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兰  范先兵 《中国康复》2001,16(2):97-97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伴有剧烈的头痛 [1]。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头痛有利于缓解病情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收集了 1 992年 1月 - 2 0 0 0年 1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剧烈头痛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 2组各 40例 ,分别采用针炙和药物治疗 ,并进行了比较。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80例 ,均经 CT检查确诊 ,男 42例 ,女 38例 ;年龄2 0 - 30岁 1 8例 ,31 - 42岁 50例 ,43- 50岁 1 2例 ;病程 2 4 - 72 h;意识障碍 45例 (其中部分伴有继发性癫痫 ) ,脑膜刺激征 35例 (其中部分伴有呕吐、呕血 ) ;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椎管内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简称椎管内复合麻醉(CSEA)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通过各20例椎管内复合麻醉及单纯硬膜外腔麻醉(EA)在脐下手术中的对比。观察病人麻醉起效时间。用药量、毒副作用。及可靠性。结果:两组病例手术麻醉起效时间,用药量及可靠性,术中辅助用药各不相同,CSEA组明显优于EA组。结论:椎管内复合麻醉的应用在下腹部以下手术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3.
史清秀 《现代护理》1997,3(5):14-15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发病急骤,以剧烈头痛开始。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各有其特点,作者在一院4年中收的11例病人中能均有不同,青壮年发突然,有诱因,症状明显,而老年因痛阈值增高,故症状常被掩盖。为此,护理上为尽快减轻病人痛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直视下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椎管内麻醉分硬膜外、骶管及蛛网膜下腔 3种麻醉方法 ,每一种又包括单次及连续两种 ;每一种麻醉方法有自己的适应症[1 ,2 ] ;但不一定保证麻醉效果 ,有时需要辅助其他麻醉方法。下面介绍一种其他麻醉方法—直视下蛛网膜下腔麻醉 ,即在术中椎板及黄韧带打开以后直视下由麻醉医师或术者施行的一种麻醉方法。1 操作手法黄韧带打开以后 ,一手用镊子提起硬脊膜 ,一手用注射器斜刺到蛛网膜下腔即可 ,深度不超过 5 mm[3]。2 适应症1腰段椎体手术 ,如髓核摘除、椎管内肿物、椎体骨折 TB。2 EA麻醉失败的腰段手术。 3各种原因造成的粘连或梗阻。3…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阻滞麻醉后非典型头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阻滞麻醉后非典型头痛临床表现及其可能原因。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使用一次性麻醉包共行蛛网膜阻滞麻醉300余例。结果间断出现了6例蛛网膜阻滞麻醉后非典型头痛。结论蛛网膜阻滞麻醉后非典型头痛的原因可能是环氧乙烷残留所致,目前尚缺乏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麻醉前输液对麻醉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 80例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择期下肢手术的患者 ,随机等分成两组 ,A组 (实验组 )于麻醉前 30min内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5 0 0ml,麻醉后以 3~ 4ml/ (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 ;B组 (对照组 )于静脉以 3~ 4ml/ (kg·h)继续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并立即实施麻醉后。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情况。结果A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的发生率为 12 5 % ,B组病人麻醉后血压下降发生率为 4 5 %。A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 ,P <0 0 0 5。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前输入一定量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麻醉后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   

8.
咪唑安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头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主要的一种临床表现 ,其程度可影响病人的睡眠、情绪、血压等 ,甚至可以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因此 ,镇痛治疗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中很有价值 ,但临床上针对这一方面的治疗缺乏较好的办法。咪唑安定做为催眠、麻醉前给药或手术前给药现已广泛运用于一些无痛肠镜、无痛分娩等检查及治疗中 ,已获得较好疗效 ,且不良反应少见。我们将其用于临床SAH头痛病人的镇静、镇痛 ,并通过对比观察其镇静、镇痛的疗效 ,从而对其进行临床评价。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盐酸氯普鲁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腰麻)行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下肢手术患者120例,均采用2%盐酸氯普鲁卡因施以腰麻。根据不同用药剂量随机均分为:Ⅰ组30mg(1.5ml),Ⅱ组40mg(2.0ml),Ⅲ组50mg(2.5ml)。记录感觉阻滞的最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感觉恢复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记录肌肉松弛程度(Bromage评分)。记录蛛网膜下腔注药后1,3,5,7,10,15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1)感觉阻滞最高平面分别为T9(T12~7)、T9(T12~6)和T9(T12~4),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2.0±0.2)min、(2.0±0.3)min和(2.0±0.1)min,P〉0.05;达到最高阻滞平面的时间分别为(6.0±2.2)min、(7.0±1.9)min和(8.0±2.1)min,P〉0.05;感觉和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60.2±12.1)min,(85.1±18.4)min]、[(85.1±14.4)min,(125.2±22.1)min]和[(97.2±20.3)min,(135.4±32.4)min],P〈0.05。(2)各组肌松程度(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麻醉后1,3,5,7,10,15min时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0~50mg盐酸氯普鲁卡因比较适合腰麻行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0.
