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人讨论《内经》与易的关系,大多只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思想方法方面加以联系,虽亦揭示了《内经》医理与易理的相通,但人们可以认为这只是“间接的思想文化方面的方法论方面的影响”,难以说明《内经》与易的直接源流关系。有人曾断言“在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无法找出什么内容是直接来源于易”,本文即专从《内经》中具体的医学内容来看易学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内经》的基本内容,总结了《内经》饮食疗法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及注意点。说明《内经》对饮食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治疗作用、组方原则、禁忌等均有论述。为食疗学开创了先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人们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与医学内容密切结合,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古代许多著作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经》多有雷同,以致使一些学者对《内经》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看法不一。为此,将《内经》与《春秋繁露》、《白虎通》中阴阳五行学说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结果表明,《内经》与《春秋繁露》、《白虎通》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则有根本差别。《内经》重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理论;并赋予其医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因此,《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既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繁露》和《白虎通》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其自然属性上加上封建道德属性,并加以神化,用以解释社会现象和道德伦常秩序,借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地位。从而沿着唯心主义神学思想体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节制饮食,谨和五味;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静养心神,调节七情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经》的营养学理论散见于多篇 ,但其观点在其理论指导下 ,经沿革发展 ,至今已成为独立的中医饮食营养学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及康复医学领域里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搜集国内 2 0年来的有关资料 ,从《内经》营养学的系统理论、发展沿革、现代研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因“食忌”是《内经》营养学观点的一大显著特色 ,也是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方向之一 ,故单列一节。1 理论体系的研究滕佳林[1 ] 等认为四气五味为基本的食性 ,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食物又有五味之偏性 ,不同的食物对五脏显示出不同的作…  相似文献   

8.
论《黄帝内经》对《说文解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说文解字》与《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考察,前者具有接受后者影响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分析二者所反映的思维模式、哲学观念以及人体解剖、疾病和治疗知识,可知:《说文》中蕴涵的中医学知识与《内经》一脉相承;《说文》所体现的“天-地-人”宇宙思维模式与贯穿《内经》的“天-地-人”生态医学思维模式同出一辙;作为《内经》理论基础的“气、阴阳、五行”学说可通过《说文》追本溯源;《说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汉字的造字结构,追溯汉字源流及本义,是研读《内经》、探索中医学起源的重要书籍.  相似文献   

9.
怎样学习《内经》,学习《内经》有什么用处,怎样运用《内经》的理论解决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等等,这对于初学《内经》的人来说,都是会遇到的疑虑。但是对于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工作者来讲,也存在着如何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工作研读《内经》的问题。直白一点说,这是个“学《内经》,做临床”还是“做临床,学《内经》”的问题。前者是将《内经》理论作为模本,当作范式,当作金科玉律去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10.
就《内经》所提出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之论述,对饮食五味的作用、饮食五味与体质及发病的关系、饮食五味与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五菜为充”理论,以期更全面地指导菜品养生。[方法]撷选《内经》相关条文,追溯其中关于“五菜”的食养原则,联系后世医家著作与文献研究,探索分析“五菜为充”的内涵、阴阳五行属性,以及与五脏、四时五味、体质等的配属关系,归纳总结“五菜”的食养原则与饮食禁忌,并结合现代研究,为“五菜”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及相关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五菜均为药食同源之品,由《内经》阐发的“五菜养生”理论,不仅是对古人饮食结构的回顾,更是对后世食养食疗之道的指导。基于《内经》,诸医家依从“葵、韭、藿、薤、葱”五者的阴阳五行、四性五味,阐明其对人体五脏“养”与“伤”的双重作用。“五菜”只有合理搭配,适量、适时、适人地摄入,才可以达到治已病、防未病的效果。同时,现代多项药理毒理研究也证实了“五菜”所具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保健价值。[结论]菜品养生之道博大精深,探讨分析“五菜”的膳食原则及其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有助于为大众树立正确的五菜养生观,启发人们合理搭配“五菜”,依效适食,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2.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思想 ,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相关的天文历法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 ,并由此规定和指导着《内经》理论的取向 ,使其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 ,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时间节律。但《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认识 ,大多属于外源式的 ,许多问题还需要用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 ,特别是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或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试析《内经》的营养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饮食营养学方面的营养素的概念、平衡的观点、饮食的四气五味、五味的偏嗜不当致病等几个方面论述《内经》中有关医学营养学方面的理论,分析这些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的结合点以及对营养保健和养生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即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使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协调平衡。"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最高行为准则。《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对于认识生殖、生命规律的变化,研究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素问》的译介及在西方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与《灵枢》合称《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2 0 0 0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内经》仍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要著作。《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方面内容,突出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素问》不但…  相似文献   

16.
痰饮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理论,源于《内经》,但《内经》中并无痰字。只有“水饮”、“积饮”的记载。《脉经》、《千金翼》具作“淡饮”。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明确提出痰饮的概念,并把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为后世痰饮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内经》和《伤寒论》理论 ,以及结合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论述了《内经》 :“四肢者 ,诸阳之本也”的实意是四肢的强弱寒热 ,是诊察人体阳气盛衰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标本中气是《内经》五运六气治则的重要内容.吴鞠通在诊治温病组方用药时充分运用了《内经》标本中气理论,为后人治疗温病遣方用药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世医家将《内经》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临床树立了典范.本文从少阳太阴皆从本化,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厥阴阳明从乎中气三个方面分析了《温病条辨》的用药特点.本文对于掌握《温病条辨》医学思想,研究其与《内经》理论的渊源关系及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钱师之《内经语言研究》中有《内经名义解诂》一节 ,考证《内经》之命名颇多发明 ,其说平实 ,令人易晓 ,然有可商榷处 ,今抒己见 ,以就正于师说。师之传承 ,绍于章黄 ,章黄之学 ,力避穿凿。故师解《内经》之名义 ,取意平实 ,质朴可从。所谓“内”者 ,对“外”而言 ,以《汉书·艺文志》另有《黄帝外经》三十七卷。除此而外 ,《艺文志》中又有《扁鹊内、外经》及《白氏内、外经》 ,大致若先秦《庄子》内外篇之命名 ,谓内者集名贤 ,外者杂众说也。张介宾、吴昆、王九达、方以智之说 (参《内经语言研究》) ,皆有附会之嫌。然仅遵此“勿穿凿”一…  相似文献   

20.
《内经》“气血以流”观刍言王光晃江西抚州中医学校344000“气血以流”一语,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原为阐述五味入五脏的恃统理论时,对因饮食五味偏嗜或太过,而致人发病的问题,所倡导的“谨和五味”等养生防病中的一种学术观点。推原“气血以流”观的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