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支气管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图像及后处理技术资料.结果 支气管肺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叶内型21例,20例由胸主动脉分支供血,1例供血动脉为腹腔干的分支,引流静脉均进入肺静脉系统;叶外型1例,由降主动脉供血,静脉引流入半奇静脉.结论 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的重建后处理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病变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全貌,是本病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血管重建影像资料。结果 11例均为单发病灶,呈叶内型;病灶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9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2例;嚢性肿块5例,实质性肿块4例,混合性(嚢实性)肿块2例;隔离肺的供血动脉9例来自于胸降主动脉,2例来自于腹主动脉上段;异常供血动脉直径5~14 mm,其中5例供血动脉进入病灶后呈多分支状,包绕病灶边缘或伸入病灶内部;11例显示引流静脉均为肺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可清晰显示肺隔离症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其引流静脉,在肺隔离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肺隔离症17例诊治回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肺隔离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确诊的肺隔离症病例临床资料.结果:17例病程3个月-20年,表现为反复咳嗽、咯痰、咯血及发热,经抗感染等治疗可缓解.病变均位于下肺叶,同一病变部位反复发作.17例均行病变肺叶切除获得病理诊断,术前误诊15例,误诊率88.2%;2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重建成像确诊.结论:肺隔离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影像学上应注意与肺癌、肺脓肿、支气管肺囊肿和支气管扩张鉴别,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重建成像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提示.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肺隔离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显示肺隔离症异常血管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的胸部CT平扫、增强及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重建图像. 结果 9例为肺叶内型,1例为肺叶外型;8例位于左下肺,2例位于右下肺;血管重建可显示9例异常供血血管(其中7例来自降主动脉,2例来自腹主动脉),并清楚显示其起源、走行、分支和分布,除1例引流至奇静脉外,其余均引流至下肺静脉. 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血管,对肺隔离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治疗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间本院收治经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肺隔离症患者5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所有病例螺旋CT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图像均明确地显示了体动脉异常分支供血病变区,三维重建图像立体呈现异常血管的起源、走行及与病变区、主动脉的空间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的断面和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治疗中,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基本可取代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后处理诊断肺隔离症的优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3年10月间本院收治并经胸外科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31例,分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重建成像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诊断正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组11例,发生于左肺下叶者8例,右肺下叶者3例,分别占72.73%和27.27%;对照组20例(包括单纯平扫11例、增强9例),发生于左肺下叶者15例,右肺下叶者5例,分别占75%和25%。31例均为肺叶内型。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组诊断正确率100%,对照组为35%(分别为平扫9.09%、增强66.67%)。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重建成像是肺隔离症术前正确诊断最有优势的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裴光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5):2636-2637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方法:9例经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的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9例肺隔离症患者中,6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全为叶内型,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5例,不规则形4例。多模式重组血管成像9例均清晰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结合多模式重组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部螺旋CT增强及CT后处理技术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朔城区第二人民医院2000年—2011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8例,8例术前行胸部平扫及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8例行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及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的病例中,6例发现异常血供,确诊率为7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及多平面重建清晰显示供血动脉,是一种理想的无创伤检查方法,对肺隔离症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MSCT气道重建诊断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及分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气道重建对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TB)的诊断及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TB患儿的多层螺旋CT原始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重建图,气道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重建(VR)及仿真支气管内镜(VB).结果 根据异常支气管的起源位置与正常两肺上叶支气管的关系将其分为7型,本组63例共有TB 69个,Ⅰ型33例,Ⅱ型21例,Ⅲ型3例,Ⅰ型合并Ⅲ型4例,Ⅱ型合并Ⅵ型2例,未见Ⅳ、Ⅴ、Ⅶ型.结论 MSCT气道重建不仅可明确小儿TB的诊断及分型,且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伴发症,是TB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AC)在多层螺旋CT的表现,人多层螺旋CT对(BAC)的诊断价值。