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佳  刘玲  杨毅 《现代医学》2010,38(1):6-10
目的:探讨ICU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ICU的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纳入观察,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抗生素的使用和病原菌药敏结果等,并记录患者28d病死率及60d病死率等临床指标,对可能影响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期内入中大医院ICU的426例患者中医院获得性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52例,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发生率为12.2%。患者28d病死率为32.7%,60d病死率为34.6%。生存组患者确诊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时GCS评分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死亡组,而确诊前合并真菌感染及病程中发生休克的比例均明显低于死亡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确诊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时GCS评分低,确诊前合并真菌感染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是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鲍氏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确诊前合并真菌感染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ICU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CU重症病人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 收集近 8年本院ICU危重病人中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 71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71例院内获得性感染患者中血培养共获得真菌菌株 75株 ,其中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 (占 83.35 % )。感染途径以中心静脉导管较多 (占 2 8.2 2 % ) ,总病死率为 4 4 .4 2 %。出现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常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真菌性败血症是ICU危重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去除易患因素、加强病原学监测、注意无菌原则 ,提倡早期经验性治疗等措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探讨ICU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以2010年3月31日至2012年3月31日入住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科)痰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患者77例为观察组,观察组又分为生存亚组(n=45)和死亡亚组(n=32),而以同期未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391例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一般情况,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并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白蛋白水平等临床指标,及所有患者28d病死率,对患者可能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观察期内入住本院ICU患者468例,其中医院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患者(观察组)77例,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发生率为16.4%,观察组死亡率(41.5%)明显高于对照组(10.2%)(P<0.05),而观察组中生存亚组GCS评分、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死亡亚组[(10.1±2.8)分,(25.9±3.5)g.L-1 vs(7.6±3.5)分,(22.1±3.6)g.L-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与GCS评分低、低白蛋白水平(<25g.L-1)、呼吸机使用时间长(>7d)、合并真菌感染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相关(P<0.05);而合并真菌感染、低白蛋白水平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CS评分低、低白蛋白血症、呼吸机长时使用、合并真菌感染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是ICU患者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真菌感染、低白蛋白水平以及病程中发生休克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前3天患者的液体平衡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查看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病例记录,入选病例必须严格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且既往无肾功能不全病史。采集病例相关数据以及诊断后第1、2、3天的液体平衡值。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继发器官衰竭评分(SOFA)、液体平衡和病死率等数据。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和描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与在前3天的液体复苏治疗中出现的负平衡((0mL)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负液体平衡患者与未出现负液体平衡患者2组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4%vs87.5%,χ2=5.303,P=0.021)。通过对入组时患者年龄、APACHEⅡ评分、第1天和第3天SOFA评分和正负平衡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前3天的治疗中,若有1d出现负液体平衡即可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前3天的治疗中,若有1d出现液体平衡负值即可成为影响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感染性休克的28d生存预后有较强的预测性。在前3天的治疗中出现液体平衡为负值((0mL)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比液体平衡为正值的患者的28d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感染性休克病死危险因素及相应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9例ICU感染性休克病死患者进行观察。调查感染性休克病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总结治疗措施。结果 APACHEⅡ、MODS、SIRS是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积极调控炎症反应,加强病因的基础治疗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ICU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病死危险因素与相应临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对9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患者病死危险因素展开分析。结果:96例患者病死率为57.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在APACHEⅡ评分、年龄、SIRS数目、血液感染、平均动脉压及白蛋白、24 h尿量与MODS数目8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蛋白、SIRS数目、APACHEⅡ评分与MODS数目是导致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对ICU感染性休克展开治疗时,对炎症反应进行积极调控,以去除病因为基础展开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该疾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肖军  钟荣  施善阳 《华夏医学》2001,14(6):772-774
目的:确定监护病室院内获得性败血症的发病率,致病菌的种类,对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确定败血症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及诱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败血症在危重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8.07%)且致病菌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病死率亦较高(80.77%),单因素检验[OR=4.32,95%可信区间(CI)1.58-11.72]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R=4.97,1.21-20.37)均判定细菌性败血症显著影响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此外,分析亦证实:监护病室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留置大静脉导管,气管切开,低白蛋白血症,感染发生前用过激素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败血症是监护病室常见并发症且对疾病预后有不利影响,应重视并针对其危险因素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8.
