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特征对语前聋患儿耳蜗植入术后听力及语言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言前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FES-CV)10个量表评价其家庭环境。植入后12个月应用听觉行为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分别对患儿的听力水平和言语水平进行评估。结果 共有60个家庭填写了完整的调查问卷。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与CAP得分显著相关,而SIR得分仅与家庭亲密度显著相关。结论 家庭环境与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发育是相关的。本研究观察到家庭亲密性等多个特征与听力、言语之间的相关性。后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来明确其余家庭特征与耳蜗术后康复效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听神经发育不良(cochlear nerve deficiency, CND)儿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术后听觉能力、言语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发展规律,为此类儿童的诊治和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 toddler-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MAIS)、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 MUSS)、听觉能力分级(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四个问卷量表,对42例内耳结构正常伴CND的CI儿童(A组)和189例内耳结构正常且听神经发育正常的CI儿童(B组)分别在术前、开机后1、3、6、9、12、24和36个月进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结果 两组患儿4个问卷得分均随着开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且B组比A组增长趋势明显。IT-MAIS评估结果显示,在开机后6、9个月时两组得分差异...  相似文献   

3.
听力障碍是儿童期的主要残疾之一。正常的听力是言语认知、言语产生和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完整听力反馈系统的缺乏,将会严重影响言语的产生和认知。听力障碍与语言发育缺陷的关系已被人们广泛重视,改善听力、促进语言发育也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语言只是多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对聋儿的非言语认知能力如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合并脑白质异常聋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可行性及术后听觉、言语康复和认知发展情况。 方法 以2012年11月至2015年4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聋儿425例(425耳)中合并脑白质异常的6例患儿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手术的6例脑白质正常聋儿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前后言语能力,以及两组患儿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和认知发展水平。 结果 (1) 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的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AIS)、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6个月,ZCAP=-3.127, PCAP=0.002; ZSIR =-3.146, PSIR=0.002; ZMAIS=-2.898, PMAIS=0.004;术后12个月,ZCAP=-3.317, PCAP=0.001, ZSIR=-3.108, PSIR=0.002, ZMAIS=-2.656, PMAIS=0.008。对照组:术后6个月,ZCAP=-3.108, PCAP=0.002; ZSIR=-3.127, PSIR=0.002; ZMAIS=-2.918, PMAIS=0.004;术后12个月,ZCAP=-3.146, PCAP=0.002, ZSIR=-3.207, PSIR=0.001, ZMAIS=-2.913, PMAIS=0.004); (2) 手术前后,实验组平均听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97,P=0.393); (3) 实验组MAIS、CAP和SIR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CAP=0.000, PCAP=1.000; ZSIR=0.000, PSIR=1.000; ZMAIS=-0.756, PMAIS=0.450);开机后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CAP=-1.673, PCAP=0.094; ZSIR=-1.369, PSIR=0.171; ZMAIS=-0.978, PMAIS=0.32);开机后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CAP=-2.667, PCAP=0.008; ZSIR=-2.272, PSIR=0.023; ZMAIS=-2.656, PMAIS=0.008); (4) 开机后12个月,实验组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并脑白质异常聋儿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言语能力较术前显著提高,且其术后平均听阈与脑白质正常聋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进行严格术前筛选后,合并脑白质异常的聋儿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获益,手术是可行的。但由于合并脑白质异常聋儿术后12个月的言语康复效果及认知发展水平与脑白质正常聋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远期随访结果仍待进一步研究,且术前需与家长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7岁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听觉言语康复进展情况。方法在标准声场对10例儿童进行人工耳蜗术后声场听阈测试。利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评估词表在开机后3.6.9、12个月分别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评估。采用希-内学习能力测试或格蕾费斯儿童精神发育测试量表进行学习能力评估。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增加,10名儿童的听觉、言语、学习能力评估成绩逐步提高,提高速度和幅度存在个体差异。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有助于重度、极重度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术后儿童听觉言语的发展受年龄、智力、耳聋病因及术前助听器配戴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听力言语康复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给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可以实现听力重建.但由于电刺激与声刺激兴奋听神经的机制不同,电刺激引起的听神经兴奋的强度动态范围窄,导致植入耳对言语刺激的强度与频率的分辨力较差;同时听障患者言语感知的缺陷会影响其言语的可懂度.  相似文献   

7.
