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國在二千多年前,卽開始有了比較系統的解剖生理知識。对于人体重要脉器的構造与官能等,大都有着正確的討論,例如關于消化統系提出了胃、小腸、迴腸、廣腸等的具体長度、容積;对于循环系統認識了“諸血皆生于“心”、“心主血脉”,并認識了“經脉流行不止,如环無端”、經脉流行有一定的速度;關于神經類型提出了陰陽25种人的不同特點等等,这种都是值得我們很好学習和整理的。但就整个中医体系來說,類似这一方面的成就,还不是中医学  相似文献   

2.
例一:钱××,男56岁,張甸亞东大队社員,于7月27日前来医疗組門診。病已有五天,腹瀉,腸鳴,排泄物呈水液狀,完谷不化,食慾不振,舌有芒刺,四肢无力;并有腰痛,診断为急性腸炎,取穴:天樞1×,中脘1,关元×,足三里1,三焦俞1,神闕×,腰阳关1。7月29日复診:腹瀉大退,腸鳴消失,惟腰痛如昔。取穴:中脘1,足三里1,腰阳关×,环跳1。嘱其休息,注意飲食。7月31日又来复診:腸內症狀消失,腰痛好轉。  相似文献   

3.
腸粘連是临床上并不少见的一种腹腔手术后併发症。它虽然是限制炎症扩散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但每因腸襻粘連,給患者带来长期腹痛甚至引致腸梗阻等严重后果。为了整理发揚祖国医学遗产,探索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我们在针灸临床中,由于受到针刺治疗某些腸胃道疾病的启示,而施用针刺治疗了腸粘连患者19例,結果疗效相当满意。兹小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柯克荣,剛滿五个月,住華架鄉。十多天未拉大便,腹部逐漸膨脹,二、三日來腹部脹大如籃球,腹靜脉怒張、气促,滴水不下,并伴有嘔吐,發热,咳嗽。曾住××医院治療,診断系先天性部份腸  相似文献   

5.
谈脾与脾病     
中医论脾,非单指脏器而言。诸如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四肢、肌肉等等,实包括消化、肌肉、血液和运动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内,因此说它既是一个实质脏器,又是一个功能概念。具体分述如下: 脾的实质《类证治裁》说:“脾象刀镰,与胃连膜”。《难经·四十二难》说:“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李梃说:“脾之有大络,其系自膈下正中,微著左胁于胃之上与胃包络相附,其胃之包,在脾之上,与胃相并,结络周迴,  相似文献   

6.
連理湯为《张氏医通》方,系由理中湯加黄连、茯苓組成。在临床上,脾土虛寒与腸胃湿热有时并見,如慢性腸炎即是其例,用連理湯治疗效果頗显著,茲将在門診治疗的14例总結于下。  相似文献   

7.
甲、膀胱之解剖难經四十二难說:“胱膀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难經说出了膀胱的重量大小容量,大概是解剖的記錄。可是內經中却沒有膀胱解剖的記錄。乙、膀胱之生理  相似文献   

8.
黄柏(黄蘗)屬芸香科植物,內含小蘗鹼(Berberine)与黄連相似,文献中迭次报導証实黄連治疗菌痢与急性腸炎有效,但黄柏之療效較少提及。在目前氯(?)素、黄連等价貴貨少的情况下,我院自1955年夏季开始试用黄柏治疗菌痢与急性腸炎等症,迄今已有200余例,初步結果認为滿意。茲就过去观察比較詳細之住院病例34例簡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積聚癥瘕雜蟲論第十八[原文]積聚癥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並,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積或聚,或癥或瘕,或變為蟲,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抔塊[1]者,勢類不同.蓋因內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搏,交合而成也.積者系於髒也,聚者系於腑也,癥者系於氣也,瘕者系於血[2]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積有五,聚有六,癥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相同也.積有心、肝、脾、肺、腎之五名[3]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癥有勞、氣、冷、熱、虛、實、風、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4]、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為病之說,出於諸論;治療之法,皆具於後.  相似文献   

10.
消化不良是小儿科常見的疾病。由于小儿体質羸弱,腸胃机能不强,再由父母溺爱,任其飲食,造成腸胃机能紊乱,食入胃后,停于中脘,傳化迟滯,腸胃漸伤。久后肚腹脹悶,食欲不振,遂变脾虛泄瀉,面色萎黄,肌肉泊瘦,午后發热等症狀。治療的法則,应以补脾,健胃,消導,除疳为主,加强腸胃机能抵抗力,排除積滯,則病自愈矣,本人用复方健脾散治療小儿消化不良腹瀉多例,茲將治療情况簡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經脈、脏腑的联系手太阴肺經的經脉从腋下中府穴起,沿臂内侧至大指指端,其分支从腕后出次指内廉,与手阳明經脉相接。本經經气是从中焦起,当胸剑骨下四寸的中脘穴,是穴卽胃中,胃下卽腸系,向下絡大腸。这样就构成了肺与大腸相表里的关系。为什么十二經脉中,独本經从中焦起?《灵枢經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謂血”,又《經脉篇》首段云:“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說明了谷入于胃經过中焦的气化作用,取精微制成为血,所以气血乃从中焦气化而生的。  相似文献   

