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评价。方法: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进行BAEP检查。结果: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的BAEP均异常,治疗3个月后BAEP仅部分异常(P〈0.05)。结论:BAEP能够给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它严重影响小儿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有关治疗方法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但对于某些严重智能障碍和运动瘫痪的患儿治疗较为棘手,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气功外气的物质性和气功对脑电图的影响也已有所报道。为此我们尝试对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运用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进行气功治疗,并且对其中7例作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初步总结如下。一、对象本组收治的均经临床采用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无效的患儿,共计8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21月,最大9岁,7岁以下4例,7岁以上4例。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6例因围产期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损伤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脑损伤患儿,给予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康复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进行脑电生理和听阈测定,比较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的潜伏期和峰间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双耳听阈值都明显下降。结论:脑损伤综合征患儿存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经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干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调任通督针法对脑梗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任通督针法治疗对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应用诱发电位分析脑梗塞针刺治疗前后BAEPⅠ波、Ⅲ波和Ⅴ渡潜伏期(PL)、Ⅰ~Ⅲ和Ⅲ~Ⅴ峰间潜伏期(IP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BAEPⅢ波和Ⅴ波潜伏期、Ⅰ~Ⅲ和Ⅲ-Ⅴ峰间潜伏期分别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任通督针法能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干听觉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针刺治疗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作用机理。方法:对53例药物中毒所致听力语言障碍儿童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针刺组31例(62耳),药物对照组22例(44耳)。针刺组主要取四神针、颞三针、耳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合谷、中渚、足临泣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每次30min;对照组口服盐酸葡桂利嗪胶囊、三磷酸腺苷、Vit B1、Vit B6。均为每月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Ⅰ、Ⅲ、Ⅴ波的峰潜伏期,Ⅰ~Ⅲ、Ⅲ~Ⅴ峰间期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针刺组各波峰潜伏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Ⅰ、Ⅴ波潜伏期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Ⅲ波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Ⅰ、Ⅴ波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波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各波峰间期治疗前后自身比较,Ⅰ~Ⅲ、Ⅲ~Ⅴ波间期明显缩短(P<0·05),Ⅰ~Ⅴ波间期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Ⅰ~Ⅲ、Ⅲ~Ⅴ波间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Ⅰ~Ⅴ波间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有效穴位能够明显缩短Ⅰ、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波间期,促进听力语言障碍患儿的听觉和语言的发育,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项丛刺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探讨项丛刺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项丛刺组、对照组,项丛剌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取风池、天柱、完骨、廉泉、旁廉泉、金津、玉液.风池、天柱、完骨震颤进针,针向喉结,留针30 min,廉泉、旁廉泉针向舌根直刺2寸,金津、玉液点刺放血(3天1次).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结果:项丛刺组的总有效率达8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愈显率项丛刺组为70%,对照组为35%,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有显著差异,可见项丛刺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从BAEP变化看,治疗后两组均有明显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5,组间比较亦有显著差异.结论:项丛刺疗法可以调节脑梗塞BAEP,增加脑梗死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这也是项丛刺疗法治疗脑梗塞吞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原发性抑郁症患者脑干诱发电位的影响以及针刺的疗效。方法:40例原发性抑郁症患者针刺百会、印堂、大椎、神门、太冲、内关、三阴交,留针30min,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治疗6N后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VEP);观察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抑郁症患者治疗后VEP各渡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BAEPIII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患者的HAMD评分明显改善。结论:抑郁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对视觉、听觉刺激的应激能力下降;针刺能明显缩短抑郁患者脑干诱发电位的潜伏期;针刺治疗原发性抑郁症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内听宫”穴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方法:使用诱发电位仪测定正常组、突聋组的ABR,观察针刺“内听宫”穴前后ABR的变化。结果:针刺正常耳“内听宫”穴,针刺前后ABR的Ⅰ波、Ⅴ波潜伏期以及Ⅰ-Ⅴ波间期无显著性变化(P>0.05);而针刺突聋耳“内听宫”穴后,其ABR波形分化明显清晰,Ⅰ波、Ⅲ波、Ⅴ波均出现,且重复性好,Ⅰ波、Ⅴ波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针刺“内听宫”穴能提高突聋耳耳蜗听神经以及外侧丘系桥脑的兴奋性和传导性,但对正常耳无影响。该穴位可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  相似文献   

9.
