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和妊娠疱疹(HG)患者血清抗BPl80 NC16A 抗体的纯化和鉴定方法。方法 原核表达系统pGEX-2TBP180NC16A表达GST/NC16A融合蛋白,将融合蛋白与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聚微珠进行共价偶联。微珠亲和层析法纯化BP和HG患者血清中抗BP180 NC16A抗体,并用ELISA、免疫荧光、及Western印迹进行鉴定。结果 原核表达系统pGEX-2TBP180NC16A表达37 000 GST/NC16A融合蛋白,微珠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得单一抗BP180 NC16A抗体。经ELISA方法定量后确定其含量为2.4 mg/ml;该抗体能与人皮肤基底膜带结合,证明抗体活性;免疫印迹可见单一片段,显示抗体纯度。结论 微珠亲和层析法纯化的BP和HG患者血清中抗BP180 NC16A自身抗体活性高、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及大疱性类天疱疮(BP)180 NC16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在BP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IIF?SSS)和BP180 NC16a?ELISA检测BP患者174例和对照组129例血清。其中25例BP患者用直接免疫荧光(DIF)进行检测并与IIF?SSS和BP180 NC16a?ELISA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 IIF?SSS、BP180 NC16a?ELISA的敏感性分别为93.67%、96.55%;特异性分别为100%、96.12%。IIF?SSS与BP180 NC16a?ELISA相关系数0.147,为弱相关。其中25例BP患者血清学诊断方法(IIF?SSS,BP180 NC16a?ELISA)和DIF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P血清学诊断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抗BP180分子不同表位的自身抗体量。方法 制备BP180分子NC16A片段的不同抗原表位区NC16A-1、NC16A-2和NC16A-3,利用柱亲和层析的方法从10例BP患者血清中分别纯化抗不同表位区的自身抗体,定量,并用硫氰酸盐洗脱法测定抗NC16A-1、抗NC16A-2和抗NC16A-3自身抗体的相对亲和力。结果 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针对BP180-NC16A不同表位区的自身抗体,从20 mg总IgG中纯化抗NC16A-1、NC16A-2和NC16A-3自身抗体的产量分别为(49.0 ± 20.7) μg、(117.7 ± 22.4) μg和(39.5 ± 18.9) μg。抗NC16A-2自身抗体的量和亲和力水平均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表位区的自身抗体。结论 BP致病性自身抗体所识别的主要抗原表位可能位于BP180分子的NC16A-2表位区(aa507-aa520)。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BP180NC16A-IgG1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体系。方法①以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从表皮组织提取总RNA中扩增编码人BP180NC16A的cDNA,与包含编码人免疫球蛋白IgG1Fc段恒定区基因的质粒pFUSE-hIgG1e4-Fc2融合,形成重组pFUSE-hIgG1e4-Fc2-BP180NC16A质粒。②重组质粒转染真核HEK293T细胞,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③通过免疫印迹的方法鉴定转染细胞上清中分泌的BP180NC16A-IgG1Fc融合蛋白。结果构建了pFUSE-hIgG1e4-Fc2-BP180NC16A真核表达质粒并在HEK293T细胞成功表达BP180NC16A-IgG1Fc融合蛋白。结论 BP180NC16A-IgG1Fc融合蛋白能够成功真核表达。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建立抗BP180NC16A IgG亚型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中的意义。方法 原核表达GST-NC16A融合蛋白,并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优化ELISA关键环节,建立抗BP180NC16A IgG各亚型的ELISA检测方法,并对10例未经治疗的BP、5例妊娠疱疹、1例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天疱疮患者血清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方阵测定法确定GST-NC16A融合蛋白的包被浓度为500 μg/L,包被条件为4 ℃ 12 h,血清稀释倍数为1 ∶ 100,酶标二抗为1 ∶ 2000,孵育条件为37 ℃ 1 h,底物反应条件37 ℃ 20 min。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0例IgG1阳性,9例IgG2阳性,5例IgG3阳性,9例IgG4阳性。2例寻常型天疱疮、1例成人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均阴性。5例妊娠疱疹所有亚型均阳性,以IgG1和IgG3亚型为主。结论 抗BP180NC16A ELISA检测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是检测BP和妊娠疱疹患者抗BP180NC16A抗体亚型的半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抗BP180、抗BP230和抗基底膜带抗体的阳性率。方法:收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两组血清中抗BPl80NC16A抗体和BP230抗体水平。结果:共收集到131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脑卒中109例,脑肿瘤17例,其他神经系统疾病19例)和131例正常对照血清。病例组中抗BP180NC16A1阳性率为1.45%,低于对照组的3.05%,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9),病例组中抗BP230抗体阳性率5.34%与对照组(2.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IF检测抗基底膜带抗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抗BP180NC16A抗体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血清抗BP180IgG和IgE自身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方法利用柱亲和层析的方法从10例BP患者血清中提取抗BP180-NC16A自身抗体,用免疫印迹技术对所获IgG和IgE自身抗体分别进行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所有10例患者的自身抗体均识别aa507-aa532区域内(NC16A-2和NC16A-2.5)至少一个抗原表位,而且来自同一患者的IgG和IgE自身抗体在该区域所识别的表位完全一致。BP自身抗体与NC16A-1、NC16A-3和NC16A-4区域的结合率较低,与NC16A-5片段不结合。结论BP致病性自身抗体所识别的主要抗原表位可能位于BP180分子NC16A片段的aa507-aa532区域内。  相似文献   

8.
