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捻转补泻手法对血虚证大鼠Hb(Hematoglobin,血红蛋白)、SF(Serum ferritin,血清铁蛋白)等的影响,探讨针刺捻转补泻手法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176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10只)、模型对照组(46只)、针刺组(40只,不做补泻手法)、捻转补法组(40只)和捻转泻法组(40只),后3组统称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作血虚证模型,隔天治疗1次,共10次。针刺开始后,分别于第6、11、16、21天采血,检测Hb、SF和血清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酶活性。结果针刺后第6天各治疗组大鼠Hb、SF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针刺后第11天,捻转补法组和捻转泻法组大鼠各项指标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针刺后第16天的SF、针刺后第6、11天的血清ATP酶活性,捻转补法组高于捻转泻法组(P〈0.05)。结论①单纯针刺、捻转补法、捻转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的恢复均有治疗作用;②在血虚证的状态下,捻转补法的疗效要优于捻转泻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针刺提插补泻手法进行量化,观察用此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手法的刺激量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模型组、针刺小刺激量组C、D组、针刺大刺激量组E、F组,每组10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 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SF及TIBC。结果:SF值: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处理结束后第2天,C、D组的SF值明显增高(P0.05);针刺处理第3次和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2天,F组的SF值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针刺处理第3次和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2天,E、F组的SF值较低(P0.05);针刺处理结束后第2天,F组的SF值明显偏低(P0.05)。与D组比较:针刺处理第3次,针刺处理结束后第2天、第12天,F组的SF值偏低(P0.05)。TIBC值: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2天,D、E组的TIBC值明显降低(P0.05);在各时间点,C、D、E、F之间的TIB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对血虚证家兔的血清铁蛋白的影响方面,以提插幅度、频率、时间决定的小刺激量组和大刺激量组之间具有不同效应,小刺激量组恢复速度较快。2针刺提插补泻法的刺激量大小与补泻效应有一定相关性,提插幅度小、频率低、操作时间短的小刺激量手法呈现补法效应;提插幅度大、频率高、操作时间长的大刺激量手法呈现泻法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MCV)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留针组)、D组(提插补法组)、E组(提插泻法组)。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结果针刺处理后,B,C,D,E组家兔外周血RBC和Hb均明显升高,分别与针刺处理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各组家兔的RBC和Hb在针刺处理结束后的第2天、第17天、第32天这3个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7天,B,C,D,E组家兔外周血中MVC与针刺处理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的病理状态下无明显差异,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针剌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MCV)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 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组)、B组(模型对照组)、C组(留针组)、D组(提插补法组)、E组(提插泻法组).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结果 针刺处理后,B,...  相似文献   

5.
针刺提插补泻对肾阳虚家兔血清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对针刺补泻手法的客观化、规范化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方法:采用动物实验研究观察针刺提插补泻对肾阳虚家兔的作用,观.察针刺提插补泻对肾阳虚家兔血清SOD、MDA的影响。结果:针刺对肾阳虚家兔血清SOD、MDA的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插补泻法中补法明显优于泻法。结论:传统针刺提插补泻法中补法与泻法的作用有别,针刺提插补泻法治疗虚证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提插补泻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补泻方法的刺激参数,为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提插补泻临床常用手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结论: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特刊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贫血与铁原料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各阶段贫血与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总铁结合力(PF)的关系。方法测定正常对照组与CRF不同阶段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SF、SI、PE指标,并进行t检验。结果CRF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及尿毒症期BUN、SCr、RBC、HCT、SF、SI、PF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铁原料的缺乏亦是肾性贫血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PF不升反降,与SF、SI呈正相关关系,考虑主要与肾功能损害时转铁蛋白的丢失过多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对急性重症胆管炎血清铁蛋白和总胆红质的影响。方法 :将 3 2只 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造模组、减压组、中药组 ,每组 8只。分别测定各组中血清铁蛋白和总胆红质的浓度。结果 :减压组和中药组的血清铁蛋白和总胆红质的浓度明显下降。结论 :中药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清铁蛋白和总胆红质的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补泻方法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裸眼远视力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泻组和提插补泻组,每组60例(120只患眼),另设戴镜组60例(120只患眼)作对照。两治疗组均针刺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风池、足三里、光明、三阴交穴,分别采取捻转补泻法和提插补泻法,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戴镜组白昼戴镜。比较3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裸眼远视力变化。结果:捻转补泻组总有效率为87.5%(105/120),优于提插补泻组的69.2%(83/120,P0.05);捻转补泻组、提插补泻组治疗后裸眼远视力均明显提高(均P0.05);戴镜组裸眼远视力无改善(P0.05);捻转补泻组较提插补泻组裸眼远视力提高更明显(0.75±0.23vs 0.68±0.24,P0.05)。对96例(192只患眼)针刺治疗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视力稳定在原水平者占87.0%(167/192),视力下降13.0%(25/192)。针刺组患者年龄越小、基础视力越好、病程越短,治疗后裸眼远视力提高越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效果肯定而持久,且捻转补泻法优于提插补泻法,年龄、基础视力、病程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红细胞计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小刺激量捻转补泻法与补泻效应的关系。