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1例因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罕见病例,通过积极正确救治,患者痊愈出院的原因分析,研究探讨如何规避及减少或者及早发现发生PICC继发性异位所致深静脉血栓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及一旦发生后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超检查在诊断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发生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3例PICC术后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彩色多普勒的超声显像特征,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 23例患者中,发生急性血栓20例,局部血栓性静脉炎2例,血栓形成前期1例.结论 PICC后血栓形成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超声检查对其的诊断具有早期、无创伤性、高敏感性、重复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 PICC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ICC置管后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其中最凶险的就是形成深静脉血栓,尽管其发生率很低,但血栓一旦形成,就会有肺栓塞、脑栓塞的危险,而这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2]。现将我院肿瘤科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PICC导管置入后发生沿导管走行静脉多处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李娟  米元  谢玲玲 《血栓与止血学》2022,(2):320-321+32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以80例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导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期、置入静脉、导管尖端位置、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既往血栓病史与PICC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存在联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573)、肿瘤分期(OR=3.682)、置入静脉(OR=3.864)、导管尖端位置(OR=3.979)、aPTT(OR=2.844)、既往血栓病史(OR=2.581)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血栓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分期、aPTT、置入静脉、既往血栓病史、导管尖端位置等有关,临床需密切观察此类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防止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解决临床传统穿刺不能完成的PICC病例,提高穿刺置入成功率.方法 对54例经静脉给药肿瘤化疗患者行超声引导PICC置管.结果 穿刺成功率98.1%(53/54),一次进针成功率92.5%(49/53),l例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心悸,要求终止置管.结论 彩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具有直观、动态、准确、安全的特点,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43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性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35例安置PICC患者,发生有症状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2例,其发生率为2.76%(12/435),其中58.33%的血栓发生于置管后10d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导管型号、置管肢体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穿刺静脉的选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贵要静脉的发生率(1.46%)远远低于肘正中静脉(7.04%)及头静脉(9.09%).发生血栓的患者在拔除PICC后进行了常规的抗凝治疗,血栓症状得到缓解,血栓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置入后3周内,特别是10d内应预防监测静脉血栓发生,选择合适静脉血管进行导管置入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通过及时地治疗处理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视锐5TM超声系统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静脉血栓观察中的作用。方法对79例新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护士在置管后的第1、3、5、7、9天采用视锐5TM超声系统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后每周1次共随访1个月。观察置管静脉在视锐5TM超声二维图像下的情况来评估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通过血管彩超进一步证实。结果随访期间,护士采用视锐5 TM超声系统检查时怀疑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31例,经过血管彩超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确认血栓形成24例,其余7例为机械性静脉炎。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后可以应用视锐5TM超声系统来检查置管静脉内的情况,及时筛查出PICC相关静脉血栓,以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发生,保障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35例恶性肿瘤患者经肘窝外周静脉行PICC插管化疗,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导管留置时间10~326d,无血栓形成、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ICC具有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特点,对长期化疗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深静脉置管术的402例患者的置管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栓形成特点。结果 402例患者中,共检出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58例,阳性率为14.43%;不同深静脉置管血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791);置入管刺入静脉处是形成血栓的最常见部位;深静脉置管后1 d内即可形成血栓,7~12 d是血栓易发生期。结论深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深静脉置管血栓简捷有效的方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B超随访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对15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定期进行置管侧肢体的血管B超随访。结果有21例发生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7%,其中15例无任何血栓症状,6例有静脉呈条索状改变、肢体肿胀、沿导管方向疼痛等症状。血栓发生的平均时间是11.48±9.37d。结论 PICC置管后应定期进行血管B超随访,及时检测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止血栓的发展,降低拔管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对下肢静脉血栓诊断的价值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43例可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接受下肢静脉超声和MSCTV检查,超声检查主要运用二维超声,并辅以多普勒技术和加压技术等。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后采用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显示下肢静脉,患者均于超声检查后24h内进行MSCTV。结果:43例患者中,下肢静脉超声共发现37例患者存在下肢静脉血栓,计栓子83个,其中57个栓子位于胭静脉、股静脉内;MSCTV发现41例患者存在静脉血栓,其中3例为髂内静脉内孤立性栓子,1例为下腔静脉内孤立性栓子,计栓子88个,其中59个栓子位于胭静脉、股静脉内。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SCTV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静脉超声与MSCTV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对高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我们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治疗的35例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前合并各种疾病者33例(94.3%)。结果35例全部成功施行穿刺引流(100%),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35例治愈出院(100%),无死亡病例。21例(68.6%)3mo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恢复好。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可迅速缓解高龄患者急性胆囊炎引起的危急症状,避免急诊开腹手术带来的风险,具有微创、方便、安全等优势,明显降低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对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栓塞程度。结果32例(35条患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单发于左下肢20例,单发于右下肢9例,双下肢同时患病3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正确31例(96.9%),1例漏诊(3.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表现。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检查,并提示客观的超声诊断。结果:急性血栓29例(63.04%),亚急性血栓9例(19.56%),慢性血栓机化8例(17.39%);急性血栓回声呈均匀无回声或低回声,亚急性血栓回声稍增强,慢性血栓机化血栓回声更强,可见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能很好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且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6.
对30例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于术后24h开始每12小时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3ml,连续3d,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研究组),并以30例未应用肝素者为对照。术后检出DVT7例,其中研究组1例(3%),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6例)(P〈0.05),血栓最早于术后1d检出,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6例,胫后静脉血栓1例。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d时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3d时FIB、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5)。低分子肝素显著降低术后高凝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超声可作为术后早期监测无痒状小腿DVT及预防措旆效果的首诜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于立江  张颖 《吉林医学》2012,33(15):3235-323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1条肌间静脉血栓形成者34例,2条以上肌间静脉血栓形成者26例,血栓形成前状态1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显示小腿肌间静脉血流状态、血栓形成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37例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患者治疗前后管腔、管壁及血流情况。结果:超声检查可以显示血栓的部位、大小、累及范围及治疗后复通情况。结论:彩超诊断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穿刺活检和彩色多普勒诊断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穿刺活检和彩色多普勒对术后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术后 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 96例 (男 5 4例 ,女 4 2例 ) ,平均年龄为 37 5岁 (17~ 5 8岁 ) ,先做移植肾彩色多普勒检查 ,然后在B超引导下行穿刺活检。结果 移植肾组织病理按Banff97分类法分型发现 ,30 2 % (2 9/96 )出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彩色多普勒以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 >0 76 ,动脉搏动指数PI>1 71为诊断的阳性标准 ,RI和PI诊断移植肾亚临床排斥的敏感性分别为 86 2 %、82 7% ,特异性分别为 88 1%、91 1%。结论 穿刺活检病理是诊断亚临床排斥反应的金标准 ,同时是简单、安全诊断方法 ;彩色多普勒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属无创、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