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T)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以胃肠胰为常见发病部位(54.5%~75.0%)[1],其次是肺;而肝是较为常见的转移部位,仅次于淋巴结转移[2]。根据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共识(2020版)[3],将NETs分为两大类:神经内分泌瘤(NET)和神经内分泌癌(NEC)。胃肠道NEC侵袭性和恶性程度最大[4],  相似文献   

2.
马鑫宇  尤红  张敏  文明明  张展 《中国康复》2024,39(3):177-181
<正>帕金森病(Parkinso’s disease, 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为主、多系统受累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病,现阶段的治疗手段均无法将其治愈,一旦患病需终身服药[1]。近几年P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2030年我国患病人数将达到近500万人,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一半[2]。  相似文献   

3.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不稳[1]。PD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1—40岁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young-onset PD,YOPD)[2],这一类患者由于发病时处于壮年时期,疾病的持续时间更长,运动并发症也更多,会带来更大的生理、心理和经济的压力[3]。  相似文献   

4.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1]。该病的患病人数逐渐增加,预计在2030年达到500万,对家庭及社会将带来极大的负担[2]。目前除运动训练外,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也开始尝试用于PD的治疗[3]。小脑与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存在着广泛联系,通过对小脑的神经调控可以影响这些远隔区域的活动[4]。  相似文献   

5.
<正>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包膜RNA病毒,并且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1]。其机制可能与病毒侵入体内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有关,通过释放大量白介素以及其他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导致以发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MIS)[2]。由于儿童正在发育的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当发生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MIS时,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6.
<正>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 LMS)占软组织肉瘤的10%~20%,多发生于子宫、腹膜后、躯干等软组织[1],胃肠道原发LMS非常少见,肠道部位较为罕见,占所有结肠恶性肿瘤不足0.1%[2]。由于发病率低,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4例原发于肠道平滑肌肉瘤,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7.
<正>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盆腔[1]、腹腔及腹膜后等恶性肿瘤予以放射线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较多累及小肠、直肠及结肠[2]。据统计,50%肿瘤患者接受过放射治疗,在25%的肿瘤中放疗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放射线导致的肠道损伤也随之增加[3-4]。国外报道显示,因长期放疗引起的急性RE发病率高达60%~80%,超过了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总发病率[5],还可能存在临床研究对慢性RE发病率低估的可能[6]。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1],随着糖尿病人群迅速增加,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在健康个体中,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而当这种平衡被破坏时,就会产生各种疾病。继2011年国际透析大会首次提出“肠-肾轴”概念后[2],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聚焦在肠道菌群对DN的作用机制方面。目前针对DN和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成为干预和治疗DN的新靶点。1 DN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中的大量不同种类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通过现代测序技术分析,肠道细菌数量高达100万亿,远高于人体的细胞总数[3],被称为人体“第二大脑”[4]。  相似文献   

9.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1],将导致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并伴随生活质量降低[2]。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睡眠障碍、消化道症状明显重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4],产生病耻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负担。帕金森病专科护士为帕金森人群护理提供科学、高效的护理方案,发挥其职能及核心作用。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截至2016年,由于全球年龄标准化PD患病率较1990年增加74.3%。全球有6 100万人患有帕金森病,其中290万人(47.5%)为女性,320万人(52.5%)为男性[5]。因此,PD患者从住院期到门诊复诊最后过渡到家庭护理[6],均需不同水平的护理援助。帕金森病专科护士(Parkinson’s disease nurse specialist,PDNS)可以维持和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通常病变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可延伸累及至结肠近端的不同部位[2]。UC以复发交替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典型临床表现,还可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全身症状及关节病变(中轴型和外周型关节病变)、代谢性骨病、凝血功能异常等的肠外表现[1,3]。长期的炎症可导致UC癌变及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出现[4]。近年来,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国际难治性疾病和终身性疾病名录。欧美等发达国家UC的发病率为(8~14)/100000,患病率则高达(120~200)/100 000;据报道,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100 000,北方地区发病率(1.64/100 000)与南方地区相比(2.05/100 000)略低[5]。UC发生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多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肠黏膜屏障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起[1]。与PD的运动症状一样,其非运动症状同样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功能障碍作为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表现为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夜尿增多等症状。米拉贝隆是一种强效的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在国内外应用于治疗OAB有较好的疗效[2]。但在伴OAB的PD患者中应用较少,本次研究旨在探讨米拉贝隆治疗PD伴OAB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2型糖尿病(T2DM)是两种相互关联的代谢性疾病。有研究[1]报道,约有55.5%的T2DM患者伴发NAFLD,在对其进行活检后发现约17%患者存在晚期纤维化。NAFLD患者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2倍[2]。二者共存不仅可以加快NAFLD的进展,同时也增加了患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3]。血清25(OH)D具有抗纤维化、调节肠道稳态、胰岛素增敏等作用,并可能参与NAFLD的发病机制及进展[4]。25(OH)D可用来评估人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25(OH)D与初诊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区域破裂或阻塞出现神经元缺氧、功能损伤或坏死而导致持续性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1],已经成为当今成年人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2]。其引发的功能障碍由神经元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决定[1]。一般包括认知水平下降、平衡能力不足、言语功能障碍和上下肢功能障碍,导致步行能力下降,社会参与缺失,直接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6]。步行能力是实现日常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rapid on-site evaluation, ROSE)是在内镜引导下或经超声、CT指导下于病变部位行活检组织取样以及细胞学细针穿刺,所得标本交由病理技术人员进行快速制片、染色,最终由病理诊断医师进行快速现场评估后向操作者及时反馈取材是否成功并提供初步诊断的一种方法[1]。现阶段应用于ROSE的染色方法已有多种,如Diff-Quik染色[2]、甲苯胺蓝染色[3]、改良的快速巴氏染色等[4],  相似文献   

