季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县(市、区)间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体阳转与采集标本的发热天数相关,第0~3d为55.56%,4~7d为74.26%,8~14d为67.24%,≥15d为61.11%(P〈0.05)。[结论]聊城市麻疹疑似病人麻疹IgM抗体阳性率较低;未免疫和不全程免疫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控制麻疹关键在于麻疹的免疫接种及疫情监测;提高实验室诊断率是及时控制麻疹局部暴发疫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吕惠荣  郭金香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83-2385
目的研究信阳市2009—2011年麻疹血清学检测的状况和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信阳市2009—2011年疑似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年,信阳市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818例;麻疹IgM抗体阳性540例,实验室确诊率66.0%。发病最高年份是2009年,发病人数448例。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病例数为423例,占病例总数的78.3%;0~7岁儿童病例数最多,为441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1.7%。麻疹发病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是散居儿童(64.8%)、学生(24.4%)和农民(5.0%)。实验室确诊率居前5位的县区是平桥区(100.0%)、浉河区(95.2%)、新县(87.4%)、息县(84.9%)和潢川县(82.1%)。结论应加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及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提高免疫接种覆盖率和接种及时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疑似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订麻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结果 2012年该区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241例。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11例,阳性率为46.06%;风疹IgM抗体阳性38例,阳性率为15.77%;其中有4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阳性。麻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于20-30岁年龄和8个月-10岁以下年龄,其次是8个月以下婴儿。流行高峰后移至5-9月份。风疹阳性年龄20-30岁组最高,其次为30-40岁组。流行高峰在3-6月份。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与血清采集时间有密切关系。出疹4天后采集的血清标本IgM抗体阳性率(麻疹49.75%、风疹18.27%)明显高于3天内(麻疹为29.55%、风疹为4.55%)。麻疹、风疹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者占88.29%和92.11%。结论建议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开展查漏补,麻疹初免年龄应适当提早。提高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并进一步加强麻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4.
张琰 《职业与健康》2010,26(22):2668-2670
目的分析周至县2009年麻疹暴发流行特征和控制措施评价,提高疫情控制处理水平。方法疫情资料来自麻疹监测系统,采用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M抗体,诊断依据《西安市麻疹监测方案》。结果 2009年全县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1例,其中确诊42例,报告发病率为9.66/10万,散发和暴发并存,发病以〈5岁儿童为主。报告病例中有MV全程免疫史仅占19.67%,无免疫史高达70.49%,免疫史不详者1.64%。暴发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MV常规免疫不落实、传染源管理不善。结论采取以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为主的免疫策略可控制暴发,并注意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7~2009年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有针对性防控策略。方法对大兴区2007~2009年麻疹发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9.42/10万,麻疹发病率总体处在较高水平;流动人口发病高(占70%以上),3~5月为高发季节;15~29岁成人和8~11月龄婴儿发病率高。结论提高麻疹疫苗接种及时性,加强查漏补种,重视成人麻疹防控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麻疹疑似病例141例血清中IgM抗体检测结果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晓琰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543-2544
目的探讨检测麻疹IgM抗体对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的意义。方法对江苏省如东县2006—2009年141例麻疹疑似病例采集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获法检测麻疹IgM抗体,对检测结果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41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109例,阳性率77.30%。11~2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达90.32%;31~40岁组次之,为84.78%。在病例的职业构成中农民占45.68%。在病例的免疫史分布中,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者合计达69.14%。结论该县麻疹发病有向大年龄组发展的趋势,农民为重要的发病人群。加强麻疹疫苗接种管理尤其是农村的管理、针对成人的后续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对控制疫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5~2009年度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消除麻疹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系统麻疹数据及麻疹病例个案流调资料,对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度大兴区报告麻疹960例,死亡1例。旧宫镇、西红门镇、黄村镇、亦庄镇、瀛海镇发病数居全区前5位,累计发病占总发病的65.83%;3~5月发病693例,占病例总数的72.19%;15岁成人发病532例,占总病例数的55.42%,0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为428.48/10万。结论做好麻疹常规免疫接种,适时开展高质量的麻疹强化免疫,扩大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覆盖范围,加强麻疹监测,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宝鸡市麻疹监测系统建立运行情况和病例监测结果,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方法]制定宝鸡市麻疹监测方案,在全市12个县(区)建立麻疹监测系统,按照监测方案病例定义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宝鸡市2004~2009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宝鸡市2004~2009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975例,发病率波动在0.66~5.72/10万之间。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中确诊病例比例以2009年最低(0.66/10万)。6年间标本采集率平均为95.90%,及时送检的合格标本平均为89.95%,检测疑似病例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32.94%。宝鸡市除2004、2005、2007年出现3起学校麻疹暴发外,其他年份均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高峰,高峰期在3~6月。发病年龄以0~6岁组和18岁以上成人组为主,占89.68%,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比例最高,占84.21%。[结论]宝鸡市自建立麻疹监测系统后监测敏感性较高,发病率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现行的消除麻疹工作方法有必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