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原电网建设施工者发生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发病率和“高原电网建设医疗保障技术标准”在预防急性高原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施工人员急性高原病患者进行急性高原病危险因素及发病率的调查。结果 危险因素主要是施工人员原常住地海拔低,刚进入高原劳动强度大,进入高原速度太快,阶梯习服时间太短,心理因素(对高原环境有较重恐惧感等),年龄大。主要诱发因素是呼吸道感染。结论 针对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能科学有效地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进藏新兵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当平原人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 ( 3 0 0 0m以上 )地区时 ,大气氧分压降低导致机体出现缺氧 ,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代偿功能失调即发生急性高原病。本研究对空运进入高原 (海拔 3 570m左右 )的 3 60 5名新兵发生高原病的情况进行调查 ,旨在了解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特点及规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对集中进入高原的 3 62 8名新兵进行自制问卷调查 ,并按要求由本人或医务工作者填写相关内容 ,对进藏 2周内新兵的身体状况及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疾病诊断由医务工作者确定 )。本次发放问卷 3 62 8份 ,收回 3 62 8份 ,有效问卷 3 …  相似文献   

3.
我院于2006、2009、2010年3次伴随保障海拔2组5 390m地区施工部队,共救治重症急性高原病4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均为汉族男性,年龄17~34岁,平均(23.0±3.4)岁。出生于平原,进驻高原前体检确认健康。均在海拔5 390 m处发病,其中高原肺水肿(high altitude pulmonary oedema,HAPE)40例、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阶梯法、非阶梯法进入特高海拔高原急性高原病(AHAD)发病率。方法经体检健康的内地人员6521名,分为阶梯法进入组(4352名)和非阶梯法进入组(2169名);阶梯法进入组:先乘飞机到达拉萨(海拔3650 m),休息3~4 d后再乘汽车到达海拔4500 m地区;非阶梯法进入组:乘飞机到拉萨后,当天乘汽车进入海拔4500 m地区。统计两组人员于进入高原后1~14 d内AHAD发病率。结果阶梯法进入组AHAD发病率为15.88%(691/4352),非阶梯法进入组发病率为74.96%(1626/2169),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阶梯法可以显著减低进入特高海拔高原AHAD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高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笔者自1995年~2006年,对进入高原的部队官兵及家属、民工等4 000多人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通过分析发病原因,积极进行治疗,掌握了急性高原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原则。1高原病的分类高原病一般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段最长的高原铁路,此项研究为调查青藏铁路列车上乘客中发生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三组观察对象,160名低海拔汉族、62名生活在(2200~2500)m的汉族以及25名生活在(3700~4200)m的世居藏族,在乘火车从西宁到拉萨的过程进行调查。按国际统一的Lake Louise AMS scoring system判定急性高原,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从海拔2 808m急剧升高到4 768m的1.5小时中,78%的乘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其中24%达到了路易斯湖AMS诊断计分标准。低海拔汉族的AMS发病率为31%,高海拔移居汉族发病率为16%,藏族乘客中则无一人发病。女性及老年人对发生高原病更为易感,多数表现为轻或中度的AMS。结论:列车在青藏铁路线上运行过程中,AMS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及是否高原习服有关。因此对乘客宣讲高原病知识、加强列车医疗保健措施和乘客进行阶梯适应旅游均很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在高原环境下住院高原病患者的预后。方法以医院(海拔3658m)40年间收治、并符合筛选标准的19118例住院病历为样本,随访1~15年,样本中以高原病首次住院为病例组,以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为对照组。随访两组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1)对照组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总体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急=08259,P<001,r总=06815,P<005);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的慢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减低,且呈负相关(r急1~7=08993,P<001;r慢1~9=09068,P<0001)。(2)病例组总体高原病逐年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R=1129。(3)各型高原病发病率在急性高原病组和慢性高原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高原肺水肿发病率最高,达1712%和2766%,RR=759;慢性高原病组以急性轻型高原病和Monges病发病率最高,达1284%和1119%,RR=531。结论高原病患者再发生高原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不适宜长期滞留高原地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60例新兵急速进入高原(海拔5170m)时的视网膜变化。观察分析了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对急性高原性视网膜病变的原因、特征、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讨论。提出:大部队高原行动时,眼底检查可能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监护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地处海拔 36 5 8m的成都军区拉萨总医院 4 0年间 (1 95 6年 1月— 1 995年 1 2月 )收治的符合①移居高原一年以上者 ;②非藏族 ;③有二次或二次以上的住院记录者 ;④二次住院间隔时间不少于 6个月标准的 1 80 90例住院病历为样本 ,随访 (1~ 1 5 )年不等。分为两组 ,病例组为慢性高原病住院者 ,对照组为非高原病首次住院者。观察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表明 :①对照组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随观察年限延长而增加 ,病例组无此现象。急性高原病逐年发病率与累计发病率 ,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 …  相似文献   