方法 :70只Wistar大鼠采用断尾放血法造成血虚证模型 ,随机分为 7个组 (A、B、C、D、E、F、G组 ) ,每组 10只 ,A、B组为对照组 ,C、D、E、F、G组分别采用不同捻转参数 (捻转幅度、频率和时间 )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血虚证大鼠的“足三里”穴 ,观察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 :不同捻转幅度、捻转频率和捻转时间决定的捻转补泻法对血虚证大鼠模型的红细胞计数可产生不同影响。当捻转刺激量≤ 2圈 /次、60次 /min、2min操作时间时 ,呈现补法效应 ,当捻转刺激量大于此时 ,呈现泻法效应。结论 :以刺激量大小决定的捻转补泻法是客观存在的 ,并存在一个临界点 ,当刺激量小于这个临界点时产生补的效应 ,大于这个临界点时则产生泻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Liu CZ  Lei B 《针刺研究》2012,37(1):38-40, 58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多重复合应激法制备大鼠CFS模型。针刺组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留针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休息3d后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二硫基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SOD、GSH-PX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针刺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SOD、GSH-PX活性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针刺可提高CFS大鼠抗氧化能力,针刺治疗CFS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大鼠氧自由基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内经》尤重视补泻,但现在学者研究补泻手法的颇多,关于补泻量的论述较少。在选对补泻手法的前提下,补泻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影响非常大。针刺补泻量的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有没有客观指标。本篇将从《内经》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围绝经期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对确立为围绝经期的雌性大鼠随机分组,分为针剌组、药物组、空白对照组,分别进行针剌治疗、更年安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同时另设青年组作对照。经17d治疗后,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SOD、MDA。结果:与青年组大鼠比较,围绝经期大鼠血清SOD含量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1)。经针刺治疗后大鼠血清SOD含量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围绝经期大鼠血清SOD含量,降低MDA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益气维血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翁雪松  金炜  杨虎天 《河北中医》2001,23(11):872-873
目的 观察益气维血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单盲自身对照法,予益气维血颗粒1包(10g)口服,3次/d,连服30日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正式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末及疗程结束时,分别测定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运铁血蛋白饱和度以及中医症状疗效评分各1次,比较治疗前后贫血纠正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清铁蛋白(SF)均升高(P<0.01),运铁蛋白饱和度也升高(P<0.05),总铁结合力下降(P<0.01),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0%。结论 益气维血颗粒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较好,且价格便宜,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张堃  周楠  王立娜 《陕西中医》2022,(4):515-518
目的:研究补泻针灸疗法联合疏肝解郁汤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伴焦虑抑郁患者不良情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PSS伴抑郁焦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补泻针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疏肝解郁汤,治疗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不良情绪变化、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16.
Cai H  Zhao LJ  Zhao ZM  Guo JH  Yuan AH 《针刺研究》2011,36(4):288-291
目的:探讨瘦素与Ⅱ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以及针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方法: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0例)和优降糖组(40例)。针刺组以脾俞、肺俞、胰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结合辨证取穴,每次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12周;优降糖组根据血糖调节剂量持续用药12周。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空腹胰岛素(放射免疫法)、空腹瘦素(酶联免疫法),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和优降糖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回升(P<0.01);针刺组空腹胰岛素和空腹瘦素下降明显(P<0.01),优降糖组空腹胰岛素有所上升(P<0.01)。治疗后,针刺组空腹胰岛素、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低于优降糖组(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针刺组高于优降糖组(P<0.01)。结论:针刺对瘦素的调节可能是其治疗Ⅱ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王昕  滕静如  逯波  晋志高 《针刺研究》2007,32(2):125-127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治疗大鼠脾虚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为4组。其中正常对照组6只,脾虚造模组8只,自然恢复组6只,针刺治疗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按“彭式”方法建立脾虚证模型。针刺“足三里”治疗11d后,断头取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中胃泌素(Gas)、皮质醇(Cor)的含量。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使脾虚大鼠血清中Gas、Cor的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自然恢复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清中Gas、Cor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自然恢复组血清中Gas、Cor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治疗脾虚证与其对Gas、Cor等激素水平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效应机制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药物(A组)和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针刺标准化头针方案穴区(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加药物(C组)治疗急性CI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VEGF含量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C组血清VEGF含量升高差异显著(P<0·01,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治疗后VEGF水平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针加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标准头针加药物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