恩丹西酮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致术后头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400例择期或急诊手术病人,年龄8~65岁,随机分为A、B二组,各200例。手术种类包括下腹部、盆腔、会阴部、下肢等短小手术。A组为对照组(n=200),B组为预防组(n=200)。且将两组按年龄段分为少年组、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  相似文献   

11.
头痛是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年轻女性多见,常出现在穿刺后12h~36h。多数病人持续几天后症状消失,少数病人可迁延数月。传统的治疗方法操作复杂,疗效不确切,采用穴位注射,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常规治疗方法等待血性脑脊液自行缓慢吸收,效果不尽理想。近年来有经腰穿多次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报道,疗效可靠。但需反复、多次作腰穿,病人有一定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陈力宇 《临床医学》2003,23(8):50-51
目的 :探讨速眠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引起头痛的疗效。方法 :对 3 0例SAH患者引起的头痛应用速眠安治疗 ,根椐简单语言评价量表 (VRS)进行评估 ,并与 2 5例对照组SAH患者对照。结果 :治疗组SAH应用速眠安后头痛缓解有效率达73 % ,对照组SAH患者头痛缓解有效率为 40 %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速眠安治疗SAH患者头痛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脊液 (CSF)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研究SAH性头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 1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8月收治的SAH性头痛患者 13 6例 ,随机分为CSF置换疗法组和对照组 ,比较其疗效、CSF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98 5 3 % ,对照组为 83 82 % ,经Ridit分析P <0 0 1,治疗后CSF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中位数 8 2 6d ,对照组仅 10例在 9d后恢复正常 ,其余均为黄变CSF ,经秩和检验P <0 0 1,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CSF置换治疗SAH性头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蛛网膜下腔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混合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进行PPH治疗的100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观察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最高感觉阻滞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麻醉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后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PPH的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最高感觉阻滞时间更短,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炎性抑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发生是否与蛛网膜下腔炎性改变有关,同时观察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头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意识清醒、能主诉头痛的SAH患者随机分为4组: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组(甘露醇组)、在应用甘露醇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组(置换组)、地塞米松鞘内注射组(鞘内组)和静脉注射组(静脉组),观察各组患者的止痛效果.结果各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甘露醇组27.27%、置换组66.67%、鞘内组92.36%、静脉组30.00%,鞘内组疗效与其他组疗效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头痛缓解时间显著延长( P<0.01).结论发生质变的血性脑脊液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广泛免疫炎性反应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原因,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后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2006年6~12月要求行镇痛分娩的产妇134例,采用CSEA,观察术中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第一产程产妇感觉无痛133例,中度痛1例,总有效率为99%;产妇满意133例,占总数99%;4例中途改为剖宫产。第二产程42例产妇在胎儿娩出时感到轻微痛,占总数32%。所有产妇在麻醉过程中及麻醉后无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未出现胎儿宫内窘迫、产道乏力及新生儿窒息。结论分娩镇痛术中应用CSEA,镇痛效果满意,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和睡眠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缓解头痛以及改善睡眠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VAS疼痛评分(2. 57±0. 55)分低于对照组(3. 82±0. 85)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9. 08±1. 14)分低于对照组(11. 36±1. 28)分,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心理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缓解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头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60例行下腹部、下肢择期及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观察组)和布比卡因(对照组)2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0.5%左旋布比卡因8 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0.5%布比卡因8 m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比较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从注药至感觉阻滞最高平面的时间)、感觉阻滞范围(感觉阻滞上界最高平面,T表示)、感觉阻滞平面开始消退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感觉阻滞平面开始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阻滞3级占56.7%,对照组占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椎管内并发症。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