10.
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高原反应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铁路运输(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发生高原反应和轻症急性高原病的情况。方法:铁运对象为105名健康青年男性(铁运组),空运对象共99名(空运组)。采用自制的高原反应问卷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入高原(海拔3 680 m)后3 d的高原反应情况进行逐日调查,比较两组间高原反应发生率、高原反应评分及轻症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空运组比,铁运组无反应者的比例较低(P<0.05);在到达高原后的第2 d和第3 d,空运组的评分高于铁运组,但是,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进入高原后的第1 d和第3 d,空运组的高原反应发生率高于铁运组(P<0.01)。结论:铁运人员进入高原后的高原反应发生率可能较低。但是,还应该进行更大样本量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对西藏地区8所驻不同海拔高度医院收治的22334例高原病病例的调查分析和对3000余名(1990~1991年)乘机进藏人员的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系统观察,提出高原病的命名是:指进入或居住在高原(≥3000m)的人群因受低压缺氧为主要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疾病;并建议将其分为八型,即:①急性高原反应;②高原肺水肿;③高原性脑病;④高原高血压;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⑥高原性心脏病;⑦高原适应衰退;⑧慢性高原病混合型(即Monge氏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平原人急进高原后立即开展工作的高原反应发生和工作完成情况,探索平原部队急进高原后执行应急任务的急性高原病(AMS)防治措施。方法:3批从平原(海拔500 m)乘飞机进入高原(海拔3 680、4 300 m)的11名研究对象,年龄28~55岁,男性8名,女性3名,除1名女性外,其余均有高原短暂生活史。在进入高原后,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在他们进入高原后的前3 d,每晚逐日进行高原反应症状调查和评分,并观察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结果:5人出现轻度高原反应症状,评分2~4分,未发生AMS;其余6人未出现高原反应症状。11人均圆满完成预期工作任务,未发生其他异常反应。结论:平原人急进高原后,对AMS的预防不应局限在"静态"的防治措施上,有医学保护的前提下,可以立即开展轻度劳动强度以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急性高原病。其发病迅速,病情危重,变化快。由于高原地区(通常海拔在3000 m或以上)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短时间内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者在平原居住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发生高原肺水肿。其发病率约为3%。我所在1995年-2002年共收治了40例高原肺水肿病人。其中2例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现将该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加强急进高原部队管理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山高原地域辽阔 ,海拔 30 0 0m以上区域占全国总面积六分之一。根据高原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积极作好高原病防治 ,对保持部队战斗力 ,减少非战斗减员 ,保障训练和作战任务的顺利完成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急进高原部队管理 ,预防急性高原病 (AMS)的发生作一简要综述。平原人快速进驻海拔 30 0 0m以上地区时 ,因高原低氧常发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我国称急性高原反应 ,即急性高原病或轻型急性高原病 ,国外称良性AMS。急性高原病的临床症状有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失…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高原病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日)发生的各种临床综合征,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高原高寒、低压、缺氧环境所引起的急性高原病严重影响进驻高原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6.
冷加压血液动力学观察在急性高原病预测中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冷加压试验观察了30例平原健康人(海拔1400m)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与同一人群急速进入高原(海拔5170m)健康人22例未作冷加压试验血液动力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平原地区冷加压试验血液动力学变化呈高排低阻,与急速进入高原后健康人血液动力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经跟踪观察本组无一例发生急性高原病。因此,我们认为在平原地区可用冷加压试验检测入高原前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心脏储备良好,血液循环呈高排低阻者是高原适应人群。此法可能成为急性高原病的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治疗和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由于人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地区后,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一系列急性缺氧反应,通常在海拔3000m以上地区发生。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及低气压、高……  相似文献   

18.
高原肺水肿54例血流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人民军医》1998,41(2):95-96
高原肺水肿是最严重的急性高原病之一。有关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报道不多。我们在喀喇昆仑山海拔3700m处对收治的高原肺水肿54例进行了血流动力学检测,并与相同海拔高度的健康人作对照,旨在探讨高原肺水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该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根据临床体征及X线诊断的高原肺水肿54例,来自海拔4000~5400m边防哨卡的官兵和新藏公路沿线施工的民工。均为汉族男性,年龄18~51岁,平均26.4岁。均为从平原进入高原或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3~8d内发病,其中5例合并脑水肿。发病后下送至海拔3700m医疗站救治,住院…  相似文献   

19.
叶平安  胡对林 《人民军医》1999,42(8):458-460
高原脑水肿(HACE)又称高原昏迷,是一种恶性、急性高原病。现就我院1988年以来收治的HACE64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3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伴发肺水肿(HAPE)主要依据临床及胸部X线检查确定。男62例,女2例;年龄17~63岁,平均30岁。军人13例,其他个体劳动者38例,旅游、出差及探亲人员13例。初次进入高原34例,高原居留3个月~30年以上,回内地居留1个月以上,重返高原发病30例。格尔木就地(海拔2808m)发病4例,其中2例为夜间睡眠中发病。海拔4000m以上地区发病60例(93.8%)。…  相似文献   

20.
在低海拔生活的人员一旦由于工作需要或短期旅游而进入高海拔地区,人们普遍担心的是急性高原病问题,而严重的高原病如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为减少急性高原病的发生,对将进入高原的人应用低压舱进行缺氧耐力训练和筛选,使其能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笔者于2006年对29人应用低压舱进行6000m中等程度缺氧耐力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