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床工作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大多在大脑中动脉,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成功、血管再通后会带来一系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这已经成为目前医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因而能够建立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动物模型,将为研究人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求保护脑组织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价改良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价值。方法:3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只、永久缺血0.5 h组15只、永久缺血1.5 h组15只。各组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分行DWI扫描。结果:以神经学症状判定脑梗死造模成功的27例中,DWI检查只有17例出现高信号,TTC染色证实为梗死区。结论:判定脑梗死造模是否成功的条件中,应用神经功能评分联合磁共振检查,会使有关的实验结果更为科学可信。  相似文献   

3.
Pulsinelli四血管法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Pulsinelli四血管法加以改进,分两阶段阻断椎动脉和颈总动脉,使用双极电凝器,用细钢丝插入翼突孔间接烧灼榷动脉等。改进后的方法可明显提高成功率,降低术中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局灶性脑缺血运动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性脑缺血运动模型的成功制备对脑缺血病理生理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研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经过脑科学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备,从实验动物的选择,到实验方法、实验手段等渐臻完善。本文就此作一概念及评价。  相似文献   

5.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制作的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改进全脑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48只成年的SD大鼠,四血管闭塞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中氨基甲酸乙酯麻醉,1ml的0.5mm无茵注射器针头阻断双侧椎动脉,无创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以苏木精一伊红(H.E)和TUNEL原位标记法检测海马回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结果全脑缺血模型的成功率为80%,在缺血再灌注组从再灌注后3小时开始明显减少,随时间的延长,锥体细胞数越来越少,到48小时后降到观察时间点的最低数值,与假手术组比较,每一个时间点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改进后的四动脉阻断法,成功率高,继发性损伤脑干小,并发症少,无需特殊仪器,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动物选择、麻醉剂选择、线栓制作、手术操作、观察指标等方面研究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比较,以期为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的基本制作规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近年来人们的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而呈增长趋势。脑血管病中75%以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而有80%以上的患者遗留明显后遗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脑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查阅有关实验室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兹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模型中大鼠的选择依据,质量控制要求,具体制作方法,及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影响因素。1 大鼠的选择1-1 选用大鼠的依据 ①具备完整的脑底动脉环,其血管解剖接近人类;②有大量的基础研究资料可供参考;③主要生理功能无季节性变化;④抗病力强;⑤便于手术和管理,利于观察;⑥价格低廉。1-2 种系选择 系统杂交大鼠具有杂交优势,可克服近交衰退,具有遗传和表型上的一致性,为首选。目前多用封闭群的Wistar大鼠,具有类似于人类群体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组成,可避免近交衰退,但个体间重复…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选择和应用较为可靠的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常见的各种动物全脑缺血和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和特点作了详细分类及介绍,特别详述了改良Himori法(暂时性阻断两侧颈总动脉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及该模型制作的关键步骤。通过对现有动物模型应用特点的评价,为选择合适的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评价脑缺血模型的一种辅助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Zea-longa法评价造模后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观察脑缺血对动物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造模后72%的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同时伴有体重下降,与造模不成功的动物比较,均有显著差异。造模后第一天体重的下降与神经功能缺损成显著相关性。认为体重的下降可以作为评价脑缺血模型成功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可靠稳定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理想剂量及模型评价。方法采取一次性腹腔注射不同剂量 STZ 45 mg/kg 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给药后5 d、15 d 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FBG)及观察一般生理情况。结果试验组造模后第5天、15天空腹血糖值为(16.82±1.44)mmol/L、(24.70±2.36)mmol/L;试验组大鼠血糖值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试验组的 FBG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成模率高,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稳定。结论腹腔一次性注射 STZ 45 mg/kg 剂量是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理想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目前建立大鼠颅骨外冷冻伤血管源性脑水肿模型的方法,以获得更加理想的脑冷冻伤模型。