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4例99髋,并与同期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40髋进行对比。结果: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小切口外侧入路组优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Super PATH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CBM、CNKI建库至2017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Super PATH入路(Super PATH入路组)与后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组)THA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或观察性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手册和NOS量表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初检出62篇相关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4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篇文献为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均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且均未详细提及应用盲法;1篇为观察性研究文献。纳入的研究对象共266例,Super PATH入路组120例、后外侧入路组1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Super PATH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小于后外侧入路组[SMD=-7.51,95%CI(-8.88,-6.13)]、术后卧床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3.53,95%CI(-3.98,-3.07)]、住院时间比后外侧入路组短[SMD=-2.54,95%CI(-4.50,-0.59)];2组的手术时间[SMD=0.68,95%CI(-0.17,1.54)]、术中出血量[SMD=-0.17,95%CI(-3.87,3.52)]、术后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17,95%CI(-0.29,0.63)]、术后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SMD=0.28,95%CI(-0.01,0.56)]、术后3个月双下肢长度差值[SMD=-0.76,95%CI(-3.64,2.11)]、髋臼外展角[SMD=-0.26,95%CI(-0.53,0.01)]、髋臼前倾角[SMD=0.54,95%CI(-0.76,1.84)]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利用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发表偏倚分析,漏斗图显示两侧基本对称。结论:Super PATH入路THA与后外侧入路THA治疗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能够显著减少软组织损伤,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采用DAA行微创THA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7~86岁,中位数64岁。身体质量指数17.3~29.4 kg·m-2,中位数23.6 kg·m-2。股骨头坏死14例,其中激素性8例、酒精性5例、特发性1例;股骨颈骨折11例,GardenⅢ型7例、Ⅳ型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CroweⅠ型1例、Ⅱ型2例;髋关节骨关节炎5例。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骨关节炎患者的病程为1~5年,中位数2.4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切口长度(7.24±0.61)cm,手术时间(67.39±10.71)min,术中出血量(255.30±20.22)mL。术后2 d,红细胞沉降率(55.33±7.23)mm·h-1,C反应蛋白(36.51±3.66)mg·L-1。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22.18±14.53)g·L-1。住院时间(9.22±1.01)d。末次随访时臼杯前倾角20.15°±5.32°、外展角38.21°±4.28°。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假体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为患侧大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6个月恢复;2例阔筋膜张肌损伤,不影响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参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本组优23例、良9例、可1例。结论:DAA微创TH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分析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效果及其优点。方法:经过对采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医治髋关节的患者与同一时间采用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对比。其中前者为40例45髋,后者为38例41髋。对两组病患的并发症、疼痛评分、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出血量、Harris评分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传统手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17cm,比小切口手术组长,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平均出血量380mL(180~580mL),相较传统组更少,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传统组的Harris评分为90分(80~94分),比小切口组更少。在术后早期功能的恢复对比中,小切口组比传统组恢复更快,但是期中结果相似。小切口组术后无并发症出现,传统组出现1例术后脱位,且传统组患者有1例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性用于髋关节疾病患者的治疗,具有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康复时间短、创伤小、切口相对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0月至2010年11月来诊的34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共362髋)的随访资料,其中72例(76髋)采用前外侧入路,61例(66髋)采用外侧入路,64例(67髋)采用后外侧入路,75例(85髋)采用后侧入路,52例(68髋)采用小切口入路.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3、6、10、26周的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前外侧入路显效率为39%,总有效率为92%;外侧入路显效率为41%,总有效率为95%;后外侧入路显效率为36%,总有效率为98%;后侧入路显效率为49%,总有效率为100%;小切口入路显效率为51%,总有效率为100%.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侧入路和小切口入路与其他手术入路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手术入路会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小切口入路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是临床治疗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FNF)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福州市第一总医院 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 FNF 患者 79 例行回顾性研究,均行 THA 治疗,按照手术不同入路分为前外侧组(39 例)、后外侧组(40 例)。前外侧组行前外侧入路 THA,后外侧组行常规后外侧入路 THA。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假体安装位置情况、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状况。 结果:后外侧组患者切口长度小于前外侧组,暴露时间短于前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前外侧组患者髋臼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异小于后外侧组,而偏心距大于后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2 周,前外侧组患者 Harris 评分高于后外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6 个月,两组患者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 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等),后外侧组脱位 1 例,通过切开复位、更换为 15° 假体柄,并未再次出现脱位。 结论:FNF 患者接受 THA 时,两种入路相比,常规后外侧入路的暴露时间短、手术切口较小,而前外侧入路可提供良好的髋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前外侧微创入路及后外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股骨颈骨折需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前外侧微创入路组(A组)、后外侧微创入路组(B组)及常规后外侧入路组(C组),每组60例,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 C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A、B 2组(P均<0.05),术后3 d内下地负重例数及3个月内可独立行走例数均少于其余2组(P均<0.05),术后3个月C组Harris评分低于其他2组(P均<0.05),但3 a后3组Harris评分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B2组各项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微创术式较常规外侧入路术式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恢复较快;前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微创入路手术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0.
