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室间隔缺损患者行传统手术与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性。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术,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胸微创VSD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量、胸腔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花费、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对室间隔缺损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该疗法安全性高,切口美观、创伤小,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因此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外科微创封堵术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两种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25例(A组),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体外循环直视ASD、VSD修补术133例(B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各项指标均好于传统体外循环直视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技术均是治疗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非体外循环(CPB)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35例VSD患者接受了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年龄3个月至6岁,体重6.0~31.0kg,VSD直径3~12mm。手术经胸部微创小切口在非CPB下进行,于右心室表面选择适当的穿刺点,在食道超声(TEE)实时引导下,建立输送轨道并完成VSD封堵。术后密切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5例中32例封堵成功(91.4%),3例(8.6%)术中改为常规CPB手术。32例患者均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5.7%)。32例患者均于术后2h内拔除气管插管,3~5d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无主动脉瓣反流、心律失常、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经胸非CPB下VSD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心脏杂音消失,无残余分流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手术操作时间15~20 min,带管时间1~2 h,住院时间3~5 d.结论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效果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熟练的护理配合是手术安全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心脏外科微创治疗技术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业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发展势态。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及术后并发症可能性较大等缺点使其有所限制;经皮介入封堵尽管可一定程度上取代开胸大创伤术式,但低龄患儿介入路径困难、放射暴露等问题也使其有所限制。应运而生的经胸介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综合了以上术式的优点,摒弃了其缺点。并且就其已开展的安全性及效果而言,取得不错的成绩。相关学会已发布了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排除标准。本术式治疗经验的积累和设备、装置的改进将推进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室间隔缺损(V.S.D)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我院自1986年5月至2001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52例,占同期心内直视手术的38.9%。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63医院心胸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0例单纯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膜部缺损者7例,肌部缺损者3例,均在全麻食管超声引导下行经胸微创封堵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0例患儿均封堵成功,9例术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4个月、10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残余分流和其他异常;1例术后即刻复查有2.0 mm分流,术后4个月复查仍有1.5 mm分流,现仍继续随访。结论剑突下小切口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美观、痛苦少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患者,女,31岁,因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5年入院,经过UCG等检查诊断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缺损28mm×25mm,肺动脉压35mmHg,右心增大,X线胸片检查示肺血增多。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胸非体外循环微创封堵术与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房间缺损(ASD)的疗效及护理,总结非体外循环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治疗护理经验.方法 经胸封堵术组50例,在全麻下右侧胸骨旁第4肋间4~6 cm切口,经食管超声(TEE)测量房间隔缺损最长径,选择适当封堵伞,TEE监测下释放封堵伞.了解有无残余分流等异常现象.心脏直视术组50例,采用全麻下气管插管,正中切口30例,右侧切口20例.用自体心包片或涤纶片修补缺损.对以上10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两种治疗护理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全组无死亡;经胸封堵术组和心脏直视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8%和100%(P>0.05);两组治疗费用相似;经胸封堵术组和心脏直视术组的输血量、住院天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经胸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微刨封堵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性强,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无需输血、术后循环稳定、护理措施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监测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组20例VSD患者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粗筛,符合封堵条件后在全身麻醉下插入经食管超声探头,手术开始前,根据VSD最大直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手术开始后,监测整个封堵过程,引导封堵伞的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确认是否有残余分流或并发症。结果20例患者中19例封堵成功,TEE显示封堵器与VSD边缘吻合紧密,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后有残余分流,约1mm,术后无血红蛋白尿。1例室间隔膜部瘤并右室多个破口的VSD患者,封堵器放置后发现其后下缘存在残余分流,随即改行体外循环VSD修补术。随访2~4d,效果满意。结论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术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释放、以及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道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术患儿的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3年4月行食道超声经胸微创VSD封堵术56例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本组56例均一次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直径4~10 mm。2例(4.9%)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在监护室当天拔气管插管,第2天转回普通病房。平均住院时间(6.7±2.3) d。术后41例随访至今,分别在术后1,3个月及每年复查心电图、胸片及心脏超声,无死亡,未见伞片移位、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耐心仔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业务技术、围术期默契的医护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3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31例患儿均成功实施手术,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前给予患儿家属心理支持及健康宣教,术后加强循环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护理及做好详细的出院指导,可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经胸微创切口直视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治疗的45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患儿的手术配合。结果 术后发生室性早搏1例,其余患儿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月,患儿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率失常和残余分流。结论 高质量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杨静  张金英 《天津护理》2011,19(6):343-344
通过对38例经胸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配合及护理,29例经胸介入封堵手术中9例由介入封堵术转为心脏直视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矫治效果满意.作为一项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具备介入封堵及心脏直视手术双项配合的能力,完善介入封堵及心脏直视手术的器械准备及操作配合,以应对术中突发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病例选择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中心对164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微创封堵手术,其中膜周室间隔缺损138例,肌部室间隔缺损3例,流出道部室间隔缺损23例.采用四腔观、大动脉短轴观、左心室长轴观、五腔观、右心室流入道观等评估患者采用微创封堵的可能性.结果164例患者中152例(92.7%)植入封堵器成功封堵.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瓣膜并发症.5例存在少量左向右反流者3例自愈.结论 TEE在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病例选择术中具有重要价值,选择好适宜手术的病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外科微创直视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 和体会.方法 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2月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TEE)对140例VSD患者进行微创外科直视封堵治疗,对其手术护理配合方法 进行总结归纳.结果 在手术护理配合下,131例VSD外科微创封堵成功,9例试封堵后探及残余分流或瓣膜反流,改为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修补.结论 心外科微创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作为心外科治疗先心病的新术式,要求护理人员掌握相关专业新知识、理论,提高业务水平,应对术中突发情况.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配合是保障患者安全、手术顺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胸非体外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配合体会。方法:对2013年6~11月我院收治59例行经胸非体外小切口VSD封堵术的患儿术中配合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56例均一次封堵成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残余分流,3例改为心脏直视手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效果满意。结论:做好术中配合及充分的心脏直视手术准备,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PB)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患儿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经胸小切口非CPB下经TEE引导VSD封堵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精心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均一次封堵成功,植入封堵器直径4~12 mm。术毕TEE证实所有VSD无残余,瓣膜情况较术前均无加重,无一例心律失常、血尿发生。随访2~4个月,经胸心脏超声未发现残余分流,无抗凝不足或抗凝过度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提高一次封堵成功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4例VSD患儿,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诊断单纯性膜周部VSD 34例(其中呈膜部瘤状18例)、嵴内型VSD 10例。采用TEE再次评估VSD大小,放置封堵器,实时动态评价封堵效果;术后3d及3、6、12个月采用TTE定期评价心内结构及功能,同步检测心电图、血常规及尿常规等。结果 44例中38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88%,其中33例放置等边型VSD封堵器,4例放置偏心型VSD封堵器,1例放置小腰大边型VSD封堵器;6例改行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修补术。术后3d及3、6、12个月行TTE检查,无封堵器脱落、移位,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TEE在经胸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VSD尤其是膜周部VSD和嵴内型VSD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俞梅  徐耕 《新医学》2012,43(3):141-145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传统的外科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VSD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致死率.近10年来经导管封堵治疗VSD得到迅速发展,且Amplatzer封堵器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是目前最常用的关闭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器.经导管封堵VSD术安全、有效,肌部和膜周部VSD的封堵治疗较外科手术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