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粒细胞及其毒性蛋白与哮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主要综述了哮喘患的嗜酸粒细胞、主要碱基蛋白(MBP)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过敏性哮喘患气道非特异性炎症的关系,提示嗜酸粒细胞是过敏性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效应细胞之一,特别是在迟发哮喘反应中,MBP、ECP是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毒性蛋白,哮喘患的许多病理生理改变都可用他们的作用解释。适时监测喘患外周血ECP水平对于患病情的的预测和疗效判定均有益。  相似文献   

2.
哮喘患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及其细胞密度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杭君  孙滨 《中华内科杂志》1995,34(12):802-804
为研究哮喘患者体内嗜酸性粒细胞(EC)、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及相互关系,对哮喘,急者外周血EC密度及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哮喘患者外周血低密度EC增多,血清ECP、sIL-2R浓度同时增高且幅度一致。提示EC的激活与T淋巴细胞激活有关,两者共同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痰液中细胞因子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痰液中白细胞介素(IL)5、IL8、ECP浓度及嗜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ECP浓度由(500.3±49.6)μg/L降至(59.8±10.9)μg/L,嗜酸细胞数由(11.6±1.7)×10-2降至(4.1±0.7)×10-2,IL5浓度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COPD患者IL5浓度下降不明显。结论哮喘气道炎症与嗜酸细胞激活、ECP和IL5释放增多有关。COPD气道炎症以嗜中性粒细胞数增高为主。哮喘病人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可调节炎性细胞数量和功能,抑制细胞因子生成,从而抑制气道炎症,治疗效果优于COPD患者。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IL)-5mRNA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激活作用的影响,本研究用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半定量分析了哮喘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5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检测了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EFV1)下降20%时的乙酰甲胆碱(MCH)激发浓度(MCH-PC20值)和基础FEV1占用力  相似文献   

5.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作为嗜酸粒细胞的特异性活化标志,与迟发性哮喘反应、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态检测血清,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ECP水平,可有助于判断气道炎症的存在和程度,预测疾病的发作,同时还可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而痰或BALF中的ECP水平似更能反映气道局部的炎症情况。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吸入皮质激素倍氯米松对哮喘患者体内嗜酸粒细胞、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治疗前后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sIL-2R)浓度及患者乙酰甲胆碱气道反应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吸入皮质激素6周后,血清ECP、sIL-2R浓度降低,肺功能改善,乙酰甲胆碱-PC20(FEV1下降20%时的乙酰甲胆碱激发浓度)值增高。提示: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  相似文献   

