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成年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4-2013年全市抗病毒治疗者的生存、死亡信息,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4 445例有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治疗前体检信息等,其中存活4 159例,死亡286例。艾滋病患者总体的病死率为3.16/100人年。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不同、基线血红蛋白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感染途径不同,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是:基线CD4+T淋巴细胞低(RR=1.280;95% CI:1.157~1.403)、血红蛋白<90 g/L的中度贫血(RR=1.561;95% CI:1.343~1.779),其他影响艾滋病治疗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为注射或吸毒传播;影响艾滋病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为已婚或者同居。结论 乌鲁木齐市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率,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问;提高抗病毒治疗时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并获得家庭的支持,及时开展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3.
《江苏预防医学》2017,(3)
目的了解苏州市2005—2015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苏州市2015年12月31日前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者数据,分析其治疗后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1 885例接受治疗者纳入分析,58例(占3.1%)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第1、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6.08%、94.55%、94.5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染途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经同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病死风险是经异性性行为感染HIV者的30%(HR=0.309,95%CI:0.13~0.71);纳入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50/mm3、50~199/mm3的患者病死风险分别是≥200/mm3的20.01倍(HR=20.01,95%CI:6.84~58.53)、5.28倍(HR=5.28,95%CI:1.69~16.49)。结论苏州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良好,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内江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现状,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对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抗病毒治疗内江市治疗数据信息,使用SPSS 17.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227例患者,截止到2011-12-31,共有40例研究对象死亡,其中92.5% (37/40)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含AZT方案/d4T方案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不同,患者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31,P<0.01).结论 定期监测艾滋病感染人群的CD+ 4T淋巴细胞计数,定期随访观察他们的临床症状,早期对患者开展抗病毒治疗更有利于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河南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转服二线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治疗1年后发生病毒抑制的失败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河南省“艾滋病常规治疗数据库”收集河南省艾滋病中医项目地区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转服二线抗病毒药物HIV/AIDS患者抗病毒情况的相关信息等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二线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治疗1年后发生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18名患者HIV/AIDS患者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OR=1.235,95%CI:1.053~1.448),感染途径为输血(OR=1.566,95%CI:1.238~1.980),HIV阳性时长>6年(OR=1.676,95%CI:1.206~2.330),抗病毒治疗初始方案为D4T+3TC+EFV/NVP(OR=1.385,95%CI:1.135~1.691),CD4+T淋巴细胞计数小于20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并探讨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7-2012年河南省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和随访信息,并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500 cell/μl)和常规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cell/μl),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全死因回顾分析.结果 共纳入16 282例艾滋病患者,常规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治疗组(5.78/100人年vs.1.64/100人年),中位生存期低于早期治疗组中位生存期(2.07年vs.3.15年).常规治疗组6年累积生存率低于早期治疗组(77.39%vs.92.10%,x2=156.0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症状数为常规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开始治疗时的性别、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症状数为早期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河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乡市15岁以上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数据库中选取2004—2022年新乡市15岁以上HIV/AIDS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生存状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接受ART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27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8.0年,接受ART治疗满1年的患者累计生存率为9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接受治疗时的年龄30~<50岁组(AHR=2.316,95%CI:1.283~4.180)及≥50岁(AHR=4.227,95%CI:2.296~7.782),WHO临床分期为Ⅲ期(AHR=1.771,95%CI:1.306~2.401)及Ⅳ期(AHR=1.837,95%CI:1.285~2.626),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AHR=1.901,95%CI:1.169~3.092)、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及其他(AHR=2.368,95%CI:1.404~3.992)者死亡风险较高;已婚有配偶者(AHR=0....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4-2012年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凉山州艾滋病患者资料,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5 525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5±9.0)岁,男性占73.9%,经静脉吸毒感染占65.8%;从确认HIV抗体阳性到接受抗病毒治疗平均时间为(23.0±20.1)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的287例治疗平均时间为(12.7±10.6)个月,其中32.8%是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内病死.