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VP)与CAPS评分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MVP、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等;按照入院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生理评分(CAPS)的中位数、住院死亡以及MVP的中位数分为Ⅰ组(n=61例,CAPS评分≥23.43分)和Ⅱ组(n=61例,CAPS评分<23.43分);死亡组(n=24例)和存活组(n=98例);A组(n=61例,MPV≥9.12fl)及B组(n=61例,MPV<9.12fl);比较以上组别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与Ⅱ组比较,Ⅰ组MVP、D-D、FIB、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高,而氧分压(PaO2)较低(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MVP亦较高(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中高CAPS评分、住院死亡的比例较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VP与D-D、CRP与CAPS评分呈正相关,而与PLT及PaO2 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VP与老年AECOPD患者CAPS评分及住院死亡的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高水平MVP与老年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亦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检测MVP对于评估AECOPD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2-15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死亡优势比(OR),并绘制血小板相关参数,如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入院当天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存活组高(P0.01)。两组患者PLT、PCT和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MPV整个病程呈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4)。MPV、APACHEⅡ评分+MPV预测病死率的敏感度分别为83.31%、86.70%,特异度分别为64.50%、72.30%。结论血小板参数MPV结合APACHEⅡ评分可以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PDW/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L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的24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入院时初次血小板参数(PLT1,MPV1及PDW1)、出院前或者临终前最后一次的血小板参数(PLT2,MPV2及PDW2)\];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绘制PDW/PLT比值和MPV/PLT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根据ROC曲线得到PDW2/PLT2和MPV2/PLT2对应的Cut\|off值,比较不同水平PDW/PLT和MPV/PLT比值患者的炎症指标和死亡率的区别。结果(1)死亡组的PLT呈下降趋势,但MPV及PDW呈上升趋势;(2)重症肺炎组的PLT1及PLT2小于非重症组,MPV2,PDW1及PDW2均大于非重症组;(3)高MPV/PLT比值组、高PDW/PLT比值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死亡率、CRUB\|65评分均显著高于低比值组。结论(1)临床上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PLT呈下降趋势,PDW和MPV呈上升趋势,提示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PDW/PLT和MPV/PLT比值增大与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血小板动态变化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AP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8例与死亡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周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其与预后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MP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存活组血小板数量、MPV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治疗前后,存活组患者PDW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MPV对预测预后有一定价值,可作为预测APE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MPV水平与患者死亡率呈正相关的关系,APE患者治疗前后MPV水平改变(△MPV)与患者死亡呈负相关的关系。结论:MPV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作为APE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死亡预测的重要因子,MPV水平的增加提示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支气管哮喘生理评分(CAPS)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AECOPD患者122例,检测患者入院时MPV、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动脉血气分析等;按照入院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生理评分(CAPS)分为Ⅰ组61例,CAPS评分≥23.43分,Ⅱ组61例,CAPS评分23.43分;MPV≥9.12fl 61例,MPV9.12fl 61例;死亡24例,成活98例。比较各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Ⅰ组MPV、D-D、FIB、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高于Ⅱ组[(9.88±1.26)fl比(8.32±1.13)fl,(473.48±50.52)μg/L比(433.62±45.58)μg/L,(4.23±0.47)g/L比(3.19±0.36)g/L,(45.19±7.17)mg/L比(18.24±3.25)mg/L,(56.41±7.42)mm Hg比(43.23±5.81)mm Hg,P0.05]。Ⅰ组氧分压(Pa O2)低于Ⅱ组[(57.13±10.15)mm Hg比(64.91±12.22)mm Hg,P0.05];死亡患者MPV高于存活患者[(10.47±1.43)fl比(8.14±1.10)fl,P0.05];MPV≥9.12fl患者中CAPS评分≥23.43分39例,住院死亡数17例,MPV9.12fl患者分别为22例(P0.05)、7例(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PV与D-D、CRP与CAPS评分呈正相关,而与PLT及Pa O2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与老年AECOPD患者CAPS评分及住院死亡呈独立正相关。结论高水平MPV与老年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亦是其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检测MPV对于评估AECOPD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参数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通许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二病区、三病区及脑血管科抗血小板治疗的9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个月后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情况,根据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PS≤2分)和预后不良组(MPS>2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抗血小板治疗前后PLT、MPV、PDW等血小板参数变化,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74例,预后不良组16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后MPV、PDW水平及治疗前后MPV/PLT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的MPV水平升高(OR=1.969,95%CI:1.355~2.863)和MPV/PLT水平升高(OR=2.638×107,95%CI:5.867×103~1.187×1011)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PV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95%CI:0.716~0.887),敏感性75.00%,特异性77.03%;MPV/PL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8(95%CI:0.828~0.959),敏感性75.00%,特异性93.24%。结论 抗血小板治疗后MPV和MPV/PLT水平升高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且具有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容积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对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EICU收治的129例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收集入院后24h内最差PVI及PLT。根据28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I和PLT是否为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PVI联合PLT对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29例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为36.43%,死亡组PVI值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组PLT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W、MPV、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LT是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  相似文献   

8.