7.
探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疾病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液中细菌因子和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痰液中白细胞介素(IL)-5、IL-8、ECP浓度及嗜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8.
用ParmaciaCAP方法测定了259例健康人和103例慢性哮喘活动的患者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并分析其与痰嗜酸细胞计数、血清特异性IgE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正常个体血清ECP水平的几何均数是4.71μg/L,95%的百分位数是12.20μg/L。血清ECP水平高于13μg/L时提示嗜酸细胞活化。②活动性哮喘患者血清ECP水平(8.70±13.40)μ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41±2.30)μg/L,(P<0.01),但其中75%的患者血清ECP值<13μg/L。哮喘患者血清ECP与血清特异性IgE(P<0.01)、痰嗜酸细胞计数(r=0.51,P<0.05)之间有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吸入皮质激素倍氯米松对哮喘患合体内嗜酸粒细胞、T-淋巴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对治疗前后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sIL-2R)浓度及患者乙酰甲胆碱气道反应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吸入皮质激素6周后,血清ECP、sIL-2R浓度降低,肺功能改善、乙酰甲胆碱-PC_(20)(FEV_1下降20%时的乙酰甲胆碱激发浓度)值增高。提示:糖皮质激索能抑制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激活。具有抗炎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检测夜间哮喘患者昼夜肺细胞和气道反应性变化及血清嗜酸阳离子蛋白(ECP)浓度改变,探讨嗜酸细胞与夜间哮喘的关系。提示:夜间嗜酸细胞释放ECP增多可能是夜间哮喘患者肺功能周期性改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观察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IL)-5mRNA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激活作用的影响,本研究用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半定量分析了哮喘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5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检测了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下降20%时的乙酰甲胆碱(MCH)激发浓度(MCH-PC20值)和基础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等指标。结果发现,糖皮质激素不仅能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和通气功能,而且还可抑制PBMC中IL-5mRNA的表达和降低血清ECP浓度(P<0.05);血清ECP浓度下降幅度或MCH-PC20值改善幅度与IL-5mRNA表达水平下降幅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426和0.4857,P值<0.05)。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通过抑制IL-5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后者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而发挥其抗气道炎症反应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别测定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共296例和40例健康人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IgE抗体。并观察了其中30例患者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BDP)4周前后上述指标和肺功能变化。结果: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血Eos计数,血清ECP、TIgE、sIgE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均为P<001)。治疗前、后血Eos、ECP和肺功能(FEV1、PEF、Raw、sGaw等)指标相比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过敏性哮喘发作期病人Eos与ECP水平变化呈高度正相关(ρ=0721,P<001),而Eos、ECP分别与FEV1%呈高度负相关(ρ=-0782,ρ=-0695;P均<001)。结论:血清ECP水平可作为哮喘气道炎症监测及指导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IL)-6mRNA表达与血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的关系。方法 对12例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8例缓解期患者及9例健康人,采用RT-PCR法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法检测PBMC中IL-6mRNA的表达水平及ECP和FEV1%。结果 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人(P〈0.0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例用α干扰素(IFNα)与羟基脲(HU)联合治疗特发性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获得成功的病例。病例 患者男,58岁。因疲劳、盗汗和体重减轻3个月于1994年9月入院。除脾大左肋下2cm外,体查无特殊。血象:血红蛋白143g/L,白细胞计数19×109/L,嗜酸粒细胞(E)55%,总嗜酸粒细胞计数(TEC)10-4×109/L,血小板234×109/L,骨髓细胞增生伴前期E52%,原始细胞无增加,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正常。白细胞碱性磷酸酶(LAP)正常。维生素B12水平增高,达25…  相似文献   

15.
赵瑞  周悌 《地方病通报》1998,13(3):37-39
应用ABC-ELISA、SPA-ELISA和细胞学检查41例脑囊虫病患脑脊液抗囊虫抗体及细胞学异常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结果显示,ABC-ELISA法阳性37例(90.2%),SPA-ELISA法阳性34例(80.5%),细胞学异常29例(70.7%)。37例脑脊液抗囊虫抗体阳性嗜酸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检出率分别为78.3%、73.0%、75.7%和24.3%;抗体滴  相似文献   

16.
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嗜酸粒细胞肺炎 (chroniceosinophilicpneumonia ,CEP)是指无明显病因的慢性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及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早在 196 0年就有学者报告了CEP的临床表现 ,但到 196 9年Carrington等人对于本病的报道才为广泛接受。CEP可见于任何年龄 ,女性发病人数是男性的 2倍 ,特别是年龄为 30~ 4 0岁的女性 ,有报道可发生于怀孕妇女。 6 0岁以后CEP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CEP在我国并不常见。1 病因和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也有学者认为可…  相似文献   

17.
哮喘患者吸入人重组白细胞介素(IL)5,观察其外周血嗜酸细胞(Eos)数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的变化,旨在探讨IL5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8例无吸烟史的轻、中度哮喘缓解期志愿者,男5例,女3例,年龄19~58岁,实...  相似文献   

18.
嗜酸粒细胞浸润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AAI)的主要特征,是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中心环节。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嗜酸粒细胞是参与AAI的关键细胞^[1],嗜酸粒细胞活化可以脱颗粒释放大量活性物质,如碱性蛋白(MBP)、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细胞介素(IL)6mRNA表达与血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的关系。方法对12例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8例缓解期患者及9例健康人,采用RTPCR法和图像分析半定量法检测PBMC中IL6mRNA的表达水平及ECP和FEV1%。结果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健康人(P<001),而缓解期患者无明显升高。发作期患者IL6mRN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ECP呈中度正相关(r=0679,P<001),而与FEV1%呈中度负相关(r=-0589,P<005)。结论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PBMC中IL6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强。其气道炎症程度与IL6基因转录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痰中细胞因子、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及荧光光免疫法对轻(M组10例)中、重度(MS组15例)哮喘2痰液白细胞介素(IL)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EC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中、重度哮喘患溶液IL-5(35ng/L以上)、TNF-α(M组为149±59ng/L,MS组为267±147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