儿童智力低下的中医治疗近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大宇 《中医杂志》1990,31(7):53-55
儿童智力低下的防治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问题之一。儿童智力低下的患病率国外约为3%,我国在农村为2~3%,城市为1%。根据残疾人调查公报(1987年)推算,我国现有智力低下儿童约1017万人。本病属祖国医学“痴呆”、“五迟”、“五软”等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观察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波形分化情况及Ⅰ—Ⅲ、Ⅲ—Ⅴ、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IPL)、两耳测间差(ILD)以及Ⅰ/Ⅴ波差值。结果110例中有67例异常,异常率为60.9%。其中内耳型27例(40.3%),表现为Ⅰ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PL延长及其后各波相应延长,ILD相应增大;脑干型40例(59.7%),表现为Ⅰ波正常,Ⅲ、Ⅴ波分化不良或波形消失,Ⅲ或Ⅴ波PL、Ⅰ—Ⅲ及Ⅲ—Ⅴ波IPL延长,ILD相应增大。结论BAEP是一种鉴别前庭系统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比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小儿脑性瘫痪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当血清总胆红素值增高时严重后果是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使患儿遗留不同程序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力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为了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的血症对听觉的影响,我科于2010年元月~2011年6月对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135例患儿做了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豆状核变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患者的变化的影响。方法:对65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于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前后实行脑子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峰间期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主要表现为Ⅲ、Ⅴ波潜伏期及Ⅲ-Ⅴ、Ⅰ-Ⅴ峰间期延长。患者经中西医结合驱铜治疗后,在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脑子听觉诱发电位亦显示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较治疗前有显著好转。男女患者治疗前的异常率分别为21.97%和19.05%,治疗后降至9.09%和6.75%。结论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肝豆状核变性疾病不仅有辅助诊断价值,亦有疗效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的头针四项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儿童认知功能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将85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四项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价患儿的认知功能,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Gesell发育量表评分以及BAEP主要波形Ⅰ、Ⅲ、Ⅴ波的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及Ⅴ波反应阈值。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的Gesell发育量表评分和Ⅰ、Ⅲ、Ⅴ波的PL、IPL及Ⅴ波反应阈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头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认知功能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95~ 2 0 0 1年间我们对不能确定病因的小儿智力低下 (Mental Retardation,简称 MR)患儿用中药治疗 ,并配合训练 ,收效较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 60例 ,均为门诊患儿。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感染、中毒、产伤、窒息等有明确病因所致 MR者均不纳入研究范围。用简单随机法分两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 30例 ,男 1 8例 ,女 1 2例 ;年龄最小1 .9岁 ,最大 1 4岁 ,平均 6.5岁 ;其中轻度 1 1例 ,中度 1 1例 ,重度 7例 ,极重度 1例 ;伴口吃 3例 ,语言发育迟缓 3例 ,肢软无力 9例 ,嗜睡伴反应低下 1例 ,步态不稳 6例 ,流涎 7例 ,动作笨…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眩晕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采取针刺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AEP变化情况。结果:有效率为86.67%。病人BAEP中Lat的Ⅰ、Ⅲ、Ⅴ波明显缩短(P〈0.05,P〈0.01);Amp的Ⅰ-Ⅰ′、Ⅲ-Ⅲ′、Ⅴ-Ⅴ′均明显升高(P〈0.05,P〈0.01),IPL除Ⅰ-Ⅲ外,Ⅲ-Ⅴ、Ⅰ—Ⅴ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刺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BAEP可作为眩晕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感觉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外来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神经和感觉通路上任何部位所产生的电变化,而针刺刺激是否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和处理过程产生作用,则未见报道。为探讨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作用原理,本文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方法来观察针刺对脑干感觉信息传导功能的影响,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本组共检查33例患儿,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1岁以内者4例,1-3岁18例,4-7岁8例,7岁以上3例;引起小儿脑性瘫痪乙型脑炎5例,病毒性脑炎3例,中毒性脑病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围产期脑缺氧12例,宫内生长发育迟缓1例,有家族遗传史1例,原因不明9例,其中4例与母怀孕早期疾病感染史有关。临床表现为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电凝椎动脉的方法建立后循环缺血大鼠模型,通过跳台实验、平衡试验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BAEP)观察电项针对后循环缺血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项针组。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跳台潜伏期及平衡性情况。在造模后1天、7天分别进行BAEP检测,比较3组大鼠Ⅰ、Ⅲ、Ⅴ波的振幅(AMP)和波峰潜伏期(PL)。结果:模型组、电项针组大鼠在造模1天后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平衡性明显下降(P 0. 01);治疗7天后,电项针组较模型组大鼠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平衡性明显提高(P 0. 01)。模型组、电项针组大鼠在造模后1天进行BAEP检测,Ⅲ、Ⅴ波振幅(AMP)明显压低; Ⅲ、Ⅴ波峰潜伏期(PL)波峰明显延长(P 0. 05),假手术组不出现变化,Ⅰ波无明显变化(P 0. 05)。治疗7天后,电项针组较模型组大鼠Ⅲ、Ⅴ波振幅(AMP)抬高(P 0. 05); Ⅲ、Ⅴ波峰潜伏期(PL)缩短(P 0. 05),Ⅰ波无明显变化(P 0. 05)。结论:电针项可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大鼠的脑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9.
冯淑兰  赖新生 《针刺研究》1998,23(2):101-105
电针疗法能缩短先天愚型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Ⅰ、Ⅲ、Ⅴ波潜伏期,可能由于针刺能加快脑干听觉通路神经纤维髓鞘化,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形成,从而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促使听力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周惠钧 《中国针灸》2007,27(9):649-651
目的:研究大椎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取针刺大椎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BAEP变化情况。结果:治愈17例,好转26例,未愈9例,有效率达82.7%。BAEP中ⅤPL、Ⅰ-ⅢIPL、Ⅲ-ⅤIPL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有效组(治愈和好转)与无效组(未愈)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大椎穴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使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BAEP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