20130274BP180NC16A-IgG1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体系构建/王佩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王明悦,朱学骏…∥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6).-797~800①以逆转录RCR方法从表皮组织提取总RNA中扩增编码人BP180NC16A的cDNA,与包含编码人免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P)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ND)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病理机制。 方法 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组织和正常小鼠脑组织蛋白提取物作为抗原,以BP合并ND患者(12例)血清作为一抗,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明确患者血清中抗体是否与脑组织发生反应。同时以单纯BP患者(42例)、单纯ND患者(15例)、正常人(30例)及抗BPAg1多抗作为对照。 结果 以正常人皮肤组织提取蛋白为底物,大部分BP合并ND组与单纯BP组患者可出现230 000、180 000或165 000抗原条带。BP合并ND组10例患者血清可识别脑组织中抗原条带(83%);单纯BP组患者中5例可识别脑组织中抗原条带(12%),单纯ND组患者中2例可识别脑组织中抗原条带(13%),正常人对照组无条带出现。3例合并脑出血的BP患者血清抗体可同时识别皮肤和脑组织中的BPAg1。 结论 BP患者血清中识别脑组织抗原的抗体可能在BP与神经系统疾病合并发生的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BP180抗体诊断试剂盒检测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使用BP180抗体诊断试剂盒(ELISA)检测106例临床已经确诊的活动期BP患者和106例对照人群(含非BP的其他大疱性疾病以及硬皮病、银屑病、SLE、妊娠晚期孕妇、健康献血员等)血清样本,并与间接免疫荧光(IIF)试验进行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对比。结果 106份BP患者血清样本中81份BP180抗体诊断试剂盒为阳性,其灵敏度为76.4%;83份抗表皮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IIF法)为阳性,其灵敏度为78.3%。106份对照组血清标本中95份BP180抗体诊断试剂盒为阴性,其特异度为89.6%;102份抗表皮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盒为阴性,其特异度为96.2%。BP180抗体诊断试剂盒(ELISA)与对照试剂盒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P180抗体诊断试剂盒可作为诊断BP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BP180相关自身免疫性水疱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扁平苔藓样类天疱疮、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妊娠类天疱疮和瘢痕性类天疱疮。BP180胞外区含有多个自身抗体反应的位点,目前研究显示,BP180上相关自身免疫性水疱病靶位呈现出异质性,并且同一种疾病不同临床表现也与靶位异质性有关,然而异质性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对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诊断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56例,其中大疱性类天疱疮(BP)47例,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6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2例,P200类天疱疮1例。对照组为70例天疱疮、15例慢性湿疹和15例健康成人。分别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观察荧光沉积情况,比较不同表皮下水疱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BP患者血清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可见到荧光物质沿基底膜带线性沉积,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可见BP患者荧光线性沉积于表皮侧,EBA和P200类天疱疮线性沉积于真皮侧。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及盐裂皮肤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对表皮下水疱病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3.2%、60.7%、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2,P < 0.05),特异性分别为98.0%、100%、9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以盐裂皮肤为底物时诊断的敏感性高于以正常人皮肤、猴食管为底物(χ2值分别为8.0、16.7,均P < 0.05)。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的诊断,盐裂皮肤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优于以猴食管和正常人皮肤为底物。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皮肤微生物群在人出生后不久就开始形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皮肤健康密切相关。痤疮是一种微生物感染相关的常见皮肤病。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属及马拉色菌属等是目前发现与痤疮发病最密切相关的3种微生物。本文综述上述3种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关系,主要包括不同型别细菌或真菌致病能力、与痤疮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差异等,以期为制定痤疮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抗体与天疱疮患者临床表型、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天疱疮患者111例,按临床分型,采用ELISA测定患者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血清Dsg1、Dsg3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SPSS22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天疱疮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分别有92例、53例、33例、9例患者完成检测。92例初发患者中,36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和Dsg3抗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00%、2.77%,10例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20%、80%,46例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97.82%、95.65%。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和复发时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37.43 ± 77.74)、(13.94 ± 14.81)、(21.50 ± 58.33)、(121.13 ± 86.89) U/ml;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25.61 ± 94.81)、(34.5 ± 16.26)、0.6、258 U/ml;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15.39 ± 70.62)、(15.74 ± 25.10)、(3.62 ± 12.09)、(78.60 ± 92.25) U/ml;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37.98 ± 81.25)、(58.14 ± 63.46)、(29.26 ± 64.70)、(136.9 ± 101.47) U/ml。