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起病急、预后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于TOBS临床变化快,且症状复杂,治疗效果及预后较难把握。目前,临床上对TOBS病情的变化尚缺乏客观的、能动态反映其病情变化的、简便的检查依据。本文探讨BAEP及SSEP对TOBS的治疗指导作用及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
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150例,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均连用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女性 ,5 6岁。因四肢皮疹 2年 ,发热、头痛 4个月于2 0 0 1年 10月 2 7日收住长海医院风湿科。患者 2年前无诱因四肢皮肤出现出血疹 ,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三系下降 ,骨穿拟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口服“利血生”治疗 1年无效 ,后改服中药“关东宝” ,皮疹消退。自 2 0 0 1年 7月始出现午后低热 ,体温波动于 37 4~ 37 8℃ ,伴轻微头痛、四肢多关节疼痛 ,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 ,9月体温呈上升趋势 ,最高达 4 0℃ ,10月 19日于我院门诊查抗核抗体 (ANA)阳性 (均质型 ) ,抗双链DNA (dsDNA )抗体 90U/ml(正常 <10U/ml) ,抗ssD…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2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预后.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眩晕、意识障碍、肢体不全瘫痪及眼球运动障碍等.影像学特征常为双侧、幕上、暮下多发性梗死灶,多位于丘脑、中脑、小脑等.本组病例治愈1例,好转7例,死亡4例.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是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丁璇  王志刚 《山东医药》2004,44(30):73-73
患者男,47岁,2004年2月28日因饮酒后突然出现头顶部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数次,随即昏迷不醒。2小时后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颅脑CT示大脑纵裂池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三脑室及四脑室出血铸型。当即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给予解除脑血管痉挛及降压等药物治疗,1天后患者神志转清。因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系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故3天后转入我院继续进行诊治。追询病史,方知患者3个月前头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占7·6%[1]。本文对2005年3月至9月在宣武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7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人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40~80岁,平均60·0岁。均经头颅CT及MRI确诊。既往有高血压史5例,冠心病合并房颤史2例,脑梗死史3例,心肌梗死1例,糖尿病史1例,高脂血症1例,吸烟史2例,酗酒史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1例,垂体瘤术后1例。6例自发病到高峰4~7天,1例2月后又进展;7例均有意识障碍,其中反复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降压、降糖等。治疗组加用眩晕宁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连服2个月。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每次5mg,每晚一次口服,疗程2个月。分别观察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眩晕消失时间为(5.62±3.89)d,对照组为(8.45±4.01)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只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的65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眩晕宁片,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眩晕宁片可以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似文献   

9.
刘淑芬  刘坤 《山东医药》2000,40(1):17-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是脑梗塞少见综合征,近年来我们收治5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54~70岁,平均64.50岁。均呈卒中样发病。临床表现为突发意识障碍40例,病灶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或减弱20例,垂直注视麻...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0BS)由Caplan(1980)首先报道。其临床表现复杂,易致残、致死,预后极差。如能早期开通闭塞血管,可显著改善预后。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其发生率为5%。1998年以来,我院收治TOBS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眩晕患者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眩晕为主诉患者的常见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 158例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均为脑血管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Dix-Hallpike试验及头部CT、磁共振成像(MRI)、多普勒超声(TCD)及颈动脉超声等检查结论分析病因.结果 在158例患者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88例(55.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2例(13.9%),神经症21例(13.3%),脑干梗死14例(8.9%),小脑梗死4例(2.5%),原因不明9例(5.7%).结论 BPPV是眩晕的最常见病因,患者发病年龄和眩晕持续时间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和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眩晕、偏侧肢体活动障碍、共济失调、视觉障碍和瞳孔变化,老年、心血管疾病、脂代谢异常、原发性高血压是主要的危险因素,MRI显示病灶部位在小脑、枕叶、丘脑、中脑、桥脑、颞叶内侧面及胼胝体压部,均显示2~5个病灶,其累及部位以枕叶、丘脑、小脑最为常见。通过综合治疗24例(75%)好转,但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MRI影像学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尤瑞克林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由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起病凶险,致死率及病死率高〔1,2〕.既往对于发病已超过溶栓时间窗的TOBS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脑保护等综合治疗,但临床疗效差,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急性血循环障碍所表现出来的1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我们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TOBS患者,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 1.一般临床资料:患者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58 ~81岁之间,平均年龄65岁.既往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7例、脑血管病史5例、房颤病史3例.有长期吸烟及嗜好饮酒者5例.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于1980年由Caplan提出并命名.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直径在2 cm范围内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一个"干"字形结构.由于TOBS早期表现多样,故早期确诊较为困难.现将我科1998年-2004年间诊治的18例TOBS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多种原因所致的基底动脉尖端血循环障碍,出现以中脑、丘脑、枕叶、小脑等部位损伤为主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1980年Caplan首先将其作为特殊的综合征加以描述.现对近年收治的28例TOBS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以期寻找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病历摘要 患者男,34岁,因“眩晕、耳鸣、听力下降伴头痛、呕吐1个月”于2006年5月8日收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眩晕无方向性。同时出现左耳耳鸣,呈高音调样,左耳听力下降,右耳听力正常。伴有阵发性双侧颞部胀痛,晨起疼痛较重。眩晕发作时偶有呕吐,呕出物为胃内容物。无视力模糊、眼球活动障碍及面部麻木、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自发病以来,患者无明显发热,饮食、睡眠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选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所致眩晕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采用山莨菪碱3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采用血塞通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记录每日病情变化的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发现,治疗组在起效时间、住院天数、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药物副作用主要为口干、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但均为一过性。认为山莨菪碱静点是治疗VBI所致眩晕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FDP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68例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对比试验,对2003年9月~2006年4月以眩晕为初始症状及主要症状在两家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按人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共68例。经SPSS10.0软件分析,对比分析FDP治疗效果.结果收治眩晕患者68例,总有效率FDP组为92.3%,对照组为58.6%,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U=3.2,P〈0.01)。完全缓解及显效时间亦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所致的眩晕缓解慢、复发率高,尽早应用FDP可减轻神经细胞内超钙,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缓解眩晕症状,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