郝秋红 《四川医学》2008,29(7):918-9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72例肝硬化患者的PLT,MPV和FIB,与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有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测定值.结果 肝硬化组PLT、MPV和nB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组PLT、MPV和FIB较无消化道出血组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PLT、MP、MPV和FIB可反应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功能和出凝血的异常,对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有无出血倾向、及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中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表达水平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识别重症MPP患儿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确诊并治疗的重症MPP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诊疗的轻症MPP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essay,ELISA)法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FIB、TS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FIB、TSP-1水平与肺炎严重指数(PSI)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FIB、TSP-1水平对重症MPP患儿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PSI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中FIB、TSP-1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FIB、TSP-1表达水平与PSI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且观察组患儿血清FIB、TSP-1表达水平及PSI评分比对照组MPP患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IB、TSP-1联合预测重症MPP患儿不良预后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1.13%,曲线下面积为0.920。结论 FIB、TSP-1在重症MPP患儿血清中表达较轻症明显升高,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与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88例AP患者资料,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MAP)组40例,中度(MSAP)组38例、重度(SAP)组10例,比较三组AP患者的MPV、CRP和FIB水平差异,并分析MPV、CRP、FIB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Ranson评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相关性。使用ROC曲线评估入院即刻MPV、CRP、FIB及其联合检测对AP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三组MPV、CRP水平比较,均为SAP组>MSAP组>MAP组(P<0.05),MSAP组和SAP组FIB水平均高于MAP组(P<0.05),但MSAP组和SAP组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即刻MPV、CRP、FIB水平均与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及BISAP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入院即刻MPV、CRP、FIB对AP预后均具有较高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小板的变化对有机磷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7例有机磷中毒患者按血小板(PLT)是否减少分为PLT减少组和PLT非减少组,按随访结果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中毒程度评估;记录血小板在1、3、5、7、10 d血小板计数,观察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结果:PLT减少组住院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PLT非减少组(P0.05),但有机磷中毒初期病情程度分布无差异性(P0.05);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多在第5天后进行性下降(P0.05);结论:有机磷中毒患者血小板的进行性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血小板参数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10-01~2015-11的153例初治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以139例活检结果为正常子宫内膜的妇科患者为对照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比积(PCT)在EC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EC患者血清中PLT、MPV、PDW、PCT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中Ⅲ期及Ⅳ期患者血清中PLT、MPV、PDW、PCT水平均较Ⅰ期及Ⅱ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血清中PLT、MPV、PDW、PCT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组血清中PLT、MPV、PDW、PCT水平较浸润深度<1/2组高(P<0.05)。CA125增高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中PLT、MPV、PDW、PCT水平较CA125水平正常组高,(P<0.05)。EC患者术后血清中PLT、MPV、PDW、PCT水平比术前低(P<0.05)。结论血小板数量增多及功能活化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可协助子宫内膜癌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重症肺炎患者P-选择素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珍  黄翠  朱丽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0):1091-1092,1095
目的 观察重症肺炎患者P-选择素(P-Selectin)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在重症肺炎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48例重症肺炎患者(A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及大血小板比例(P-LCR),同时与普通肺炎患者60例(B组)和健康体检者50名(C组)进行比较.结果 入院24 h内A组P-选择素、PLT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DM、MPV、P-LCR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PLT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选择素、PDW、MPV、P-LCR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MODS者与未发生MODS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其PLT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选择素、MPV、PDW及P-LCR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重症肺炎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可能有助于评估其疾病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血小板计数(PLT)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及对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例接受治疗的AECOPD患者,根据住院治疗15 d内转归分为预后不良组(n=113)及预后良好组(n=87);记录患者年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骨折伴多发伤患者90例,根据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PLT降低组31例和PLT正常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创伤严重等级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III评分(APACHE III)以及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死亡的发生率,比较最终死亡的患者与存活患者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PLT降低组患者的ISS评分与APACHE III评分较PLT正常组均显著较高(P0.05);PLT降低组全身炎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分别为77.42%、83.87%、41.94%较PLT正常组54.24%、59.32%、15.25%显著较高(P0.05);PLT降低组死亡率为29.03%较PLT正常组5.08%显著较高(P0.05);死亡组患者PLT最低值与均值较存活组显著较低(P0.05);死亡组患者血小板最早下降时间较存活组显著较早(P0.05);血小板下降持续时间较存活组显著较长(P0.05)。