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Berne入路(髋关节手术脱位)在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2例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PipkinⅠ型4例、Ⅱ型8例,全部采用Berne入路行股骨头骨折复位固定,采用可吸收钉固定10例,钛质空心钉固定2例。结果采用Epstein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疗效优7例,良2例,差3例,优良率75%。结论 Berne入路(髋关节手术脱位)是治疗髋关节后脱位合并Pipkin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理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并总结手术效果,方法应用改良Gibson手术入路,行全髋置换术1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9例。结果随访131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全髋置换术病例组优良率93.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例组优良率68.6%,两组均无坐骨神经、臂上神经及血管损伤。结论结手术入路创伤小,显露好,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快,是很好的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Pipkin Ⅰ型、Ⅱ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从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对我院治疗的Pipkin Ⅰ型、Ⅱ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16例,其中A组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Ⅰ型5例,Ⅱ型3例.B组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Ⅰ型4例,Ⅱ型4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疗效评定结果.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A组91.25 min,B组74.38 min(t=3.306,P=0.005);平均出血量:A组261.25 mL,B组254.88 mL(t =0.278,P=0.785).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58个月,平均40个月.按照采用Thompson-Epstein疗效评定标准,A组优:2例;良:4例;可:1例.差1例.B组优:2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 对于Pipkin Ⅰ型、Ⅱ型股骨头骨折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后者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评价后侧纵行劈开肱三头肌、后侧改良两种不同手术八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行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全部为单处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后侧三角肌劈开入路47例,经改良后侧入路35例。结果通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肘关节的上肢、肩、手功能障碍(disabilitiesofthearm,shoulderandhand,DASH)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价和Knirk评分等,两组患者肘关节的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后侧手术入路行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效果等同于后侧三角肌劈开入路,但是显露范围较后者较广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有关治疗膝关节后内侧人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骨折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几年内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0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将他们任意划分成观察组(G组)与对照组(D组),G组接受膝关节改良然后进行内侧人路治疗,D组则接受未经改良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每组各10例,年龄在25~57岁。诱发骨折的因素:车祸事故12人,临高不慎摔伤8人。结果对全部的20例患者进行短至半年、长达两年的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只有1例患者手术以后出现创口皮缘稍微损伤,经过用药调养以后恢复健康。没有出现血管神经坏死,也没有出现骨干固定效果不佳的不良现象,观察组患者几乎都达到了骨性痊愈状态。具体的治疗效果评价为: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恢复更好,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结论与传统骨折治疗法相比,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骨伤患处暴露更为清晰,易于操作,对于骨折部位的损害少,安全等级较高,而且易于操作,值得推广与采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有关治疗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骨折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几年内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20名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将他们任意划分成观察组(G组)与对照组(D组),G组接受膝关节改良然后进行内侧入路治疗,D组则接受未经改良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每组各10例,年龄在25~57岁。诱发骨折的因素:车祸事故12人,临高不慎摔伤8人。结果对全部的20例患者进行短至半年、长达两年的随访,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只有1例患者手术以后出现创口皮缘稍微损伤,经过用药调养以后恢复健康。没有出现血管神经坏死,也没有出现骨干固定效果不佳的不良现象,观察组患者几乎都达到了骨性痊愈状态。具体的治疗效果评价为: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恢复更好,对治疗效果更加满意。结论与传统骨折治疗法相比,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骨伤患处暴露更为清晰,易于操作,对于骨折部位的损害少,安全等级较高,而且易于操作,值得推广与采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远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采用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干中远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从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桡神经损伤情况、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方面对两种入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33.15±10.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13.68±22.41)mL,术中发生3例桡神经损伤(3/19),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00±1.21)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29.74±8.11)°,伸直(4.21±1.23)°,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4.37±6.53),改良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7.81±9.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3.75±17.46)mL,术中发生1例桡神经损伤(1/16),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3.84±1.07)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33.75±6.31)°,伸直(4.63±1.09)°,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6.44±8.02),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桡神经损伤方面优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而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与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方面与前外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外侧入路相对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中远段骨折更加简单而安全,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于振  凌嵘  时强  程银树  桑树行  张栋 《安徽医药》2024,28(2):344-348
