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关于Modic改变在腰椎中分布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在颈椎中的相关研究则较少.目的:分析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因颈肩痛行颈椎MRI和常规X射线检查的患者共200例,年龄20~83岁.记录MRI颈椎Modic改变发生的节段,改变类型,改变的位置等,并分析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节段及程度、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200例共计1 200个颈椎椎间盘中23例(11.5%),29个(2.4%)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Ⅰ型8例(4%),10个椎间盘(0.8%);Ⅱ型13例(6.5%),16个椎间盘(1.3%);Ⅲ型2例(1.0%),3个椎间盘(0.25%).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节段O个,C3/4节段4个,C4/5节段6个,C5/6节段12个,C6/7节段7个,C7/T1节段0个,发病率分别为0%,0.33%,0.5%,1.0%,0.58%,0%.结果表明颈椎终板也存在Modic改变的现象,但发生率较腰椎低,Ⅱ型最多见,Ⅰ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多位于邻近终板的后方.50岁以上为其好发年龄,其发生与年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及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成人下颈椎椎体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X射线测量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文献多采用X射线侧位片椎体下缘线测量法,结果有较明显差异.对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及因年龄的结构退行性变对其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C<3~7>)关节突关节的倾角,并探讨年龄因素对倾角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测量实验,于2007-03/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2000-01/2006-12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骨科120例成年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男5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方法:120例成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按年龄分为3组:16~30岁组(n=38),31~50岁组(n=43),51~75岁组(n=39).以传统的椎体下缘线和自行设计的椎体中线方法测量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比较2种方法不同年龄段的测量数据.主要观察指标:椎体下缘线法和椎体中线法测量致椎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数值.结果:①两种方法测量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在30°~72°,各节段均值均大于50°,以C5为中心分布,C7>C3>C4>C6>C5.②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C5变化最明显.16~30岁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下缘线法测量31~50岁组C4~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1);在51~75岁组,椎体下缘线法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5~0.01).结论: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椎体中线法受颈椎年龄因素退变的影响较小,是相对客观的一种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关于Modic改变在腰椎中分布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而在颈椎中的相关研究则较少。目的:分析颈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与颈椎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因颈肩痛行颈椎MRl和常规X射线榆查的患者共200例,年龄20-83岁。记录MRl颈椎Modic改变发生的节段,改变类型,改变的位置等,并分析其发生与性别、年龄、椎间盘退变节段及程度、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200例共计1200个颈椎椎间盘中23例(11.5%),29个(2.4%)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I型8例(4%),10个椎间盘(0.8%);II型13例(6.5%),16个椎间盘(113%);III型2例(1.0%),3个椎间盘(O.25%)。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节段O个,C3/4节段4个,C4/5节段6个,C5/6节段12个,C6/7节段7个,C6/7T1节段0个,发病率分别为O%,0.33%,O.5%,1.0%,O.58%,0%。结果表明颈椎终板也存在Modic改变的现象,但发生率较腰椎低,II型最多见,I型次之,III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多位于邻近终板的后方。50岁以上为其好发年龄,其发生与年龄、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及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杨德炎  何忠  刘昌生 《中国康复》2011,26(2):108-108
2008年4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颈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住院患者37例,均符合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X线及MRI示颈椎生理曲线改变,突出节段C3~7,男21例,女16例;年龄23~51岁,平均39岁;病程1~20 d;患者均有颈部外伤或受凉史;临床表现头痛、眩晕、颈部活动受限及颈肩背臂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对终板倾斜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1-30岁正常人和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各40例,将其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 Scan Pro 5软件测量C3~C7终板倾斜角,比较其差异。结果: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均明显〉21~30岁正常人组,且差别显著(P〈0.01)。结论: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随颈椎退行性改变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 1997- 0 3~ 2 0 0 2 - 0 3收治脊髓型颈椎病 (Cervical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误诊 37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8例 ,女 9例 ,年龄 2 0~ 73岁 ,其中 2 0~ 30岁 2例 ,31~ 4 0岁 12例 ,4 1~ 5 0岁 15例 ,5 1~ 6 0岁 4例 ,6 1~ 70岁3例 ,71岁以上 1例。 