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盆底康复训练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分娩的初产妇21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盆底肌肉锻炼组、盆底生物反馈组、阴道椎体训练组,采取不同的训练,对产妇训练前(产后3天)、训练后(产后6周)尿失禁情况和会阴肌力进行评价。结果:三组产妇产后6周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产后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产妇训练后会阴肌力较训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盆底功能训练方法各有优劣,临床医师可根据产妇身体情况、锻炼条件综合评估,指导产妇选择合适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钳术与胎头吸引器两种助产方式对阴道疼痛、SUI发生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50例产妇,依照助产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5例)与研究组(75例),对照组行产钳术助产,研究组行胎头吸引器助产,比较两组阴道疼痛、SUI发生率与盆底功能。结果:研究组分娩后阴道疼痛率、SUI及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1);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及头面部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盆底肌肉疲劳度、分娩后阴道动态压力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研究组盆底肌肉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胎头吸引器助产方式有助于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疼痛及SUI的发生,且对盆底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剖宫产和阴道分娩对产后盆底功能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阴道分娩的57例产妇为对照组,接受剖宫产的43例产妇为观察组。于分娩后6周比较两组患者盆底功能。分别于住院期间、产后42 d和产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纯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受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产后42 d、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产妇较少,但不利于母乳喂养。盆底肌力损伤与分娩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4.
乔国华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49-125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100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为剖宫产分娩,乙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采取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康复前后盆底肌肌力,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康复前甲组盆底肌肌力优于乙组(P<0.05),康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阴道分娩较小,但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均可使盆底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7例产妇进行产后盆底肌力和阴道压力检查,根据产妇不同分娩方式随机分成阴道顺产组62例和剖宫产组35例。观察产妇盆底肌力、阴道压力、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结果:阴道顺产组盆底肌力总正常率为58.06%,剖宫产组总正常率为6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SUI率为19.35%,剖宫产组为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2.58%,剖宫产组阴道压力正常率为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55%,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32.26%,剖宫产组发生阴道前壁脱垂率为57.14%,发生阴道后壁脱垂率为5.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4.52%,剖宫产组发生子宫脱垂率为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后盆底肌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功能康复锻炼,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盆底功能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盆底肌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34例,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自然分娩组71例,剖宫产组63例.2组予产后基础护理,盆底肌训练与电刺激,两组共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收缩力,Ⅱ类肌纤维收缩力,盆底肌肉压力及性功能评分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收缩个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较高(P<0.05),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盆底收缩压较低(P<0.05),治疗前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较低(P<0.05);经治疗8周后,两组产妇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均升高(P<0.05),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收缩个数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产妇盆底肌肉静息压与盆底收缩压均升高(P<0.05),与剖宫产组相比,自然分娩组盆底肌肉静息压较低(P<0.05),盆底收缩压无差异(P>0.05).经8周治疗后,两组产妇性功能评分中性欲程度评分、性高潮评分、阴道润滑状况评分及性满意度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能够明显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性生活水平,相对于剖宫产,自然分娩产妇采用电刺激联合盆底功能训练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盆底筛查的240例阴道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20例,由护理人员指导其进行盆底康复锻炼;观察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低频电刺激与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肌力、盆底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6个月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高于对照组,阴道最大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脏器脱垂及阴道膨出、盆腔痛、压力性尿失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性生活满意度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策略能够促进阴道分娩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减少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待产孕产妇102例,所有产妇产后均回院检查。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61例)及剖宫产组(41例)。产前及产后6周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法评定两组产妇盆底功能、参照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估两组产妇性功能。结果产后6周剖宫产组盆底肌力评分为(4.53±0.23)分,高于阴道分娩组(3.48±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剖宫产组性唤起、性欲、性高潮、性满足各维度评分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均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均有影响,且阴道分娩影响更为严重,产后早期应对产妇实施盆底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肉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使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结果:治疗组盆底肌肌力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张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肌肉力,能有效改善产后产妇盆底肌肉的肌力,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分娩组(n=59)、阴道自然分娩组(n=117)及产钳分娩组(n=8);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Femiscan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产后盆底肌力.同期选择20例年龄相当的已婚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妇女盆底肌力的各项指标均高于产后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强,产钳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差,两组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及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后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分娩组产妇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与产钳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肌力与选择性剖宫产分娩产妇相当;产钳分娩产妇盆底肌力最差,可能与其第二产程时间过长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研究不同分娩方式产后女性盆膈裂孔形态变化以及下尿路膀胱颈移动度,以评估产后早期女性盆底恢复情况。 方法 对170例初产妇(分为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及35例已婚未育女性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获得静息、Valsalva及缩肛时人体盆底正中矢状切面及盆底轴切面重建图像,测量一系列生物参数。结果 产后6~8周在缩肛状态下经阴道分娩组盆膈裂孔纵径测值大于未育组( P<0.05);而剖宫产组盆膈裂孔参数与未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颈移动度在Valsalva时表现为经阴道分娩者大于剖宫产组及未育组( P<0.05),而剖宫产组仅背侧运动大于未育组( P<0.05)。产后6~8周剖宫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4.5%(3/66),经阴道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9.6%(10/104),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阴道分娩后产妇盆底组织结构改变较剖宫产者明显。膀胱颈移动度及盆膈裂孔纵径是评估盆底肌收缩能力的重要指标,且后者更敏感,可以作为观察产后盆底肌恢复与否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红梅 《吉林医学》2015,(9):1738-1739