外侧小切口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Z2)
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自2003年3月~2005年8月运用后外侧小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4例99髋,并与同期运用常规后外侧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40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失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输血量、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输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后外侧切口组(P<0.01);而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小切口具有切口短、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风险相应降低及疼痛轻,切口美观,病人满意度高等优点,但应注意其适应证、禁忌症及早期开展此术式存在的难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疾病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能极大改善了患者症状,恢复关节功能。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和患者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关注THA微创切口的选择。但在相关文献中对此仍存在争议,且关于微创和传统术式THA的疗效比较报道还很少。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行THA的80例单侧(THA)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入路情况,分为微创组(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MIS组)和传统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评价与分析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THA)患者采用前方入路(DAA)与后方入路(PA)术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6 月诊断为股骨缺血性疾病、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部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共 60 例,随机分配 30 例患者为 DAA 组。另外的 30 例患者为 PA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HS)、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及术后满意度。 结果:对 60 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 6 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 PA 组比较,DAA 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术后 6 个月 HHS 评分、WOMAC 评分更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THA 患者采用 DAA 术式的早期疗效令人较为满意,而且具有髋部组织损伤少、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回归日常活动时间提前等优势,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应用60例68髋,其中男48例,女12例;体重指数17.0~24.5,平均20.2;年龄30~65岁,平均46.5岁;其中骨水泥型12髋,非骨水泥型43髋,混合型13髋;随访17~46个月,平均27.3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设计切口下完成手术,切口长度7.5cm~10cm,平均(8.5±0.7)cm,单髋手术平均时间62min(50~80min),术中出血平均380ml(180~560ml)。术后假体位置良好,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良好。髋关节功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2分(10~4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3.6分(68~97分)。结论: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瘢痕小,外形美观、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后外侧单切口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4月至2007年6月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26例,后外侧单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组18例,记录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病员对切口外观满意度等,结果单切口手术组,术后出血量少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着性.单切口THA组切口长度平均8.3 cm,常规THA组切口长度平均16.6 cm,单切口微创THA组病人早期能做主动直腿抬高动作,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切口外观美观,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疗效明显优于常规TH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改良髋前外侧入路与髋外侧入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从2007至2012年于我院收治的5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患者采用经改良髋关节前外侧弧形切口完成手术(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常规髋外侧切口手术(对照组)。观察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等手术一般情况及术后治愈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24个月,患者骨折端均骨性愈合,实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髋前外侧入路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有明显的优越性,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直接前入路和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患者骨密度与步态差异,并观察骨密度与步态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并完成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4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直接前入路组),36例采用后侧入路(后侧入路组)。回顾分析两组手术前后步长、步幅、步速、患肢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及骨密度值。结果:76例患者均配合完成至少3个月随访。直接前入路组和后侧入路组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步态指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骨密度值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且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步长、步频、患肢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及术后1个月和3个月骨密度值均优于后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与后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步态指标与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性(r>0,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患者步态恢复与骨密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且步态与骨密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可以解决关节疼痛及畸形,恢复其正常功能,从而使患者早期活动,恢复下地走路的功能。术后患者由于采取被迫卧位及其他诸多因素,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烦躁与忧虑。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术后的舒适,最快地促进患者的最佳康复,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笔者尝试将舒适护理用于THR术后护理,现报告如下。1 THR术后亟需解决的问题疼痛是不舒适中最严重的形式,也是舒适护理需求最迫切的问题[1]。术毕麻醉清醒后,考虑诸多因素,一般停用镇痛泵,此时患者往往因切口疼痛而烦躁不安。鉴于康复需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