37例均做 CT检查 ,2 1例做了 MRI检查 ,全部显示单个或多个椎间盘退变或突出 ,2 6例伴有骨质增生 ,19例伴有明显的黄韧带退变肥厚 ,与前方突出或退变的椎间盘对脊髓共同形成挤压作用 ,使椎管进一步狭窄 ,合并后纵韧带骨化 6例。本组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颈椎不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与颈椎不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0/2002门诊和住院的84例VBI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椎X线检查,在过伸过屈位X片上测量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位移,在自然侧位X片上记录颈椎曲线。结果:VBI组有68例(81%)共74个节段有颈椎不稳,其中C5~619C3~416例,C2~3,C6~7各1例;正常对照组有4例(13%)共4个节段颈椎不稳,其中C4~52例,C3~4,C5~6各1例。两组颈椎不稳例数比较检验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χ2=43.44,P<0.01)。VBI组颈椎线异常39例(46%),正常对照组颈椎曲线异常4例(13%),两组比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0.31,P<0.01)。结论:VBI眩晕与颈椎不稳密切相关,颈椎不稳很可能是导致临床眩晕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侠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0):49-50
2006年1月~12月,我们对27例颈椎外伤手术患者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7例,男18例,女9例,30~72岁,平均51岁。颈椎骨折15例,脱位7例,骨折伴脱位5例。MRI显示脊髓均有不同程度受压或挫伤,受累部位:C4~5节段10例,C5~6节段14例,C4~6节段3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7例,同时后路颈椎管减压术9例。全身麻醉插管17例,局部麻醉 颈丛麻醉10例。均于入院后行枕颌带或颅骨牵引,3例术前、术中、术后均持续颅骨牵引。2存在问题分析2.1手术室接送患者往往由护理员去执行。因其只经过简单常规…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6年6月,我们运用益肾强筋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8~56岁,平均36.8岁;病史6月~22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腰椎X线动态位(正侧位 过伸过屈位)和MRI检查,在X线平片上腰椎椎间隙无明显狭窄,动态腰椎摄片无腰椎失稳现象,即腰椎过伸、过屈时相邻椎体间移位不超过3mm,角度位移不超过11°,在MRI上显示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椎间盘退变按chen等[1]的分级标准评定,其中2级退变的有59例,3级退变的有9例;损伤位:L4、515例,L5S118例,L45并L5S134例,L3、4、L4、5并L5S11例.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变的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对28例行单节段或双节段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和随访时的MRI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相邻及间隔运动节段硬膜囊受压、椎间盘高度和椎管矢状位直径的变化,按轻度、中度和重度分析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57%)例病人出现新的硬膜囊受压,其中轻度7例(25%)、中度6例(21%)、重度3例(10.71%),大部分(10例)病人硬膜囊前后受压。而间隔节段只有2例轻度和1例中度(占10.71%)硬膜囊受压,无重度受压。与术前比较,上位相邻节段椎管直径平均减少1.93mm(P<0.01),下位相邻节段平均下降1.34mm(P<0.01)。【结论】MRI资料显示单节段或双节段前路颈椎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其中部分病人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和指征,需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退变性因素、损伤节段的分布及其原因.方法 温州医学院附属东阳医院89例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颈椎退行性病变、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位置及颜面部外伤的位置.结果 间盘突出58例,居首位;其后依次为后纵韧带骨化(8例)、发育性椎管狭窄(7例)及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6例).单节段T2WI相脊髓高信号在椎间盘水平:C2~3者4例,额部外伤1例;C3~4者12例,额部外伤10例,颧部外伤1例;CA~5者12例,额部外伤5例,额部+颧部外伤1例,额部+下颌部外伤1例;C5~6者11例,额部外伤3例,颧部外伤3例,下颌部外伤2例.单节段脊髓高信号位置不在椎间盘水平4例,脊髓高信号在两个不连续节段10例,脊髓高信号超过2个节段2例,脊髓高信号超过3个节段6例.结论 椎间盘突出是颈椎过伸性损伤患者最多见的退变性因素,T2WI相脊髓高信号的水平与额面部撞击的部位相关,拐点的剪切力(inflection point shear force)合并(或)颈椎过伸的前后挤压力是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为保证颈椎前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促进病人的康复,我院 1997年 3月~ 1999年 10月介入康复护理,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患者 32例中,男 18例,女 14例 ;年龄 28~ 52岁,平均 38.6岁。颈椎病 18例,其中病变累及 1个节段 4例, 2个节段 11例, 3个节段 3例 ;颈椎骨折、脱位 15例,其中 C5~ 6 9例, C7 2例, C4~ 5 4例,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天数 14~ 26d,平均 18.6d。 1.2康复护理 (1)术前措施:①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由颈椎病变引起四肢感觉、运动障碍,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20 0 1 - 1 0~ 2 0 0 4 - 0 5我院共收治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转移性骨肿瘤 6 8例 ,对原发灶的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 5 7例 ,女 1 1例。年龄3 8~ 79岁 ,平均 5 2岁。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者 3 6例(5 3 %) ,以骨痛为首发症状 2 3例 (3 4 %) ,以神经系统症状而就诊 9例 (1 3 %)。多发骨转移 5 7例 ,单发骨转移 1 1例。1 .2 方法 原发病灶通过超声多普勒、X线胸片以及 CT、MRI等检查定位。2 结果本组均经超声多普勒及 X线胸片检查 ,其中超声多普勒检出原发…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 2 0 0 0 - 10~ 2 0 0 1- 10在 C臂 X线机下 ,应用经皮穿刺 ,腰椎间盘切吸术 ,治疗腰间盘突出症 2 8例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现将其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2 2例 ,女 6例 ,年龄最大 5 2岁 ,最小 2 6岁 ,病程 3个月~ 4 a,平均 8个月。上述均经 CT  相似文献   

15.