结论骨折伴多发伤患者血小板急剧下降会导致患者并发多种全身性炎症及功能障碍,患者死亡率高,血小板持续性降低和血小板计数快速的下降预示着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近期预后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对象,按照MPV分为低MPV组(MPV<10.62 fL,n=87)高MPV组(MPV≥10.62 fL,n=73)。分析MPV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低MPV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高MPV组,而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高MPV组(P<0.05)。低MPV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均高于高MPV组,哮喘控制情况优于高MPV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PV与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而与WBC、PLT、hs-CRP呈正相关(P<0.05),与Hb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OR=0.691)、hs-CRP(OR=1.972)、MPV(OR=1.458)与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关系密切。结论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高水平MPV提示患者预后转归较差,临床密切检测患者MPV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病病情发展各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而监测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方法收集312例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10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比值(INR)及纤维蛋白原(FIB)。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采用t检验分析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及肝癌患者PT、APTT、TT、INR、MPV及PDW测定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LT、PCT及FIB测定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肝硬化组和肝癌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性肝炎组凝血功能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T)0.05,P_(APTT)0.01,P_(TT)0.01,P_(FIB)0.05,P_(INR)0.05)。肝硬化组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参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LT)0.01,P_(MPV)0.05,P_(PCT)0.01,P_(PDW)0.01),慢性肝炎组的血小板计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PLT)0.05,P_(PCT)0.05),肝癌组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参数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对诊治肝病、病程发展、肝脏受损程度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斌  许岭平  韩芳旗 《海南医学》2022,(14):1778-1780
目的 观察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咸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5~12月收治的80例特发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PAF) 32例(PAF组),慢性AF 48例(慢性AF组),并选取同期年龄匹配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随访患者1年,根据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特发性A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AF组与PAF组患者的PLT分别为(189.43±30.26)×109/L、(170.26±30.12)×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25±22.75)×109/L,且慢性AF组患者的PLT明显高于PAF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AF组与PAF组患者的MPV [(11.85±1.74) fL、(9.95±1.52) fL]、PDW [(18.75±2.57)%、(17.02±2.46)%]明显大于对照组[(8.21±1.36) f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在再发性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安发脑梗塞、再发脑梗塞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LAgt)和FIB浓度。结果 初发脑梗塞、再发脑梗塞的肿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MPV和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tAgt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和FIB促进脑梗塞形成和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血小板计数(PLT)检测对非感染性危重症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 对我院ICU收治的非感染性危重症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患者按随访结果 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并根据PCT检测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PCT低水平组48例(0.5μg/L≤PCT<2μg/L),PCT高水平组32例(2μg/L≤PCT≤5μg/L);依据PLT检测结果不同将患者分为PLT正常组49例(100~300)×109/L及PLT下降组31例,分别观察不同PCT水平及PLT患者APACHEⅡ 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存活组PC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而PLT则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患者APACHEⅡ 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PCT低水平组APACHEⅡ 评分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CT高水平组(P<0.05);PLT正常组APACHEⅡ 评分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LT下降组(P<0.05).结论 非感染性危重症患者血清PCT异常升高和/或PLT异常下降,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