15.
<正>胃癌 (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GC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环境和遗传因素都会对其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2]。胃癌由于其恶性高,侵袭性及其高度异质性,造成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3]。GC最流行的分类是劳伦分类。根据这一划分,显示了GC的两个亚类型:肠道和扩散。它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包括临床特征、遗传学、形态学、流行病学和扩散特性[4]。研究显示,GC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6.
<正>肺动脉栓塞,简称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以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多见,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肺栓塞以住院治疗为主[2],急性期治疗包括血液动力学和呼吸支持、抗凝、溶栓、外科血栓清除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治疗等[1]。常用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以及传统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近年的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s)与低分子量肝素或华法林相比,具有口服方便、依从性好及无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等优势,使肺栓塞门诊治疗理论上成为可能[2]。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血栓专家Philip S.Wells等[3]最早提出肺栓塞门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正>硬化性苔藓样变性(lichen sclerosus, LS)是由Hallopeau于1887年首次提出[1],男性硬化性苔藓样变性(MGLSc)早些年因其三大典型临床症状:表皮干燥、病变组织皮下动脉闭塞、龟头炎,Stuhmer又将其称为干燥闭塞性龟头炎(Balanitis xerotica obliterans, BXO)[2]。而在1976年,“干燥闭塞性龟头炎”的疾病名称已被国际外阴疾病研究学会正式废除[3]。关于LS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尚无定论[4-5],本文围绕以上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可导致患者月经紊乱、肥胖、不孕等,病因尚不明确,通常认为糖脂代谢紊乱、高雄激素血症等是PCOS发生的重要环节[1-2]。近年研究发现,PCOS患者机体存在慢性低炎症状态,已经证实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参与了PCOS的进展[3]。正五聚蛋白3(PTX3)属于急性反应期蛋白,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研究显示PTX3在胰岛素抵抗(IR)、动脉硬化中起重要作用[4-5]。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不仅与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相互影响,还对卵泡生长具有选择和促进作用[6-7]。本研究旨在探讨PCOS患者血清PTX3、MMP-9表达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回肠末端(terminal ileum,TI)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 cm以内的小肠部分,是小肠与结肠的连接部位,具有大量淋巴组织,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和派伊尔结[1]。因粪便积存易引起细菌滋生,TI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1]。完整的结肠镜检查的终点是回盲部,这使医师无法评估TI状态。近年来,内镜医师越来越认识到常规结肠检查时进入TI观察的重要性[2-4]。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圆韧带囊肿(cyst of ligament trtes uteri,or hydrocele Nuck,s canal,CLTU)[1]又名Nuck囊肿(hydrocele of Nuck,s canal)[2]、腹股沟鞘突囊肿,发病率低,常与腹股沟斜疝合并存在[3]。因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其认识不足,以致临床、超声时常发生误诊现象[4-5]。有关CT影像表现报道尤其更少。本文收集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LTU合并腹股沟斜疝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