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疗效.方法 62例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患儿,年龄3~14岁,术前正规散瞳验光,均为远视性屈光不正.在戴全矫眼镜6个月后,按残留斜视度及AC/A的高低设计手术量.结果 Ⅰ级治愈54例,占87.10%,Ⅱ级良好7例,占11.29%,Ⅲ级差1例,占1.61%.建立双眼单视功能者45例,占72.58%.结论 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应尽早手术,根据斜视度及AC/A的高低设计手术量,效果令人满意,对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正常发育,巩固疗效以及弱视治愈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及眼位情况。方法 对97例7岁以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分两组,一组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同视机训练;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情况。结果 训练组术后经同视机训练后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与非训练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过矫或欠矫率明显下降,与非训练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7岁以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同视机训练能使部分患者单视功能恢复,而且眼位回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38例共同性内斜视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38例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斜视度在+25^△以下者,一般行单侧内直肌或双侧内直肌后徒术,+25^△~+50^△者,行双眼内直肌后徒术或单眼内直肌后徒联合外直肌缩短术。〉60^△行双眼内直肌后徒联合一条外直肌缩短术。结果Ⅰ级治愈30例占80%,Ⅱ级良好5例占14%,Ⅲ级差3例占6%。结论共同性内斜视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已揭示大脑皮层视区80%是双眼驱动细胞,视觉系统存在有特殊的复合通道,大脑皮层对立体视觉的处理具有双眼性。因此,对斜视的治疗已不仅仅是解决眼位,改善外观,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成为斜视手术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对23例共同性外斜视儿童进行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显微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儿童共同性斜视7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4例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A组,41例在肉眼直视完成斜视矫正手术为B组,观察两组手术后的眼位,手术后球结膜反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2周后进行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观察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3-6个月,A组术后正位32例占94.12%,25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3.53%,19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5.88%。B组术后正位38例占92.68%,29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占70.73%,21例建立立体视觉,占51.22%。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球结膜水肿轻,充血消退快,切口愈合佳,无手术瘢痕,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视野清晰,能提高操作准确性,疗效确切,具有减轻手术创伤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等诸多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病人6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术后常规进行15天同视机训练,收集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术中手术量比其他后天性内斜视大,发现内直肌止端靠前。术后斜视消失,大部分病人复视消失,双眼视功能恢复好。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大部分可通过手术矫正达到斜视和复视消失、功能治愈的目的,手术量比其他后天性内斜视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对外斜视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患者发生连续性内斜视的原因,并找出临床对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文研究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所收治的外斜视手术患者95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的原因,临床给予外斜视手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患者内斜矫正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外斜视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中外斜视患者的类型有: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外斜视以及伴有垂直斜视类型,外斜视手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患者经过二次手术后,有34例患者眼位恢复正位,术后能够达到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有48例。结论通过临床对外斜视手术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患者的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患者的外斜视手术类型以及临床选择的手术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术后产生连续性内斜视情况。在对外斜视术后发生连续性内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不应该立刻进行手术,应该选择对患者观察半年后再实行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例视力正常,眼位均≥-20^Δ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个月,儿童组25例,24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成人组19例,3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儿童组怀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斜视手术后斜视回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小平  廖一露  田祥 《贵州医药》2002,26(6):491-492