方法:11例BAC患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后分别获得多方位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P)等重建图像,将病变的影像学特征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1例(BAC)患中CT表现为,孤立结节型4例,实变型5例,弥漫结节型2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可获得病灶内部及与周围结构更多信息,重建后MPR图像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做出准确。7例minP可显示5-6级支气管,使病灶与周围支气管关系更为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对(BAC)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肺隔离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确诊1例右上肺肺隔离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咳嗽、咳痰伴胸痛就诊,CT检查示右上肺阻塞性炎症伴肺不张,经抗感染治疗1周无效,以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肺上叶肿块与胸膜顶粘连,右肺上叶萎缩,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未发现肺动脉分支、肺上叶静脉及支气管,行右肺上叶全切术。术后病理诊断:右上肺肺隔离症(叶内型)。结论肺隔离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于右上肺者罕见,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层厚的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分别以8~10mm厚层及1~2mm薄层重建图像,对不同层厚的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42例患者共检出支扩肺段86个,其中8~10mm常规厚层重建图像仅检出60个,检出率为70%,而1~2mm薄层重建图像检出率为100%,两者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4,P<0.05)。结论:多层螺旋CT1~2mm的薄层重建图像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肺隔离症的发生与分型及诊疗方法,以期减少误诊率,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7例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0岁.反复咳嗽、咯白色黏痰或脓痰11例,咯血2例,伴间歇发热2例,胸痛1例,无症状1 例,术前误诊肺囊肿6例、肺脓肿1 例、肺癌1 例、肺炎性假瘤2 例、纵隔肿瘤1 例,误诊率64.7%(11/17).17例均为叶内型,均行病变肺叶切除术,1例出现术中大出血,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肺隔离症.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肺隔离症的误诊率较高,主要通过X 线、CT 及主动脉逆行造影等检查诊断,近几年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结果 19例检查结果为阳性, 阳性率95%, 16例直接显示异物本身,占80%.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支气管镜(CTVE)能显示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态、异物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等.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成人肺内型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成人肺内型肺隔离症患者的术前X线胸片、胸部增强CT、CT血管造影资料及手术治疗疗效。结果 20例术前行X线胸片检查,示肺叶病变部位肿块、轮廓清晰,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5例(25.0%),误诊为肺囊肿10例、支气管扩张症5例。43例术前行胸部增强CT扫描,示病变位于右肺上叶1例、左肺下叶基底段23例、右肺下叶基底段19例;异常供血动脉来源于胸主动脉26例、腹主动脉14例、肋间动脉2例、无异常动脉供血1例;肺叶病变部位团片状影,密度不均匀,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及多发血管影;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25例(58.1%),误诊为肺囊肿15例、原发性肺癌3例。35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可见供应病变部位的异常起源单支或多支血管;诊断肺内型肺隔离症26例(74.3%),误诊为原发性肺癌5例、支气管扩张症4例。43例均行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随访13~65个月,4例失访,余患者均未复发。结论肺内型肺隔离症易误诊,胸部增强CT扫描及CT血管造影有助于其诊断,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10年收治的17例肺血栓栓塞症误诊病例.结果 误诊为冠心病7例,2例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肺炎2例,胸腔积液1例.结论 重视危险因素,提高诊断意识,熟悉PTE的非特异的临床表现,结合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及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手术病理结果,探讨320排容积CT增强结合后处理技术对肺隔离症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结合术前应用320排容积CT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与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与误诊原因。结果 9例患者均单侧发病,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6例表现为囊实性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无明显肿块,呈斑片状。连续层面或重建图像观察均可见供血动脉与病灶相连,其中来源于胸主动脉8例,引流静脉均至同侧肺静脉;来源于腹主动脉1例,引流静脉至奇静脉。结论应加强对肺隔离症的认识,重视CT增强扫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作用,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如年龄、临床症状、病变发生位置等,寻找异常供血血管以明确诊断肺隔离症,进而提高肺隔离症的确诊率,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合后处理重建图像分析,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结果:1例位于气管;19例位于支气管,异物有瓜子、花生米碎片18例;小虾及塑料管各1例。结论:多平面重建、CT仿真支气管镜、表面遮盖显示、最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能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态、异物与支气管粘膜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9.
刘文  苏旅明  李勃  张涛  王博  刘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247-5247
目的探讨提高成年人肺隔离症确诊率、减少误诊误治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例成年人肺隔离症的病历资料。结果术前诊断7例考虑到肺隔离症,误诊率为65.0%,所有病例于术中发现隔离肺异常血管,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PS。结论筛选疑似病例可以提高肺隔离症的确诊率,螺旋CT血管成像应作为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术中应妥善处理异常动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肺内孤立性结节(SPN)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9例SPN行多层螺旋CT扫描、轴位HRCT扫描及薄层冠状位、矢状位MPR重建。图像分析分为2种方法,方法A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轴位HRCT图像,方法B为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薄层冠状和矢状位多平面重建图像。判断方法A和方法B对SPN基本形态和基本征象的评价有无不同。结果:方法A和方法B对39例SPN基本形态和征象评价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螺旋CT结合轴位HRCT的方法将2例炎症误诊为肺癌,螺旋CT结合MPR图像则作出正确诊断。与MPR图像比较分析后发现,轴位图像未能真实显示病灶的基本形态。结论:薄层MPR在显示SPN的基本征象方面同HRCT的作用相同、在评价SPN的基本形态方面优于单纯轴位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