12.
<正> 腸溶片、丸剂和膠囊剂在保証药效,防止变质,避免不良作用等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下列药物以采用这类剂型为适宜:能被胃酸破坏或部份失效的药品如青霉素、胰酶等;对胃粘膜有强刺激性的药物如己基間苯二酚、酒石酸銻鉀、鹽酸依米丁等,以及为提高在腸道中濃度、盩^疗效的腸道化学治疗剂和驱虫剂。腸溶片、丸剂和膠囊剂,目前国內市場上除有己基间苯二酚片(为腸溶片)供应外,其他尚未見到。根据  相似文献   

13.
一、解剖生理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道小肠。上口为贲门,与食管相衔接,属上脘;下口为幽门,与小肠相毗连,属下脘;上下脘之间,则属中脘。三部分统称为“胃皖”,是一个囊袋状器官。古代有关胃的解剖之记载,《灵枢·肠胃篇》云,“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难经·四十二难》又云,“胃重二斤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此后,孙思邈、李梃、彭用光等医家皆依此说,可见祖国医家对脏腑器官的解剖记载并不详尽。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跟随宗老大夫临証期間,遇到腸梗阻一例,运用通阳散寒、溫下兼扶正法而获效,兹将病历摘要及治驗体会簡介如下,仅供同道参考。病历摘要: 皮××,男,43岁,病例号:267126,因患水肿一年多未愈,于1962年5月10日入本院治  相似文献   

15.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脾胃又是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合称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转输敷布之枢,周身营养,赖之以灌溉,筋骨肌肉,赖之以濡养,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有关脾胃的系统理论,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记载了脾胃的形态及功能,如《灵枢,肠胃篇》中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灵枢·平人绝谷篇》也记载“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难经》记载“胃重二斤一两,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当时对脾胃的解剖学观察也很细微。有关  相似文献   

16.
王××,女,49岁,家庭妇女。1963年9月22日午后,因操劳过度,忽然腹痛、拒按,四肢厥冷,脉沉微,說話无力,手微顫动,神志清,急注射樟脑剂及阿托品,20分钟后,病情好轉。但腹痛如故,并在腹部右側捫到剧痛点,更有肿硬結块,右脚伸直,痛势更甚,只能右側着臥,脉轉沉数,舌灰无苔,无恶寒发热,口渴不多飲,試食稀粥一次,而腹痛加剧,大便秘濇。此因体弱阴虛,加以操劳过度,气血乖违,胃腸阻塞,运化不通,而成腸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是一个有名的成方,系由鹿角膠、大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肉桂、甘(?)七味藥所組成,本方載于王洪緒“外科証治全生集”里,治疗一切阴疽,疗效卓著。如能掌握辨症論治的原則,用之得当,每奏奇功,所以颇为外科医家所重視,給予很高的评价。我院曾于1956年用本方治愈一例腸系淋巴結核的患者。茲介紹于下,并提出我們的点滴体会,謬誤不当之处,尚希指正。一、病历摘要: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笔者用大黄粉蜜合剂(自訂)治疗6例小儿蛔虫腸梗阻,全部获愈。茲簡介如下: 处方:生大黄粉五錢,炒米粉三錢,蜂蜜二两。制法:将大米炒香(勿焦),研成粉末,合大黄粉調入蜂蜜內,加适量溫开水攪匀备用。服法:每一小时服一次,全剂分十二次服完,每次約服一湯匙,緩緩服至排出蛔虫为止。  相似文献   

19.
急性食物中毒性腸胃炎,每至夏、秋季节,在农村里发病率頗高,尤其是我們沿海边地区(濱海、射阳兩县的东部),发病率更甚。其主要原因是此地多河港,盛产魚、蝦、蟹等水产物。群众多喜生食,故发病之高,是在所难免的。症狀:輕性发炎者,只有食慾減退,腹部不适,噯气,噁心,嘔吐,口渴和胃部隐痛。急性者,上腹部有剧烈絞痛,腸嗚,腹瀉稀薄腥臭液。如吐瀉頻繁不止时,可能引起虚脱及脫水現象(皮肤干癟,皺縮,眼球凹陷,腓腸肌抽痛等)。此病体溫一般正常,但亦有高达38°~  相似文献   

20.
用針刀挂綫和內服药等疗法治疗肛門直腸瘻,在明代医书中已有詳細的記载。如《外科大成》說:“有瘻者插以药丁,通腸者挂以药綫,无痔而有瘻者,必因肛門边先結肿硬,半年一載,此块作痛出脓成瘻,入內先通腸而后外潰也,必有附管,治非取管挂綫不能收功。”又曰:“凡用挂綫,孔多者只先治一孔,隔几日再治一孔,如綫落口开者,敷生肌散。”《医宗說約》云:“凡疮久不收口,有管如灯草,日流脓水者曰漏,皆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