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动能和内皮调节功能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的损害,为临床选择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预后危险性的指标。对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6例正常人应用自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CPWV)作为反映动脉扩张性(Distensibility)的参数,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二维超声分别测定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和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用于评价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CPWV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P=0.0483),CSC,VD高血压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302,P=0.0196),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在高血压组显著降低(P=0.0130)。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VD是与内皮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r=0.3995,P=0.0011)。结论为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缓冲功能降低的原因。二维超声检测动脉扩张性的改变能敏感反映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功能的损害,为临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无创指标,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80岁以上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变化. 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NISH,指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升高)各10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以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功能(NID),用于评估动脉的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并检测心脏功能.结果NISH组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肱动脉容积扩张性(VD)均明显高于I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6,P<0.01),而动脉硬化指数(β)则明显小于I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反应性充血状态下NISH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亦明显高于ISH组(P=0.014).左室后壁收缩期厚度(LPWS)NISH组则明显小于ISH组(P=0.031).多因素分析结果FMD、β是与肱动脉容积扩张性(VD)关系最为密切的参数.结论两组患者动脉的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均降低,同时ISH组患者动脉的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明显低于NISH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80岁以上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NISH,指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升高)各10例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容积扩张性(VD),以及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内皮依赖性血管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功能(NID),用于评估动脉的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并检测心脏功能。结果 NISH组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肱动脉容积扩张性(VD)均明显高于I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6,P〈0.01),而动脉硬化指数(B)则明显小于I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反应性充血状态下NISH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亦明显高于ISH组(P=0.014)。左室后壁收缩期厚度(LPWS)NISH组则明显小于ISH组(P=0.031)。多因素分析结果:FMD、8是与肱动脉容积扩张性(VD)关系最为密切的参数。结论 两组患者动脉的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均降低,同时ISH组患者动脉的缓冲功能和内皮调节功能明显低于NISH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高血压 (EH)患者脉压 (PP)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 1 0 9例EH患者 ,其中男性56例 ,女性 53例 ,平均年龄 60 8± 6 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四组 ,应用B超声对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 ,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结果 颈总动脉舒张期直径 (DD)随PP增大而增加 ,收缩期与舒张期直径之差 (DS D)及DS D/DD却随PP增大而减小 ,PP与IMT呈正相关关系 ,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压 (MAP)。加压充血后 ,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 (Flow MD) 3 %~ 1 3 % ,随PP增大 ,Flow MD逐渐减小 ,各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结论 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降低、管壁增厚 ,内皮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不同部位大动脉缓冲功能不均一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目的:研究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缓冲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20例正常人和2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CFPWV)、肱动脉-找动脉PWV(BRPWV)和股动脉-足背动脉PWV(FTPWV)分别为反映大动脉和中等动脉扩张性(Distensibility)的参数。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结果:无论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CFPWV与年龄和收缩压成正相关关系(P均小于0.001),而BRPWV和FTPWV并不随年龄和收缩压的改变而改变。结论: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节段的缓冲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大动脉扩张性降低,中等动脉无明显变化。对大动脉缓冲功能变化的早期检测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不同部位大动脉缓冲功能不均一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缓冲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20例正常人和2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测定仪进行检测.颈动脉-股动脉PWV(CFPWV)、肱动脉-挠动脉PWV(BRPWV)和股动脉-足背动脉PWV(FTPWV)分别为反映大动脉和中等动脉扩张性(Distensibility)的参数,并能敏感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结果:无论正常人还是高血压患者,CFPWV与年龄和收缩压成正相关关系(P均小于0.001),而BRPWV和FTPWV并不随年龄和收缩压的改变而改变.结论: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动脉节段的缓冲功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大动脉扩张性降低,中等动脉无明显变化.对大动脉缓冲功能变化的早期检测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与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患者C反应蛋白 (CRP)与动脉内皮功能的关系 ,明确CRP在大动脉早期损伤过程中的作用。1 资料与方法收集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5月门诊 (或住院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0 4例 ,年龄 5 5~ 6 5 (6 0 .9± 4 .3)岁 ,其中男性 5 4例 ,女性 5 0例 ,对照组 2 8例 ,男 16例、女 12例。所有患者发现高血压的时间均在 5年之内 ,均系原发性高血压 ,至少两周内未服降压药物或者因初发未曾降压治疗 ,除外合并代谢综合征、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患者 ,排除吸烟量平均每天超过 5支、饮酒量每天超过白酒 5 0g者。采用台式水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大动脉扩张性、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9例EH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0.8±6.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四组,应用B超声对颈动脉、肱动脉进行扫查,在静息、反应性充血时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对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结果颈总动脉舒张期直径(DD)随PP增大而增加,收缩期与舒张期直径之差(DS-D)及DS-D/DD 却随PP增大而减小,PP与 IMT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加压充血后,肱动脉管径平均扩增(Flow-MD)3%~13%,随PP增大,Flow-MD逐渐减小,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P增大与高血压患者大动脉扩张性降低、管壁增厚,内皮功能受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动脉缓冲功能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目的:评价超声技术在检测高血压患者动态缓冲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0例正常人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分别对心脏和肱动脉扫查。