颈椎前路手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患者32例。其中前路单节段融合26例,多节段融合6例;单纯植骨17例,植骨内固定15例;融合节段出现不同程度塌陷16例,均有颈椎曲度变直,融合节段与融合相邻节段平面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单开门节段:第3~6颈椎13例,第3~7颈椎19例。结果 随访10个月~9年,平均4.6年。神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症状完全消失19例,颈椎活动范围较正常稍有减小,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颈椎曲度较术前好转,无椎体间不稳、滑移及再关门表现,椎管扩大成形满意。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手术是治疗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可靠有效的方法,使脊髓受压彻底松解,远期疗效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16.
李秀玲  孙晓艳 《中国康复》2003,18(6):347-347
1999年至 2 0 0 2年我院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92例 ,均经X线片及CT扫描确诊 ,随机将患者分为 2组各 96例。①A组 :男 6 4例 ,女 32例 ;年龄 17~ 6 8岁 ,平均 4 5岁 ;病程 5d~ 3个月 ;腰椎单节向左突出 2 6例 ,向右 2 2例 ,多节向左突出 16例 ,向右 12例 ,中央型 2 0例 ,伴黄韧带肥厚 16例 ,侧隐窝狭窄 34例 ,椎管狭窄 12例。②B组 :男 6 8例 ,女 2 8例 ;年龄 2 5~ 5 6岁 ,平均 39岁 ;病程 3d~ 2个月 ;单节向左突出 30例 ,向右 2 0例 ,多节向左突出 12例 ,向右 10例 ,中央型2 4例 ,伴黄韧带肥厚 2 4例 ,侧隐窝狭窄 2 8例 ,椎管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退变性下段颈椎的脊椎功能单位(FSU)活动度与相应节段椎管狭窄程度间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62例。全部拍摄MRI及动力位(过伸-过屈位)颈椎侧位CR片。测量参数包括C2~C7过伸/过屈位Cobb角和,反映颈椎整体活动度;选取C3~C4、C4~C5、C5~C6三个水平的颈椎FSU过伸/过屈位Cobb角和表示FSU的节段性活动度。依据椎管狭窄等级(Ⅰ、Ⅱ、Ⅲ级),分别对该3个FSU活动度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级椎管狭窄病人的C4~C5、C5~C6椎间活动度大于C3~C4水平,其中C4~C5、与C3~C4水平间显示统计学差异。C4~C5、椎间活动度在Ⅲ级椎管狭窄时显著降低,与Ⅰ级、Ⅱ级有统计学意义。8例未显示Ⅲ级椎管狭窄病人与54例Ⅲ级椎管狭窄病人的椎体整体活动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FSU作为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基本单元,随着椎管狭窄程度的增加稳定性增加,但却以牺牲椎管空间为代价,出现椎管狭窄,联合应用动力位CR侧位片及MR检查在判定颈椎活动度与椎管狭窄程度间关系显示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 1997- 0 4~ 2 0 0 1- 12我科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5 7例 ,其中手术证实椎间盘骨化 5 0例 ,占 17.4%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2例 ,女 18例 ,年龄 2 1~ 6 3岁。有腰部外伤史者2 6例。病程 8个月~ 2 0 a;发生于 2个间隙 6例 (L3~ 4、L4~ 51例 ,L3~ 4、L5S1 1例 ,L4~ 5、L5S1 4例 )。合并其它椎间盘突出 (非骨化型椎间盘突出 ) 6例 ,合并腰椎管狭窄 12例 ,合并神经根管狭窄2 3例。 X线片显示椎间盘有骨化影仅 10例 ,CT显示 40例。 5 0例患者的症状体征见表 1表 1症状例数 %体征例数 %腰痛 2 754脊柱曲变改变 2 95…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2—01~2005—12共行颈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52例,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20~62(平均42.6)岁。颈椎病1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2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22例。病变累及1个椎体节段26例,累及2个节段23例,累及3个或3个以上节段3例。本组均经X线、CT及MRI证实。  相似文献   

20.
MRI观察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合并颈脊髓损伤的MR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病患者38例,入院时均行颈椎X线、CT及MR检查,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24~62岁,平均(42.0±0.4)岁.结果 本组病例X线、CT及MR检查均未见颈椎骨折及脱位.脊髓MRI信号改变包括脊髓信号无改变4例,髓内水肿30例,髓内出血9例,脊髓软化或囊性变4例以及增强后有强化13例.其他MRI表现包括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或颈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后突出等,为脊髓受压迫的原因.结论 MRI可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诊断与正确治疗提供依据.MRI无信号改变或仅有水肿表现者预后较好,髓内出血或者异常强化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