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儿早期听力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中确诊为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婴幼儿接受早期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接受听力学评估的听力障碍患儿,在出生后6个月开始接受听力干预,并进行听力学跟踪随访,共计20人为干预组,同样接受听力学评估而不愿接受干预者36人为未干预组,随机选取听力正常年龄相仿的36人为对照组,采用视觉强化行为测昕评估他们的耳聋程度,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语言发育得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裸耳平均听阈为73.81±20.63 dB HL,干预后平均听阈为24.33±10.92 dB HL,Gesell语言发育商数得分为92.25±17.32分;未干预组平均听阈为70.47±22.43dB HL,Gesell语言发育商数得分为70.44±29.99分;对照组平均听阈为15.20±6.02 dB HL,Gesell语言发育商数得分为100.29±8.86分.中度耳聋以上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平均听阈与语言发育商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度以上听力障碍婴幼儿早期干预效果良好,其听觉及言语能力明显高于未干预听障儿.  相似文献   

8.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力言语辨别能力,为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儿童听力言语康复分类训练及评估的汉语视听系统对32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通过分析其言语辨别得分情况,评估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力言语辨别能力.结果 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得分分别为96.69、81.52、87.96和69.28分,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测试项目和不同受试者间的辨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于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的难易度具有显著性差异,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应遵从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开展;②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在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及辅音辨别测试中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声调辨别得分与其在语音学中难易程度相比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宁市聋哑学校尚存残余听力聋儿的比例、残余听力的程度以及年龄的分布,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旨在提高人们对儿童早期听力筛查、诊断并及时干预的认识.方法 采用泰亿格上海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DL-RB便携式听力计(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所用标准化仪器),对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的192名聋儿进行听力调查,在本底噪声≤40 dB(A)的安静房间进行纯音测听,依次按0.5、1、2、4 kHz四个频率进行测试,取四个频率阈值的平均值作为其听力损失程度,并对其定残(参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诊断标准).结果 被测试聋哑儿童中男118名,女74名;年龄3.5~23岁,但主要集中于10~19岁;听力残疾等级分布:1级127名(66.2%),2级25名(13.0%),3级28名14.7%),4级9名(4.6%),不定残者3名(1.5%).结论 该校学生中听力残疾为3级、4级及不定残的轻中度听力损失者40名,比例高达20.8%,说明有较多本可以通过早期干预获得听力、言语能力的聋儿错失了进入正常社会的机会,提示对聋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 ITMAIS)评估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NHL)幼儿助听(hearing aid, HA)后6个月内的早期语前听能发育(early prelingual auditory development, EPLAD)规律及价值.方法 以配戴助听器时年龄为1~2岁的51例双耳极重度SNHL幼儿为研究对象,分为1岁组(28例)和2岁组(23例),比较助听器配戴时及配戴后3个月、6个月的ITMAIS得分,并与同龄未助听的不同程度SNHL幼儿比较,以此评估其EPLAD情况.结果 1岁组、2岁组幼儿在配戴助听器后3、6个月时的ITMAIS得分(3个月时分别为30.6%±17.0%、41.4%±23.5%,6个月时分别为41.42%±24.2%、50.1%±27.6%)较配戴前(分别为9.7%±5.2%、17.9%±10.1%)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幼儿的ITMAIS平均得分在配戴助听器后6个月时接近或达到同龄未助听的重度SNHL幼儿平均水平.结论 助听器有助于极重度SNHL幼儿在配戴助听器早期(6个月)提升其EPLAD水平;ITMAIS测试是一项简单、有效、可用于评估助听器配戴幼儿初期康复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探讨学语初期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与接受听觉口语法治疗的时间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方法选取台湾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听障个案18名,听觉年龄为8~16个月,以华语婴幼儿沟通发展量表婴儿版测验其语言能力,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常模成绩进行比较,预测分析听觉年龄和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对语言测验成绩的影响。结果听障儿童词汇理解与相同听觉年龄的健听儿童没有差异(P〉0.05),但词汇表达显著落后于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比相同听觉年龄健听儿童表现优异。此外,听障儿童的听觉年龄及康复时间亦能有效预测其词汇理解及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结论学语初期听障儿童接受与健听儿童相同时间的听觉和语言刺激,其词汇理解发展速度与健听儿童无差异。听障儿童早期及晚期手势沟通能力皆优于健听儿童,且词汇理解和晚期手势沟通的表现随听觉口语法治疗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表明听觉口语法治疗在听障儿童学语初期的效果首先反映在词汇理解和晚期沟通手势上。  相似文献   

12.