方法运用自制的小口径液氮冷冻器作用于大鼠左侧项颅骨60s,建立脑冷冻伤模型,通过观察脑组织含水量、冷冻伤脑组织的伊文思蓝蓝染范围及病理改变,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大鼠脑水肿明显,伊文思蓝蓝染的程度稳定,动物死亡率低。结论按此方法建立的脑冷冻伤模型,方法简单,可比性强,重复性高,是研究脑水肿较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477只SD和Wistar大鼠制作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结果表明:种系、麻醉剂、年龄和双侧颈总动脉不同间隔时间结扎对脑卒中发生有影响。因这两种鼠价廉及来源广泛,手术简单易行,制作出的脑卒中症侯出现率高,有一定存活率,所以该模型较理想。可依不同研究目的,在成年Wistar或SD鼠行双侧颈总动脉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结扎,制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之缺血性脑卒中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潜伏抑制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观察了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对随后的声音刺激-电击条件化联合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均能显著地降低SD和Wistar大鼠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即建立了潜伏抑制动物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个种系的动物在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90次条件化训练中,无声音前呈现和有声音前呈现的2组Wistar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29.1±5.2)次,(17.8±10.2)次]显著地高于2组SD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16.5±10.7)次,(4.9±3.4)次]。结论与SD大鼠相比较而言,Wistar大鼠的潜伏抑制模型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可重复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方法:选用250~300g SD成年大鼠20只,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评价缺血效果。结杲:术后大鼠均出现了偏瘫等神经功能障碍,镜下观察可见大鼠大脑左侧额顶皮质以及基底节区大范围的梗死区,呈现白色。结论:神经功能损害以及1% TTC大鼠脑切片染色显示改良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中药白芨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中药白芨作为栓塞剂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探讨这一新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手术暴露大鼠右侧颈部血管,向右颈内动脉注入一定量的白芨微粒悬液或白芨胶,在术后一定时间内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大脑切片红四氮唑(TTC)染色和组织学H.E染色. 结果:白芨微粒组大鼠术后4 h内呈现意识障碍,持续性对侧肢体轻度偏瘫及环转,TTC染色显示右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皮层和基底核附近局灶性缺血或梗塞,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缺血区脑组织水肿或坏死,神经元轮廓模糊,核固缩或裂解等;白芨胶组仅在术后术后1 h内有轻度意识障碍,12 h内出现对侧肢体行动障碍,但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白芨微粒可以作为栓塞剂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脑中动脉闭阻脑缺血模型大鼠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喆  赖新生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10):877-878,881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方法采用低位开颅窗手术,用损伤面积较小的热凝法闭阻大脑中动脉(MCA)建立脑缺血模型。并在造模后将动物按缺血时间随机分为3d、7d、14d和21d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TTC染色与HE染色动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征、脑梗死体积及观察病理改变情况。结果造模后动物均出现相当程度的功能缺损[(2.78±0.44)分~(1.67±0.50)分]、脑梗死[(197.05±23.38)分~(135.15±13.18)分]和病理改变。神经功能缺损征与脑梗死体积在缺血后3d组与7d组比较有明显的改善和缩小(P<0.01),7d之后变化趋于平稳(P>0.0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所建立的脑梗死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8.
大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复制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寻找操作简便,创伤较小的建立可逆笥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方法。方法 在现有线栓法的基础上作如下发行蛎鼠体重与线栓直径的匹配以及线栓插入深度的控制,线前段覆我 肝素;麻醉后拔线。取脑组织作TTC染色和HE染色,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体征评分。结果 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区经TTC染色颜色苍白 ,经HE染色呈缺血性改变。不予再不春评分进行性增加,给予再灌则评分呈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改进后的线栓法复制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Zea Longa组(A组)、改良线栓法组(B组),并对其造模手术时间、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永久性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所用时间与Zea Longa线栓法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永久性线栓法能减少造模时间,提示其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提示其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  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注射于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2周后处死2只成瘤裸大鼠,将皮下瘤修剪成2 mm3的组织块移植入10只同种雌性裸大鼠皮下。4周后将所有裸大鼠处死,取出皮下瘤。通过巨检、镜检、免疫组化等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皮下均成瘤,采用组织块移植法的10只雌性裸大鼠中8只皮下成瘤。两种方法的成瘤速度基本相似。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两种方法建立的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的特性基本一致。结论  采用细胞悬液种植法和组织块移植法均能成功建立裸大鼠人乳腺癌模型,为乳腺癌的体内实验和新型治疗等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