综合医院ICU老年败血症危险因素和耐药菌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ICU老年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12月间经血培养和临床资料证实的21例老年败血症。结果有严重基础病与高危因素占95.84%(20/21)。高危因素包括介入性诊治、滥用抗药菌物、呼吸机的使用等;21例中G-菌9例(42.86%);G 菌9例(42.86%);真菌6例(28.57%)。细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严重。结论老年败血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G-菌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是老年败血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和真菌感染率明显增多;防治ICU老年败血症的关键在于及早治疗基础疾病,预防高危因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1783份血培养致病菌的分离及其阳性结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1998~2003年间从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并对其引起败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无菌抽取临床疑似败血症的病人血液5~10 ml,注入法国生物-梅里埃的液固双相培养瓶中,对培养阳性标本进行常规细菌鉴定,其药敏试验采用K-B法.收集阳性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中从1783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191株,阳性检出率为10.7%.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1.3%(98/191),主要分离自新生儿败血症标本;革兰阴性菌占45.5%(87/191),主要分离自原发病或伴随疾病标本;真菌占3.2%(6/191),主要分离自静脉插管和ICU标本.结论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的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属.危险因素与免疫功能不全、介入性治疗、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死亡率高.为降低病死率,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血培养的检测及导致败血症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选取ICU就诊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30例分析讨论早期低热对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价值。研究发现早期低热组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为14.55%,病死率更高;早期低热组的舒张压水平低于体温正常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差别也存在统计学差异,早期低热组评分高于体温正常组;借助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早期低热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早期低热的感染性休克病死率高于正常体温患者,早期低热是增加ICU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引起医护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菌,了解其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采集ICU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72 h以上住院患者的痰样本,培养分离病原菌,药敏实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结果:ICU的VAP患者痰液分离菌株220株,革兰阴性菌占78.9%,耐药菌株比例高;鲍曼不动杆菌为常见感染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达68.4%.结论:ICU发生的VAP以非发酵菌为主,细菌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儿童败血症主要病原菌。方法:用Bae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0例儿童血培养阳性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儿童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82.6%);其次为革兰阴性菌(12.0%);真菌感染仅为3.0%。②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败血症以葡萄球菌为主,占革兰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的95.0%,其中以金葡和表葡最为常见。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③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败血症以肠杆菌科为主(51.2%),ESBLs阳性率为40.4%;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占革兰阴性菌感染败血症的47.0%,以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结论:细菌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因此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重症监护室医院获得性肺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发病率、病死率、诱发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ICU内40例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亡23例,病死率57.5%.常见的诱发因素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87.5%(35/40).病原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35%(14/40)和鲍曼氏不动杆菌20%(8/40),且出现多重高比例耐药.结论:ICU医院获得性肺炎病死率高,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多,应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张少卿  周玉良 《中外医疗》2013,(23):12-13,22
目的探讨ICU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可以指导以后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从而分析2011年从ICU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结果共分离出235株病原菌,阴性菌166株,其中最常见的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阳性菌45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且常见菌都呈现多重耐药的情况。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将细菌的耐药性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贾杰  莫成锦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334-1335
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获得性感染细菌及真菌的种类及其药敏。方法对2005年5月~2007年4月两年期间在ICU住院时间〉48h260例患者进行获得性细菌及真菌感染分析。结果260例ICU患者中发生96例院内获得性感染,感染率为40%(96/260),其中细菌感染率为35%(92/260);真菌感染率为11.5%(30/260)。获得性感染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真菌主要为念珠菌属。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成为治疗棘手难题。结论应加强对ICU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率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IC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 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对2009年7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IC U确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送检的尿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58份尿标本共检出226株致病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138株,占61.06%,革兰氏阳性菌株57株,占25.22%,真菌株31株,占13.72%。排名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药物耐药性均>50%,耐药性在50%以下的药物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复方新诺明。结论:革兰氏阴性菌仍是IC 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已上升为第一位致病菌,且耐药情况严重,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严格执行手卫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患者的菌群分布及其药敏特征,指导临床治疗腹泻,合理使用抗菌素。方法采用常规粪便培养方法,对分离菌做生物化学鉴定、血清学分型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480例腹泻患者粪便培养,检出的细菌中,致病菌占6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占检出菌19.6%(包括O126:K71、O164:K?、O152:K?、O28ac:K73),伤寒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为9株和4株,志贺氏菌占29%,条件致病菌占31%,真菌为10株。同时对检出菌做药敏试验:头孢唑啉、头孢哌酮、阿米卡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在75%以上。结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以致病菌为主,条件致病菌有上升趋势,治疗腹泻抗生素应以药敏结果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特点,以指导临床早期用药。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246例,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并对其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区感染早发组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大肠埃希菌为主,晚发组以CNS、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院内感染早发组和晚发组病原菌均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红霉素耐药,对二代头孢菌素部分敏感,对利福平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菌对氨苄青霉素、一代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对加酶抑制剂部分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为100%。结论社区感染早发型经验性选择抗生素应兼顾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晚发型应选择主要针对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对院内感染,无论早发型还是晚发型均应选择加酶抗生素,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首选。根据病情、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药物,加强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能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ICU 2008年1月2009年7月住院患者395份痰液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细菌菌株及细菌耐药性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60.5%,G^-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为主;G^+占30.2%,主要以葡萄球菌属为主,真菌占9.3%。在细菌耐药性方面,大多数G^-杆菌仍对泰能保持较高的敏感率,G^+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ICU中感染严重,存在普遍的耐药性,根据微生物药敏结果选择用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