接受抗病毒治疗第1、2、3、4、5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93%、89%、88%、8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女性艾滋病患者病死的风险低于男性(HR=0.556,95%CI:0.367~0.872);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患者病死风险高于异性性传播感染(HR=1.569,95%CI:1.061~2.321);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50 cell/mm3(HR=11.996,95%CI:6.714~21.435)、50~200 cell/mm3(HR=2.481,95%CI:1.620~3.798)的患者病死风险均高于≥350 cell/mm3的患者;治疗前最近1年无肺结核的艾滋病患者病死风险低于患有肺结核的患者(HR=0.511,95%CI:0.330~0.791).结论 凉山州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存率;艾滋病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了解上海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17年开始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信息,随访截止时间为2018年12月31日,用寿命表法计算治疗对象的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9 251例纳入队列的治疗对象平均年龄(38.2±13.2)岁,以男性(8 447例,91.3%)和同性性传播(5 536例,59.8%)为主。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1.9个月,因艾滋病死亡194人,治疗1、3、5、10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83、0.979、0.972、0.963。多因素Cox分析发现,年龄、基线CD4+T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是否更换治疗方案、传播途径是治疗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上海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应在扩大治疗覆盖面的基础上,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及时进行必要的治疗方案调整,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辽宁省2003-2015年7 255例接受HA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相关信息,用寿命表法分析其生存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7 255例HIV/AIDS为研究对象,HAART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7%、95%、93%,6~12年的累积生存率均为92%;其中HAART后艾滋病相关死亡269例,总病死率为1.99/100人年;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59岁(HR=0.330,95%CI:0.203~0.538)、>59岁组(HR=0.569,95%CI:0.395~0.820)与<30岁组相比死亡风险低;文化程度初中(HR=0.503,95%CI:0.324~0.780)、高中及中专(HR=0.284,95%CI:0.200~0.405)、大专及以上组(HR=0.254,95%CI:0.169~0.381)与小学及以下组相比死亡风险低,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组与同性传播组相比死亡风险低(HR=0.540,95%CI:0.383~0.763);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与<50个/μl组相比死亡风险低(HR=0.316,95%CI:0.201~0.499);BMI≥24.0 kg/m2组与<18.5 kg/m2组相比死亡风险低(HR=0.459,95%CI:0.344~0.611)。结论 辽宁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稳定,5年生存率水平较高。疾病早期进行规范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儿童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特征和治疗效果,为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1985年至2012年9月年龄≤14岁的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对浙江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系统下载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疾病状态、死亡、抗病毒治疗、CD4检测等。结果 78名调查对象中,男童占61.5%、外省户籍占35.9%、平均(5.65±4.21)岁;传播途径主要为母婴传播、报告受血感染、注射吸毒、同性传播分别占73.1%、15.4%、5.1%、1.3%,不详占5.1%;14.1%报告死亡,其中死于艾滋病者占54.5%;35.9%的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治疗半年后CD4、治疗一年后CD4结果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一年CD4值较治疗后半年CD4值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浙江省感染艾滋病儿童报告人数逐年增加,仍以母婴传播为主,关注同性传播对儿童的影响;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CD4计数,提示应加强母婴阻断、提高早期检测比例、加强男男性接触人群干预、扩大儿童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可有效预防婴幼儿及儿童感染艾滋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05-2013年江苏省首次入组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5-2013年江苏省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入组时基本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3年江苏省首次入组治疗HIV/AIDS共5 788人,新治疗人数逐年增多.79.7%为江苏省籍,性别比为4.69:1,平均年龄为(39.9±12.6)岁,已婚者占55.8%.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者占52.0%.感染途径主要为男男性传播和异性性传播(91.9%),入组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187 cell/μl.开始治疗时间与确证时间间隔M为4.0个月.男性、>59岁、未婚、外省籍、在医院治疗和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江苏省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机有所提前,但仍有大部分HIV/AIDS治疗较晚,其HIV阳性发现较晚是主要原因,HIV感染者早发现能力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后死亡的HIV/AIDS病例(死亡病例)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ART后死亡病例相关信息,采用SPSS 23.0软件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分析死亡病例的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经ART后共6 267例HIV/AIDS死亡,生存时间M=23.85(QR:6.87~50.46)个月。ART<6个月、7~12个月和13~24个月死亡病例分别为1 441例(23.00%)、652例(10.40%)和1 052例(16.79%),>24个月死亡病例数减少;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相关死亡5 085例(81.1%),非艾滋病相关死亡799例(12.7%),意外死亡179例(2.9%),自杀死亡109例(1.7%),2003-2015年历年死因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4.27,P<0.01)。ART后12、36、60和120个月时,病例的生存率分别是66.59%、36.62%、19.24%和0.64%。相比于单采血浆感染途径,性途径感染的病例HR值(95% CI)为1.602(1.483~1.732),相比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 350个/μl,CD4<50个/μl的病例HR值(95% CI)为2.320(2.119~2.539),相比于更换二线ART方案,未更换者HR值(95% CI)为3.312(3.083~3.558)。结论 病例的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ART前6个月,随着ART时间的延长,生存率提高,死亡病例数减少。而性途径感染、基线CD4水平低、未更换二线ART方案可能是HIV/AID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省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10年生存状况及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数据库,收集河南省2003-2005年接受ART的HIV/AIDS基本情况和治疗随访信息,采用寿命表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状况和影响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05年开始ART的2 448例HIV/AIDS中,男性占53.5%(1 309/2 448),女性占46.5%(1 139/2 448),40~59岁占70.1%(1 715/2 448),以血液传播为主,占95.5%(2 337/2 448);ART后随访10年,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719例,死亡率为3.78/100人年(719/19 010人年);患者第1、3、5、10年累计生存率为0.94、0.86、0.78、0.69。