13.
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方法选取3~6岁学龄前听障儿童26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50人,女童117人;3岁组62人,4岁组74人,5岁组68人,6岁组63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对各年龄组儿童进行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的发展情况测试,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各年龄组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评估得分看,年龄的主效应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等各项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年龄组听障儿童得分均低于文献报道的健听儿童;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各年龄段五项认知能力总体发展趋势向上,但发展较健听儿童缓慢。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评估选配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能力,为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50名语前聋儿童(患儿组),其中使用人工耳蜗和助听器者各25名;生理年龄为3至65个月,平均28±14个月;听力年龄为0至21个月,平均8±5个月。使用小龄儿童听觉发展测评工具中的《小龄儿童听觉发展问卷之评价儿童听觉行为的父母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由家长填写,结果与引自小龄儿童听觉发展测评工具中听力正常儿童的正常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儿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平均月龄为20±13个月。3岁以下32人(64%,32/50),3岁以上18人(36%,18/50)。33名患儿出生时接受过听力筛查(66%,33/50),17名未接受过听力筛查(34%,17/50)。随听力年龄的增长,各组儿童的听觉能力均不断提高,使用人工耳蜗患儿的听觉能力进步速度比佩带助听器的患儿快,3岁以下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患儿听觉能力的发展速度比3岁以上快;各组患儿听觉能力的发展速度均比正常儿童慢。结论耳聋患儿使用助听装置时间越长,其听觉能力发育的越好。重度以上耳聋儿童宜早期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为提高康复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各30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 ,EARS)中的开放式单音节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两组儿童各测试项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声调得分>韵母得分>声母得分>字得分,且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听障儿童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 P<0.001)。错误分析表明两组儿童中舌尖后音、边音的正确率均最低;健听儿童的双唇音、唇齿音、鼻音、塞音正确率最高,而听障儿童的舌根音正确率最高。听障儿童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声母、鼻韵母的正确率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5)。结论3岁听障儿童在开放式单音节测试中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差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舌尖后音、边音最为突出,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听觉干预起始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儿接受不同干预方式后语言发育状况。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确诊为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患儿65例(年龄10~41个月,平均22.38~3.8个月),于出生后6个月开始接受听力干预,根据听力障碍程度和干预方式分为中度听力障碍助听器干预组(MHA组)20例、重度听力障碍助听器干预组(SHA组)19例、极重度听力障碍助听器干预组(PHA组)9例和极重度听力障碍人工耳蜗干预组(PCI组)17例;未接受干预者36例为未干预组;年龄、性别相当的听力正常儿童36例为对照组。以声场下纯音听阈或听性稳态反应(ASSR)评估各组干预前后的听力状况,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语言发育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干预组的语言发育商和听力状况比对照组差(P〈0.05),所有干预组的语言发育商和听力状况均比未干预组好(P〈0.05);MHA组、SHA组、PCI组与对照组的语言发育商和听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A组语言发育商落后于PCI组(P〈0.05)。结论中度以上听力障碍患儿早期干预效果良好,极重度听力障碍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语言能力好于配戴助听器者,根据听力障碍程度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是获得良好语言水平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根据儿童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言语发育水平为其提供循序渐进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方法训练素材由易到难进行设计,按照汉语语音学规律分为字词长短、声调辨别、元音辨别和辅音辨别四个难度不同的部分.结果系统词表包括练习、筛选测试及训练三部分,共21张,其中练习词表1张,筛选测试词表4张,训练词表16张.结论系统素材编制遵从汉语语音学规律,同时依据儿童听力言语发育水平及听力损失水平进行,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及训练水平的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