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水平和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Dsg3抗体水平在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均低于初发时、复发时(P < 0.0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表位扩展现象,4例患者病情稳定期时出现Dsg抗体高滴度现象。结论 Dsg抗体谱与天疱疮临床表型相关,其ELISA值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并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和厚朴酚对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活化的影响和抗瘙痒作用。方法 用4 ~ 6周龄健康雄性ICR小鼠分别建立组胺诱导和乙醚/丙酮/水(AEW)诱导的瘙痒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3种剂量和厚朴酚组(50、25和12.5 mg/kg)、溶媒组及氯苯那敏组(仅在组胺诱导实验中设置)。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氯化钠溶液灌胃,溶媒组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氯苯那敏组给予氯苯那敏灌胃,和厚朴酚组用不同浓度和厚朴酚灌胃。在组胺模型实验中,给予小鼠灌胃24 h后注射组胺;在AEW模型实验中,先用乙醚/丙酮/水处理小鼠4 d后再予不同药物灌胃。通过计数30 min内动物的搔抓次数评价各处理的抗瘙痒作用。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脊髓背根神经元(DRG)细胞,将其分成6组,即辣椒素或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诱导的模型组、辣椒平(500 μmol/L)或HSC030031(10 μmol/L)组、溶媒组、3种浓度(7.81、15.63、31.25 mg/L)和厚朴酚组:辣椒素或AITC诱导的模型组预先用Hanks平衡盐溶液孵育,辣椒平或HSC030031组、溶媒组、和厚朴酚组分别预先加入辣椒平或HSC030031、二甲基亚砜、不同浓度的和厚朴酚孵育,用Ca2+荧光成像技术观察辣椒素或AITC诱导后Ca2+细胞内流的变化。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结果 组胺诱导小鼠瘙痒模型经50 mg/kg和25 mg/kg和厚朴酚处理后,搔抓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21.88和21.14比 63.70,t值分别为3.48、3.49,P值均为0.003),12.5 mg/kg和厚朴酚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2.01,P = 0.062)。AEW诱导的小鼠瘙痒模型经50 mg/kg和厚朴酚处理后搔抓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61.4比101.17,t = 0.45,P = 0.009),但25 mg/kg和12.5 mg/kg和厚朴酚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1.25 mg/L和厚朴酚处理组与辣椒素或AITC诱导的模型组相比,DRG细胞内Ca2+荧光信号的升高受到显著抑制:辣椒素模型组第45秒时相对荧光强度变化率(△F/F0)为1.11,而31.25 mg/L和厚朴酚处理组为-0.11;AITC模型组第45秒时△F/F0为0.56,而31.25 mg/L和厚朴酚组为0.00。结论 和厚朴酚对组胺因素与非组胺因素诱导的瘙痒动物模型均具有瘙痒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DRG细胞TRPV1和TRPA1通道活化后Ca2+细胞内流有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免疫、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疾病有关,尤其与炎症性肠病关系密切。而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上有众多相似之处,肠道微生物群变化也被证实与银屑病有关。本文就银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的可能关联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荧光(CFW)染色法在皮下真菌病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皮下真菌病的组织病理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收集1987—2017年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皮下真菌病患者石蜡包埋皮损组织进行平行试验,每块组织连续切片4张4 μm切片,分别行改良CFW荧光染色、苏木精-伊红(HE)、过碘酸-雪夫(PAS)和六铵银(GMS)染色检查,比较其阳性率及染色效果。采用SPSS 19.0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4种染色法在病理诊断真菌感染方面的阳性率。结果 21例皮下真菌感染患者中,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14例(66.67%),HE染色法阳性5例(23.80%),PAS染色法阳性6例(28.57%),GMS染色法阳性11例(52.38%),改良CFW荧光染色法阳性率高于HE和PAS染色法(χ2值分别为6.718、5.200,P < 0.05),而与GMS染色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3,P = 0.530)。结论 改良CFW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准确的真菌检查方法,在皮下真菌病的病理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皮肤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复合群引起,临床表现因感染途径、宿主免疫力等因素差异而呈多样性。传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抗酸染色直接镜检、培养、病理检查等在皮肤结核诊断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以核酸扩增技术为代表的系列检测技术的发展为其临床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将综述皮肤结核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疫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为人类预防各种传染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也可以产生不利甚至造成损害的不良反应,部分不良反应表现在皮肤。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机制复杂,本文主要阐述疫苗相关的皮肤不良反应的现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摘要】 随着技术发展,医疗行业正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医学”的新纪元。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疗过程,减轻医生的数据分析压力。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主要应用于图像识别、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智能诊疗、预测预后等方面,其准确性可接近人类专家水平。其中,图像识别的研究最多,包括皮肤图像识别。在非图像识别领域,人工智能在皮肤科的研究较少。未来,人工智能可提高诊疗效率,使医患双方共同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