相对于年龄<40岁组,40~、50~、60~和≥70岁组HR值(95% CI)分别为1.417(0.903~2.222)、1.834(1.174~2.866)、2.422(1.539~3.810)和3.424(2.053~5.709);相对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350个/μl,CD4<50、50~199、200~350个/μl的HR值(95% CI)值分别为7.105(5.449~9.264)、4.175(3.249~5.366)和2.214(1.691~2.900);男性相对于女性HR=1.480(95% CI:1.273~1.172)、没有更换二线治疗HR=11.923(95% CI:9.410~15.104)。结论 河南省早期HIV/AIDS接受ART 10年后的累计生存率为0.69,男性、年龄较大、基线CD4水平低、未及时更换二线抗病毒药物为影响其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09-2014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浙江省2009-2014年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且年满15周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基本情况、治疗效果。绘制不同基线信息免疫学恢复的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病毒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浙江省2009-2014年累计治疗9594例艾滋病患者,平均年龄(38.7±13.0)岁。男女性别比为4.11:1,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55.9%)和同性性传播(40.0%)为主,参加抗病毒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以200~349个/μl为主(45.4%),基线CD4的中位数为221(IQR:123~298)个/μl。基线CD4<200个/μl组的CD4恢复成功的中位时间分别为CD4200~349个/μl组和CD4≥350个/μl组的3.48倍和11.58倍。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况、抗病毒治疗方案、最近一周漏服药和CD4恢复情况,是抗病毒治疗患者病毒抑制成功的影响因素。结论 浙江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建议采取扩大HIV筛查检测、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对抗病毒治疗的高危人群进行特别随访关怀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浙江省抗病毒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基因型耐药的状况,并对不同地区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0年河南省3个地区(A、B和C)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276例,进行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检测,对耐药的发生率和耐药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总耐药率为68.48%( 176/257,有19例未成功扩增),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最高为67.70%,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率为54.09%,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为1.18%.A、B和C地区的耐药率分别为82.35%、97.47%和52.80%,3个地区患者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24,P=0.000);NNRTIs和NRTIs的耐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48.771,P=0.000;x2=33.912,P=0.000).M184V/I是发生最多的NRTIs类耐药突变位点,发生率为26.46%,A和B地区的M184V/I发生率(47.06%和49.37%)显著高于C地区(13.04%)(x2=39.905,P=0.000),其次是TAMs相关突变,TAMs-1和TAMs-2分别为8.56%和4.28%,C地区的TAMs-1显著少于A和B地区(x2=13.499,P=0.001).≥1 TAM的为40.47%,其中T215Y/F最多,发生率为33.85%.K103N是出现最多的NNRTIs类耐药突变,为31.13%,其在3个地区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213,P=0.001).耐PIs的突变位点有2个,M461/L为1.17%,V82F为0.39%,A地区未出现主要耐PIs的突变位点.结论 河南省不同地区的耐药状况有明显差异,应区别对待,而艾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工作应及时、严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基因型耐药的状况,并对不同地区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0年河南省3个地区(A、B和C)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276例,进行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和基因型耐药检测,对耐药的发生率和耐药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总耐药率为68.48%( 176/257,有19例未成功扩增),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最高为67.70%,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率为54.09%,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为1.18%.A、B和C地区的耐药率分别为82.35%、97.47%和52.80%,3个地区患者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24,P=0.000);NNRTIs和NRTIs的耐药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48.771,P=0.000;x2=33.912,P=0.000).M184V/I是发生最多的NRTIs类耐药突变位点,发生率为26.46%,A和B地区的M184V/I发生率(47.06%和49.37%)显著高于C地区(13.04%)(x2=39.905,P=0.000),其次是TAMs相关突变,TAMs-1和TAMs-2分别为8.56%和4.28%,C地区的TAMs-1显著少于A和B地区(x2=13.499,P=0.001).≥1 TAM的为40.47%,其中T215Y/F最多,发生率为33.85%.K103N是出现最多的NNRTIs类耐药突变,为31.13%,其在3个地区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4.213,P=0.001).耐PIs的突变位点有2个,M461/L为1.17%,V82F为0.39%,A地区未出现主要耐PIs的突变位点.结论 河南省不同地区的耐药状况有明显差异,应区别对待,而艾滋病二线抗病毒治疗工作应及时、严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及其直系亲属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 选取92例艾滋病患者及92名直系亲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Morisky问卷(8条目版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患者治疗依从性评估,并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性分析.结果 艾滋病患者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得分都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6.64、4.45、11.54、4.88、18.80、11.15、18.49、7.21和11.57,P均<0.01);艾滋病患者直系亲属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t=7.16、3.66、13.61、17.60、2.48和8.09,P<0.01或0.05).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得分为4.00(3.05,5.00),且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工作等因素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0.31、0.38和0.28,P均>0.05).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与本人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上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负相关(r=-0.503、-0.653、-0.752、-0.722、-0.770、-0.654、-0.652、-0.676和-0.575,P均<0.01);同时,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与其直系亲属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和偏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3 、-0.255 、-0.371、-0.380、-0.388,P均<0.01).结论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差,且与患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直系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提高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