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规律性血液透析1~10年的患者64例,观察每例患者连续四次动静脉内瘘穿刺后1 min、5 min、10 min穿刺点渗血清况.其中第一三次不用止血带,作为实验组;第二四次穿刺时用止血带,作为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穿刺后1 min、5 min渗血情况组间差异明显,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1).10 min渗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意义(P>0.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绪论不用止血带行动静脉内瘘穿刺,可以用于规律性血液透析一年以上的患者,其能够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不用止血带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49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4例。对照组采用止血带压迫穿刺,实验组不采用止血带。观察两组前10次内瘘穿刺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穿刺前压迫内瘘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动脉端穿刺渗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抗凝剂使用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后渗血情况组间差异明显,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穿刺前压迫内瘘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不用止血带,不影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能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节省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显著升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4.
延长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延长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方法.方法:将7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内瘘术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比较两组内瘘血管血流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及内瘘使用寿命.结果:干预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00%,内瘘平均血流量为250ml/min,皮下血肿发生率为5.32%,动脉瘤发生率为2.95%,内瘘闭塞率为1.10%,内瘘平均使用寿命为67±5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对内瘘患者管理的难点实施三级管理负责制,加强了内瘘维护的责任心,减少了损害动静脉内瘘的影响因素,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穿刺图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绳梯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管穿刺图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穿刺图可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疼痛耐受率、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行持续性血液透析并使用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末尾数字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法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结果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均高于常规穿刺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成功率,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血肿和穿刺疼痛程度,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对内瘘穿刺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和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的作用.方法 选择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5例(穿刺1500例次),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760例次)和对照组37例(740例次),动静脉内瘘穿刺点观察组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对照组采用沙布卷压迫胶布包扎法.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患者舒适度较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点采用沙布卷压迫高弹力松紧带包扎法,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种辅助软尺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穿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辅助软尺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管理。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透析充分性(KT/V值)。结果 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KT/V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9.17%比96.45%、1.42±1.65比1.22±1.25,均P<0.05),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辅助软尺的动静脉内瘘穿刺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相关并发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保证了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化管理动静脉内瘘首十次的使用和维护对动静脉内瘘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启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按照优化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落实动静脉内瘘首十次的使用和维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拔针后血肿发生率和穿刺点的渗血率;比较随访半年后两组动静脉内瘘的狭窄、堵塞、感染、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拔针后血肿发生率和穿刺点的渗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全部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的狭窄、堵塞、感染、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优化管理动静脉内瘘首十次的使用和维护,可以提高动静脉内瘘使用初期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发生血肿和渗血,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姜煎水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科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远心端逆向穿刺法,于透析结束24 h应用喜疗妥外涂于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后湿热敷;观察组采用近心端正向穿刺法,于透析过程中在AVF远心端采用生姜水湿热敷。结果:14个月后两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素清除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管狭窄、血管瘤、内瘘血管管疼痛、血流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析中生姜水热敷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效果明显,可促进内瘘成熟,延长AVF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早期使用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86例内瘘成形术后6~8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穿刺时选择内瘘侧,即动脉针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8~10cm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5~10cm穿刺.实验组43例的动脉穿刺点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10cm以上,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其他肢体的表浅静脉或颈内静脉植管.并且由两名以上专业护士评估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共穿刺688次.结果:实验组43例穿刺成功342/344(99.4%)高于对照组296/344(86.1%),皮下血肿发生率7/344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7.2%),P均<0.05.而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新瘘穿刺时,我们摒用传统方法,而选择动脉端刺入内瘘新瘘,静脉端穿刺其他肢体浅表静脉或连接颈内静脉置管,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法和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点定位法穿刺(观察组)和传统穿刺法穿刺(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所有穿刺均由资深护士执行,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观测穿刺前、穿刺60次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对比2组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状况、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前后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壁厚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60次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点定位穿刺法联合氯沙坦的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穿刺血管的使用寿命,降低血透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止血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穿刺点渗血止血的效果。方法:将42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52例次均采用无菌细纱线结扎止血,对照组内瘘穿刺点渗血49例次均采用3M透明胶带止血。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无菌纱线结扎法应用于血液透析内瘘穿刺点渗血止血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王慧  姚苗苗  王金环  张文博 《护理研究》2022,(13):2433-2435
目的:探讨关卡前移在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一体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2月—2021年12月进入慢性肾脏病3期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给予关卡前移一体化管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动静脉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观察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为3.1%,低于对照组(21.2%);观察组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卡前移应用于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一体化管理中,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素两种不同使用方法对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肝素使用19mg,采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6mg,透析结束前1h停止使用肝素。对照组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抗凝,首剂肝素使用16mg,采用肝素泵每小时追加6mg,透析结束前30min停止使用肝素。比较两组缩短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透析后APTT、PT、TT均高于透析前,FIB低于透析前(P0.05)。实验组透析后APTT、PT、TT、FIB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透析器、血路管堵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的使用方法不同对动静脉内瘘患者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具有实际影响,合适的使用方法可缩短压迫止血时间,并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位动静脉内瘘两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位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高位动静脉内瘘术后6~9周,内瘘成熟6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向心性方向穿刺法(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针头朝吻合口方向穿刺法(逆穿法)。观察两组1年内高位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皮下血肿、血栓形成及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高位内瘘选择向心性穿刺方法,可以有效保护好高位内瘘,减少、延缓高位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隧道形成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此穿刺法对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0 年1 月-2011 年9 月门诊初次使用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绳梯法进行内瘘穿刺,观察组采用隧道形成穿刺法进行内瘘穿刺.观察两组每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1 针穿刺成功率、压迫止血时间,并在内瘘初次使用12 个月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血栓形成、血管瘤、血管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每次穿刺的常见并发症显著减少,1 针穿刺成功率较高,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明显缩短,血管瘤和血管狭窄发生明显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或P<0.05).结论 应用16G 内瘘穿刺针行隧道形成穿刺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减少各种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