目的:探究产妇行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产妇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行剖宫产术,对照组产妇经阴道分娩,产后对比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情况。结果:对比两组产妇产后42日、3个月、6个月的盆底肌力情况,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阴道分娩相比,行剖宫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但盆底功能可通过进行产后康复锻炼来促进恢复,因此不应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的重塑状态。方法选取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2例,于产后6~12周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又分为自然分娩组(n=44)和产钳分娩组(n=11);剖宫产分娩组27例。观察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其在静息、Val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结果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图像显示,产后妇女的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结构较模糊,部分产妇单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从耻骨联合处撕脱。盆膈裂孔内的结构模糊,部分可观察到膀胱回声图像。在缩肛动作状态下,阴道分娩组产妇盆膈裂孔各参数明显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两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基本一致(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剖宫产组[(15.3±3.8)mmvs(11.7±3.6)mm](P<0.01)。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阴道自然分娩组[(21.2±2.9)mmvs(16.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产后随访,依据相关妇科和手法检查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并配合盆底功能诊断仪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结果: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33%,阴道后壁脱垂率为78.67%,子宫脱垂率为38.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65.33%、26.67%和1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为33.33%,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为52.00%,与剖宫产组的32.00%和5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阴道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减少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以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以丰富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9月在龙塘镇中心卫生院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6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为阴道分娩,观察组则为剖宫产分娩。对所有产妇进行盆底功能常规评估,将Ⅰ类及Ⅱ类肌纤维肌力以及盆底功能综合检测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Ⅰ类及Ⅱ类肌纤维受损率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收缩失调、肛提肌损伤、阴道动态压力<80 cm H2O以及疲劳度异常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对产妇的盆底功能影响较小,通过产后康复训练可促进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因此需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娩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徐永萍 《安徽医学》2012,33(10):1314-1316
目的分析并评价产科相关因素以及采取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妇近期盆底支持组织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122例分娩的健康初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73例与剖宫产组49例,使用女性尿失禁临床症状调查问卷在产妇分娩后的6~8周进行调查。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分娩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15%,两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在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10%,两组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高危因素。剖宫产组产妇的右侧活力值、功值以及两侧功值的平均值均高于阴道分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的两侧活力值差值低于阴道分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道分娩组产妇中,压力性尿失禁者左侧活力值与峰值均小于无压力性尿失禁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压力性尿失禁者两侧速度值差值低于压力性尿失禁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组产妇在分娩后的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与剖宫产组产妇的发生率相似;产科的相关因素能够对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以及产妇盆底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桂英 《当代医学》2021,27(11):81-83
目的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产妇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8例。阴道分娩作为对照组,剖宫产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种不同分娩方式下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影响和恢复干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肌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失禁、大便失禁和子宫脱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前壁脱垂、后壁脱垂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性生活困难及失禁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何种方式分娩均会引发盆底功能降低,剖宫产对盆底功能影响更小,因此,需重视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后6~10周初产妇120例(70例经阴道分娩,纳入顺产组,50例采用剖宫产,纳入剖宫产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30例健康未孕女性为对照组,均经会阴行四维超声检查,分析三组检查时不同状态下盆底裂孔测量参数[盆底裂孔前后径(LHAP)、盆底裂孔左右径(LHLR)、盆底裂孔面积(LHA)、肛提肌尿道间隙(LUG)],比较三组前中盆腔脏器活动度[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盆底肌力分级.结果:顺产组静息状态下,LHAP、LHLR、LUG明显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三组LH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Valsalva状态下LHAP、LHLR、LHA、LUG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顺产组URA、BND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三组C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肌力分级低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剖宫产组、对照组肌力分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尤其在顺产产妇中,能较好评估其盆底裂孔情况和盆腔脏器活动度、盆底肌力分级,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病人生物反馈治疗果效及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2例产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病人进入前瞻性研究;应用SOKO9003型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对自然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包括盆底肌Ⅰ、Ⅱ类纤维的活力值及肌力进行检测,对肌力牛津改良量表(Modified Oxford Scale,MOS)评分进行主观评估。随访6个月再次评价上述指标,观察盆底肌表面电信号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周后,62例中54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87.1%(54/62),其中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为96.9%(31/32),剖宫产组治疗有效率76.7%(23/30),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较剖宫产组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随访6个月后,62例中48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77.4%(48/62),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87.5(28/32),剖宫产组治疗有效率66.7(20/30),阴道分娩组治疗有效率仍高于剖宫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短期治疗后,阴道分娩组肌力的MOS评分差值与剖宫产组MOS评分差值相比较,阴道分娩组MOS评分差高于剖宫产组(P=0.040);长期治疗后,阴道分娩组肌力的MOS评分差值与剖宫产组MOS评分差值相比较,阴道分娩组MOS评分差仍高于剖宫产组(P=0.030)。长期治疗与短期治疗后阴道分娩组的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活力的改变量均大于剖宫产组(P<0.05),但是治疗时限对盆底肌Ⅰ、Ⅱ类肌纤维活力的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限对M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有效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治疗后阴道自然分娩(vaginal delivery,VD)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快,盆底康复治疗疗效明显优于择期剖腹产(caesarean section,CS)者,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损伤是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