目的 比较改良Frosch入路与传统前外侧入路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方面的疗效,评价改良Frosch入路在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安全性、实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通过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因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行手术治疗的56例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改良Frosch入路的病人29例,作为观察组。传统前外侧入路的病人27例,作为对照组。手术均由同一位医生完成。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前疼痛强度、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术后3、6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17.00±1.25)min明显较对照组(132.52±1.12)min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08.97±2.41)mL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36.85±1.6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4.53±0.05)月稍快于对照组(4.64±0.0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强度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头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选择及疗效.方法 对29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Pipkin分型,其中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11例.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2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大粗隆截骨治疗:Ⅰ型4例,Ⅱ型4例,Ⅳ型8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Ⅳ型3例.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按照采用Thompson-Epstein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10例;可6例.差4例.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股骨头骨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尽可能保护股骨头血运的情况下显露骨折,可取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张睿 《江西医药》2005,40(6):336-336,335
目的改进三踝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踝关节的解剖特点,巧妙地利用踝关节内侧入路加外踝入路及内、外踝骨折,外翻踝关节,充分显露胫骨下端及后踝骨块.在直视下复位固定后踩,再复位固定外踝,最后是内踝。结果5例三踝骨折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本手术方法看似复杂.其实操作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徐挥 《医药论坛杂志》2011,(23):37-38,41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选择改良式肘内外侧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武警兵团指挥部医院外一科收治的9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将选择改良式肘内外侧入路行骨折手术的53例患者作为改良组,将同期选择传统手术入路的41例患者作为传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改良组和传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5.54±10.27)min(,80.32±12.46)min;改良组和传统组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2.31±16.47)ml(,164.82±20.15)ml;改良组和传统组的骨痂形成时间分别为(24.66±5.89)d,(32.71±8.78)d;改良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组(P=0.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髁上骨折手术中选择改良式肘内外侧入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骨水泥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因股骨颈骨折在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10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6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Hardinge入路骨水泥假体,对照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非骨水泥假体,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量(Hb)、输血率、术后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前后Hb、输血率、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Hardinge入路骨水泥型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切口小,髋关节功能早期改善快等优点,能够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应用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8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评定标准评估髋臼骨折复位质量,优6例,良2例。根据Matta改良的Merle d’Aubigne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5例,良3例。无异位骨化、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适应证的髋臼骨折,Stoppa入路不但可以获得满意的显露,而且便于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特别是对伴有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及髋臼内壁内移明显者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1例单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为(14.5±2.5)个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1~19周,平均为(13.9±1.9)周;随访期间,未发现患者复位丢失,出现切口红肿1例,足背麻木、伸趾力减弱及足背伸力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Rasmussen功能评分为14~29分,平均为(26.17±2.19)分;Rasmussen放射性评分为15~19分,平均为(16.27±0.72)分;膝关节活动度为101°~135°,平均运动范围为(124.6±8.9)°。结论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行改良的前外侧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并分析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7例肩胛骨骨折均采用改良Judet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肩胛颈骨折8例,肩胛盂骨折3例,肩胛体骨折合并锁骨骨折3例,肩胛体骨折合并肩锁关节脱位2例,肩胛颈、盂和体部复杂型骨折1例。结果17例患者有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5个月,平均18.4个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无手术并发症。结论改良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并发症少,大多数肩胛骨骨折可以通过改良Judet入路来完成。手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肩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行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加压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15.2依1.3)v s(18.7依2.2)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v s 25.0%),膝关节恢复优良率和胫骨平台后侧骨折部位恢复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 vs 65.0%,90.0% vs 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术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桡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最佳入路。方法将6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和B组30例,分别采取掌侧与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所有患者追踪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腕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良率为94.7%高于B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治疗中,掌侧入路的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较好,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面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的各种手术入路方法。方法对37例全面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类型、损伤程度设计口内或口外手术入路,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治疗。结果 37例中6例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口内上下颌前庭沟切口;5例采用眶周切口+口内上颌前庭沟切口+下颌下、颌后切口;26例采用口内上下颌前庭沟切口+口外局部切口,线型骨折处辅助内镜、90°侧壁螺丝刀复位固定。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骨折复位愈合良好,咬合关系、张口度及面形恢复较好。结论全面部骨折开放复位固定的手术入路,应在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三维重建指导下,明确骨折位置、形态、移位情况,遵循显露好、操作方便、复位固定可靠、切口隐蔽、注重美观的手术原则,综合设计具体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改良外侧横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行改良外侧横形入路与经典扩大外侧L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各34例,对比分析.结果 68例(70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治疗组无1例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对照组术后3例(3足)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切口感染,2例(2足)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及腓骨肌腱不稳.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侧横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效果显著,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及腓骨肌腱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