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Zhang J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1,31(2):75-77
宋代是方书发展的鼎盛阶段,众多书可分两类:官刊方书和个人方书。官刊方书幅大,资源丰富,有一定的法定权威,而且所收方剂以成药居多。个人方书则简要质朴、删繁就简,重视实践,且分科精细,方剂显示出专科特长。这两类方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宋代方书辉煌时期的风貌。我们可从对这两类方书特点的探讨得到了有益于现代方剂学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朱端章 ,福建长乐人 ,南宋淳熙年间曾任江西南康郡守 ,为官而喜医道。因见当时产科专书较少 ,故将家中所藏医书中有关产科内容 ,辑成《卫生家宝产科方》 ;又将先世所传及手录单验方等集成《卫生家宝方》 ;此外还辑有《卫生家宝小儿方》和《卫生家宝汤方》。该系列方书录存了唐宋多家胎产及小儿著作 ,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 ,对于整理研究宋及宋以前产科文献和发掘中医产科精粹内涵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研究南宋时期药物炮制及中医临床各科发展方面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官修方书是宋代医学成就的集中体现,也是在医学门户未大量分化之前最系统、最全面的中医学术总结。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脏腑病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核心,宋代官修方书中记载有大量脏腑病证相关内容,近年来学者们对其中各个脏腑的病证大都有所讨论,但仍不够系统与精深,宋代官修方书的系统性、权威性、实用性及承上启下作用为脏腑病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样本,值得系统挖掘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思济堂方书》是清代医家贾邦秀编撰的临床方书。是书凡5卷,卷一、卷二为内科诸方,包括中风、中恶、中暑、中湿、伤寒、火证、燥证,以及气、血、精、神、痰、饮、郁、食、虫诸病的常用效方;卷三为妇科经、带、胎、产、疼痛、癥瘕痃癖诸疾方;卷四为儿科惊风、痘疹、斑疹、疳积、吐泻、腹痛、发热等诸疾方;卷五为外科痈疽及杂治诸方。其选方广博而精当,内容丰富而实用,既引录前贤名医之论述,又不乏自己临证之心得,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贾邦秀由博返约、执简驭繁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理念。其具体学术思想概括为审因辨证,据证施方;用方求变,圆机活法;方药既备,服法有度;汇集名方,直抒己见;医者仁术,敬畏性命。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收有《急救仙方》六卷,作者考证后认为,现流传之道藏本《急救仙方》已非原本明正统年间重修《道藏》时篡伪,而原本内容仅见存于八、九两类之中;四库本《急救仙方》则基本保持了原本卷帙的面貌。原本当为宋人所篡,其内容并不局限于外科疮疡,是一部济急便用的综合性方书。 相似文献
7.
《本草图经》在本草学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其成书于宋初,所载宋以前的医籍内容未经宋臣校改,保存了较早文献原貌。国内外学者以对其本草学与本草图考证、学术价值研究为主,关于其中亡佚医籍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通过《本草图经》中以“××方”或“某某方”命名者进行梳理,初步统计出今已亡佚的方书约46种。以韦宙《独行方》、刘... 相似文献
8.
晋唐经方类著作在总量上远超过医经类著作,使该期医学呈现出"重术轻理"的特征。试图从社会生活、文化、科技、医学教育等大背景入手,揭示方书兴盛的时代原因。在战乱年代,直接从方书中找寻治法,无疑是最快捷有效的自救方式,方书正因通俗的便民特质而易于流通。又因当时印刷术尚未普及,理论性医著的流通极其局限,医学教育又多是师徒之间的秘授,故大多数人无法接触到医学理论,因此理论性著作较少,方书中亦少有病因病机及组方理法的阐释。故不应忽略科技、教育等时代局限而将晋唐时期在方剂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简单地定位于"经验用方的积累"阶段,若将晋唐经方与《诸病源候论》联系起来解读,或许会对其背后的组方理法收获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伤科方书六种》为清代伤科专书,系将六册伤科方书归于一函编成,主要论述跌打损伤药物治疗。本文通过分析书中疗伤用药特点,总结整理其疗伤经验,以供伤科医师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探讨宋以前方书的特点及对比流行的研究思路,认为现代当对于不同方书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方书中方剂的归类研究作为首要步骤,并依据不同的对比层面来对方剂所涉及的各项信息进行深层的研究整理,这才是具有一定意义的,亦是可以准确反映出编书医家的学术水平的.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更加科学、准确的理解古方,完善古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古方研究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1.
皮国立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1,41(5):F0003-F0003
2011年9月18日,“中古方书:医学史、书籍史和社会史的解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会议室举行。研究中心的荣新江教授主持开幕仪式,人民大学青年学者陈昊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12.
郭明章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2):8-9
仲景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被后世范为经典之方。其中麻子仁丸、厚朴大黄汤中的厚朴以尺计量,其剂量为后世医家所争议。为更好探讨研究方药的剂量及比例,通过参考厚朴一尺的相关文献记载、度量衡考证及药物实测,并结合全方药物剂量分析,认为仲景方中的厚朴一尺的剂量为45.7 g。通过对厚朴一尺剂量的考证,为理解仲景方相关方药的用药比例及方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2):104-106
《伤寒论》方剂药物剂量的古今折算,目前仍众说不一,本文依据现存汉代度量衡器实物和部分药物的实测结果,参照部分文献,考证古今剂量折算方法,并结合部分《伤寒论》方剂的应用实例,来证明本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尚志钧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1)
一、概况 唐代本草,主流方面有《唐本草》、《蜀本草》;旁支方面有民间药本草、临床药性本草、食物治疗本草、地区性本草、便于读诵或检索本草、便于识别药物的图谱本草及药物炮炙、药物异名、单味药专著等。 1.主流本草 《唐本草》由唐政府组织苏敬等22人于公元695 相似文献
18.
宋朝廷对医药学的重视和全社会对医药学的关注,提高了中医学的社会地位,大批儒士进入医门,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广博的优秀人才,生产力的发展,为医学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诸多原因促进了官修方书的繁荣.其特点是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法定权威,所收方剂剂型丰富,成药居多,煮散盛行,食疗方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邱玏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5,35(3):178-178
在中国的历史上,李唐王朝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将道教的祖师老子尊为皇室祖先,由此带来的炼制丹药活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与此同时,它也是帝王之家遭受丹药之毒最为严重的朝代。浩浩大唐盛世,竟相继有6位皇帝死于丹药之手,他们分别是初唐的唐太宗、中唐的宪宗、穆宗、敬宗和晚唐的武宗、宣宗。 相似文献
20.
杜勇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3,33(3):170-172
《鸡峰普济方》是一部宋代方书,作者佚名,一般以为该书作者为张锐或孙兆,但缺乏足够的证据。通过系统考证有关文献,确定该书作者是宋代名医张锐而不是孙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