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则对肺病咳喘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述痰饮病的脉因证治,极为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后世医家论治痰饮病,莫不奉为圭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论痰饮,全宗《金匮》痰饮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痰饮,对仲景方论推崇备至;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治痰饮,亦本《金匮》痰饮篇创立的原则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笔者在肺系咳喘的治疗中,亦颇受启迪,宗其治则,灵活化裁,屡获效验。兹结合临床,将痰饮病治则对肺系咳喘的辨治意义作如下探讨。1痰饮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金匮》痰饮篇把痰饮与咳嗽合为一篇,显然昭示后人:痰饮是咳喘… 相似文献
2.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3.
4.
5.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痰饮病的命名与分类1.1 《金匮要略》痰饮的含义 “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脉经》与《千金翼方》中均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将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 相似文献
6.
徐大念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2):141-143
本文诠释了《金匮要略》对痰饮的认识,《金匮》中明确地指出了“痰饮”的名称及四饮的分类并依据其滞着的新久,提出了伏饮,留饮之名,痰饮的病因病机不出仲景的“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中,痰饮的外在表现有八大症状,但及其病位,病势,病性的不同四饮的表现各不相同,然其共同特点是性阴形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易阻窍道,滞着难祛等特点,痰饮在治疗上《金匮》指出温药和之的大法,但其所用方剂可具体分为温脾化饮,温肺化饮,温肾化饮,温胃化饮,通阳化饮,涤痰逐饮等六种具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痰饮致病特点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饮是《金匮要略》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导致痰饮病,还会引起诸如咳嗽上气、胸痹心痛、奔豚气、心悸、腹满痛、呕吐、妊娠恶阻病症。痰饮致病的症状特点是:痞坚胀满塞感,呕吐涎沫,咳喘,短气,冷痛重感,悸动,鸣响,口干或渴。其病机特点有:饮好流动,为病广泛复杂;饮属阴邪,易阻遏阳气;饮邪有形,常扰乱气机;饮邪伏留,病势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8.
9.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治则治法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经典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内伤杂病治则治法的论述,被誉为医方之经、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临床实践的准绳。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难点、疑点。为进一步规范《金匮要略》治则治法的理论研究,作者从《金匮》一书的基本论点、杂病治则治法的概念、《金匮》治则内容概要、《金匮》治法内容概要四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整体恒动观念、脏腑经络学说、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形神统一等理论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治则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方法,是仲景学术思想的精髓与核心内容,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广大。 相似文献
11.
12.
《金匮要略》一书专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关于痰饮的论述原文共41条,分痰饮、溢饮、悬饮、支饮四大类,治有四大法,二十方。其中以苓桂术甘汤作为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仲景从水饮角度对"痰饮"的认识,为后人乃至现代人从广义范围对痰饮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良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10):26-27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金匮要略》的治则,归纳为祛风、补虚、破瘀三纲,认为明此三者则可执简驭繁,掌握杂病论治的关键。文中从“首重外邪,外内合治”、“补虚固本,谨调阴阳”,“随其所得,祛瘀散结”三个方面作了论述。指出《金匮》治则三纲,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很好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5.
《金匮》痰饮病篇第十五条明确提出痰饮病的治则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文旨在讨论仲景这一治则制定的依据、内容及在《痰饮病》及相关篇章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提出治则三纲没有意义,因为它会造成混乱,同时也没有抓住《金匮要略》的实质。最后提出了研讨中医典籍务在求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及其中方药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研究。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病的理论及治疗原则为依据,对痰饮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对痰饮病的论述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痰饮病篇的经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19.
《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年,但从东汉到西晋的这段时期,此书因战乱而散失。后虽经整理校订,但因其文字简略扼要,致使后世学者对书中条文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要正确诠释《金匮要略》的原文,不仅应具有一定的文言文水平,同时还不能背离中医基础理论和张仲景对内伤杂病理、法、方、药的阐释。而由张琦、林昌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金匮要略讲义》对《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某些条文的解释,个人认为有欠妥之处,值得进一步商榷。今不揣浅陋,根据笔者教学体会,析疑如下,不妥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0.
血来源于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的生化输布,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瘀血、血虚三类。出血为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外,从九窍而出;瘀血为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消散而停滞于体内,或积压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血虚为体内血液虚少。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之中对血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颇为详尽,作者择其治法,做一概述。1 养血 人体内血液虚少,不能充盈血脉,可导致不同的病理反应,治当养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