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ross-sectional Compliance CSC)和容积扩张性(VolumicDistensibility VD)作为反映动脉缓冲功能的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相比,CSC、VD在高血压组显著升高,分别为34.8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测 38例单纯冠心病患者 (A组 )、5 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 (B组 )、12例健康对照组 (C组 )的肱动脉舒张功能 :反应性充血后血管舒张 (FMD)、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舒张 (NID)及血内皮素 (ET)、一氧化氮 (NO)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FMD、ET :A、B组较C组均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1) ;(2 )NO :B组较C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3)A、B组间 :FMD、ET、NO均有显著差异 (均P <0 0 5 ) ;(4 )NID在三组间无差异 (P <0 0 5 ) ;(5 )FMD :与NO呈正相关 (r=0 4 3,P <0 0 1) ,与SBP、LDL、ET呈负相关(r =- 0 5 2、- 0 36和 - 0 4 7,均P <0 0 1) ;SBP :与LDL、ET呈正相关 (r =0 2 5和 0 4 2 ,P <0 0 5 ) ,与NO呈负相关 (r<- 0 31,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高血压病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FMD与NO、ET均可作为反映冠心病和高血压病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F)及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筛选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另设30例非EH老年人为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4h尿白蛋白含量;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 MT)及其粥样斑块指数(PI)。结果(1)与对照组(9·1%±1·8%)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NAU组已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6·3%±1·1%,P<0·05),而MAU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则进一步降低(5·0%±1·4%,P<0·05)。(2)MAU组颈总动脉I MT较NAU组增高,且两组均较对照组增高[(1·0±0·2,0·9±0·1vs0·8±0·1)mm,P值均<0·05]。(3)MAU组的微量白蛋白尿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呈负相关(r=-0·597,P<0·001);微量白蛋白尿与颈总动脉I MT呈正相关(r=0·700,P<0·001)。结论老年EH患者均存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I MT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缬沙坦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缬沙坦80mg,1次/d。治疗8周前后,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测定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即脂质过氧化物(LPO)浓度。选择2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明显改善P<0.01。服用缬沙坦前与正常对照组的NO水平比较P<0.0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提高P<0.01。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DA活性明显增高(P<0.01),经缬沙坦治疗后SOD活性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MDA活性明显降低(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进行缬沙坦治疗后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与NO水平呈线性正相关P<0.01,r=0.798。结论缬沙坦可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少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3.
14.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hsCRP的关系以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46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2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20mg/晚口服,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7.6±1.9%vs9.7±2.2%),而IMT(1.32±0.51 vs 0.62±0.42mm)、hsCRP(5.81±1.62 vs 2.42±1.32mg/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显著改善FMD(7.6±1.9%vs 10.5±2.6%),减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hsCRP,分别为1.32±0.51 vs 1.13±0.32mm、6.85±0.61 vs 4.67±0.62mm和5.81±1.62 vs 3.03±1.41mg/L,P<0.05;相关分析示FMD与IMT(r=-0.53)、hsCRP(r=-0.45)、SBP(r=-0.36)、TC(r=-0.29)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较重,且内皮功能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成负相关,辛伐他汀可以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肱动脉血液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液动力学特征。方法:脉冲多普勒技术和脉搏波传导速度测定法。结果:与正常血压者相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肱动脉内径和前臂阻力增加,平均血流速度、扩张性和顺应性降低,而血流量无明显差异;在反应性充血状态下,两组的肱动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前臂阻力减小,但这些改变在正常血压者更为明显。结论:小于60岁的无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已有大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EH病人血压、血管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缬沙坦后。EH病人血压显著下降(P〈0.01)、ET-1明显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结论缬沙坦可有效降压。并能逆转EH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C反应蛋白水平与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高分辨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以无创性评价内皮功能,同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增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降低(P均<0.01)。高血压病组内比较,随高血压分级水平增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渐行降低,而血清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逐渐升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正常亚组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亚组(P均<0.01)。②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水平均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直线负相关(P均<0.01)。③以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为因变量进行多重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调整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的干扰后,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分别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仍然存在(P均<0.01)。④以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与否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均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C反应蛋白水平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此相关性独立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提示炎症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972.6±116.2)比(1920.3±152.0)个/μl,P<0.001];高血压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369.3±147.3)比(1793.0±328.3)cm/s,P<0.001]。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42,P<0.001),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升高且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循环内皮微颗粒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循环内皮微颗粒加速了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