目的 通过对224例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探讨斜视手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原因。方法 将224例患者按年龄、双眼单视功能、斜视类型分为3组,随诊观察3个月至5年,将3组病人术后的斜视回退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特殊类型斜视组回退率最高,达28.5%,无双眼单视功能组其次,达21.56%,成人组复发率第三,达11.4%,复发率最低组为术后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组3.46%。结论 斜视手术后回退与斜视类型、双眼单视功能及年龄均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术前双眼单视功能的训练及选择早期手术矫正对减少斜视回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媛 《河北医药》2009,31(10):1210-1211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治疗方法和术后效果。方法对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78例戴全矫眼镜0.5年以后,手术矫治非调节因素所致的内斜视。手术量按裸眼和戴镜后斜视度的平均值设计。结果78例患儿术后眼位正位(±10△者)70例,治愈率89.74%;好转6例,占7.69%;差2例,占2.57%。术后有双眼单视功能61例占78.20%。其中有立体视觉52例,占66.67%。结论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应尽早诊治。当患儿戴全矫眼镜半年眼位仍不能恢复正位时,可尽早手术矫治其残存的内斜度,术后由于调节因素所致内斜仍需配镜矫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44 例视力正常( 包括矫正视力) ,眼位均≥- 20 △ 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前、术后进行立体视测定。结果:随访6 个月,儿童组( ≤14 岁)25 例,24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5455 % ;成人组( > 14 岁)19 例 ,3 例获得中心立体视,占总例数的682 % ,儿童组与成人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有显著差异( P< 001) 。结论:早期( 特别是在儿童视觉发育的可塑期) 行斜视矫正手术是提高斜视治愈率的最佳阶段。应对手术后过矫患者密切观察眼位,加用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其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后的远近立体视情况,比较不同发病年龄和手术年龄对立体视的影响,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结果 斜视术后立体视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发病年龄越大,手术年龄越大立体视恢复越差,斜视类别、眼位矫正效果矫正视力也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密切相关.结论 共同性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早期手术可提高功能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1年双眼单视功能与心理状况的变化。方法43例间歇性斜视患儿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年检查双眼单视功能,并应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选择41例相同年龄段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患儿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孤独的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自尊评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A.05);斜视组患儿手术后1年孤独的评分值明显低于手术前,自尊的评分值的均值明显高于手术前( P <0.05)。其中4例患儿手术后1年孤独和自尊的评分值较手术前无明显改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普遍存在孤独和低自尊等心理问题,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和心理状况的改善。少部分患儿术后仍存在心理问题。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心理问题需要长期随访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一组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眼位回退率。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同视机训练组的三级功能形成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同视机训练组的眼位回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15.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79.0%(49/62),远期正位率为70.4%(38/54)。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早期手术矫正,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马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3):365-366
目的分析并探讨斜视性弱视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96例斜视性弱视患者,配镜3mo以上,对于视力没有提高的患者,通过先实施矫正手术,再实施弱视训练的步骤进行治疗。结果在全部96例患者中,89例为术后1wk眼位正位,占92.3%,3例为眼位偏斜欠矫,占3.3%,4例为过矫,占4.4%,23例为复视,占24.4%,术后患者lwk弱视眼的平均视力为(0.68±0.31),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在融合功能与立体视觉的患儿中,手术前有融合功能者17例,14例术后出现立体视觉,占82.4%;22例在术前无融合功能,12例术后出现立体视觉,占55.2%,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将术前弱视眼的阿托品散瞳验光患者和术后1mo的进行比较,术前术后同1眼的屈光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因眼位偏斜引起的弱视,可以不考虑弱视程度,均可先实施手术治疗斜视,患者弱视程度越轻,就要越早实施斜视矫正手术,才能保证患者术后建立较好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并探讨斜视性弱视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96例斜视性弱视患者,配镜3 mo以上,对于视力没有提高的患者,通过先实施矫正手术,再实施弱视训练的步骤进行治疗.结果 在全部96例患者中,89例为术后1wk眼位正位,占92.3%,3例为眼位偏斜欠矫,占3.3%,4例为过矫,占4.4%,23例为复视,占24.4%,术后患者1wk弱视眼的平均视力为0.68±0.31,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提高 (P<0.05).在融合功能与立体视觉的患儿中,手术前有融合功能者17例,14例术后出现立体视觉,占82.4%;22例在术前无融合功能,12例术后出现立体视觉,占55.2%,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将术前弱视眼的阿托品散瞳验光患者和术后1 mo的进行比较,术前术后同1眼的屈光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因眼位偏斜引起的弱视,可以不考虑弱视程度,均可先实施手术治疗斜视,患者弱视程度越轻,就要越早实施斜视矫正手术,才能保证患者术后建立较好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6 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及重建情况.结果: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有显著性;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建议5 岁左右可以配合眼位检查,融合功能未完全破坏,此时手术为合适时机,术后易于重建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申蕾 《江西医药》2021,56(5):641-642,645
目的 对实施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所接诊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30例,对所有患儿均予以手术治疗,并对患儿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力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患儿术后的双眼单视功能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中央融合率、周边融合率(97.7%、100.0%)均明显高于术前(37.7%、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98,χ2=11.486,P<0.05);患儿术后无立体视觉发生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74,P<0.05).结论 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予以手术治疗,可在一定程度改善其双眼单视功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与手术量。方法观察89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术的眼位、手术量及双眼术前及术后三级视功能情况。结果 89例中,78例术后正位(正位率87.6%),38例术后获得立体视。结论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儿戴全矫眼镜不能正位时,应尽早手术,手术量根据戴镜与裸眼视近的平均斜视度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