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至2008年我科5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病例,其中21例采用鼻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35例采用鼻内窥镜下联合中下鼻道上颌赛开窗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4例,复发2例,治愈率96.4%.结论 鼻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或鼻内窥镜下联合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肯定,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切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于鼻窦内窥镜下行中鼻道开窗、下鼻道开窗及中鼻道、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32例。结果:所有囊肿均在内窥镜下完整切除,随访0.5~1年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下鼻道开窗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廖志苏,李智渊我科1993年10月~1996年8月共进行63例74侧上颌窦炎或上颌窦息肉患者接受鼻内窥镜下鼻道开窗术。我们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并与行Calda-Lue氏手术的病人进行比较,从中得出鼻内窥镜下鼻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上颌窦囊肿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进路切除上颌窦囊肿.结果 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康复,随访无复发.结论 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是经鼻内窥镜鼻窦开放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上颌窦开放与否,直接关系到内窥镜手术的疗效评定。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开窗,常常采用上颌窦自然口径路,我们采用经后囟入路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操作容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上颌窦息肉及囊肿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0例行鼻内窥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息肉或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术后随访1年,全部治愈,无1例复发。结论:该方法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防止复发,术后便于术腔清洁处理,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蒋正举  王世飞  谢天宏  邓建华 《广东医学》2006,27(11):1709-1710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经中鼻道或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方法将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6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34例,采用鼻内窥镜下经中鼻道开窗术,B组29例,采用鼻内窥镜下经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结果术后随诊6个月评定疗效,A组治愈32例,复发2例,治愈率94·1%,B组治愈28例,复发1例,治愈率96·6%。结论鼻内窥镜下经中鼻道或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手段,疗效肯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施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窦囊肿在鼻内窥镜下的治疗方法。方法 鼻内窥镜下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28例。结果28例手术均一次治愈,随访半年—1年,无复发。结论 应用鼻内窥镜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慢性上颌窦病变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当代观点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九十年代以来鼻窦外科学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手术方法.我院自1996年开始在鼻内窥镜下用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及中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41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鼻窦内窥镜单纯中鼻道开窗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该方法手术视野小 ,操作不便 ,术后易留死角 ,窦腔清理不便 ,易导致复发。 1996年 3月— 2 0 0 1年3月 ,我们采用鼻内窥镜下联合下鼻道联合开窗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 ,并与单纯中鼻道开窗手术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 4例 (2 0 7侧 )中 ,男 6 3例 (10 5侧 ) ,女 6 1例 (10 2侧 ) ;年龄 14~ 6 7岁 ,平均 34.9岁。病程 1~ 4 2年。随机分为二组 ,观察组 6 0例 (10 4侧 ) ,采用联合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 ;对照组 6 4例 (10 3侧 …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上颌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了1980至1999年诊治的23例上颌窦霉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行传统柯--陆氏术式18例,内窥镜下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术5例均治愈。结论:上颌窦霉菌病非侵袭型及曲霉菌瘤型最常见,鼻窦CT是早期发现病变的有效方法,治疗可条件选择柯--陆氏术式或内窥镜手术,关键是解决鼻窦的通气和引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中鼻道与上颌窦的真菌分布相关性。方法选择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7例,在无菌条件下取患者同一侧中鼻道与上颌窦分泌物,即行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对比观察结果。结果17例患者的中鼻道、上颌窦分泌物真菌阳性率分别为64.7%和52.9%,主要为曲霉菌和暗色孢科菌。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中鼻道真菌阳性率与上颌窦无明显差异,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70°鼻内镜下上颌窦真菌球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40例经0°鼻内镜手术(A组)和40例经70°鼻内镜手术(B组)的患者于术后1年时应用电子鼻咽喉镜分别检查两种手术后上颌窦真菌球存在情况,对比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所有80例术后1年上颌窦开放口均开放良好.A、B二组病例中,上颌窦内有真菌团块存在者分别为9例和1例,B组疗效优于A组(χ2=7.31,P<0.01).结论 70°鼻内镜下经中鼻道入路进行上颌窦真菌球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比0°手术治疗为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鼻内镜在取上颌窦异物的可行性。方法:对8例经CT证实有上颌窦异物的患者,在全麻下切除部分钩突,开放上颌窦口取出异物。结果:8例上颌窦异物患者经鼻内镜取出。结论: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异物取出术,手术操作简便,损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冲顶器顶端在上颌窦底不同位置进行冲顶的上颌窦区域及冲顶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动态模拟研究行窦底冲顶时窦底提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逆向工程建立在上颌窦底部、与上颌窦侧壁成30°角、成60°角及上颌窦纵隔底部等不同位置进行冲顶的上颌窦区域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动态冲击载荷进行窦底提升,研究窦底冲顶时冲顶器、窦底骨质及黏膜的应力和位移情况。结果应用三维有限元法,通过建立在上颌窦底部、与上颌窦侧壁成30°角、成60°角及上颌窦纵隔底部等不同位置进行冲顶的上颌窦区域模型,动态模拟了行窦底冲顶时冲顶器、窦底骨质及黏膜的应力和位移情况;上颌窦内提升术在纵隔底部进行冲顶时存在上颌窦黏膜撕裂的风险,临床上应慎重开展,在上颌窦侧壁进行提升时,如果接触角过小,应有意识控制防止冲顶器的侧滑造成不利的影响。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前应明确提升的部位,防止纵隔底部进行冲顶及与窦侧壁接触角过小冲顶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上颌窦窦口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疗效。方法:对26例确诊为上颌窦囊肿的住院患者,经鼻内镜行上颌窦自然口球囊扩张后,应用电子喉镜经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插入上颌窦,应用活检钳摘除上颌窦囊肿;术后随访6~12个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6例上颌窦囊肿均被成功摘除,术后未出现鼻腔出血、鼻腔粘连、鼻泪管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囊肿复发,再次经上颌窦自然口插入电子喉镜摘除后痊愈。结论: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子喉镜治疗上颌窦囊肿,手术保留了上颌窦完整解剖生理结构,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手术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兰妮 《医学综述》2013,19(7):1341-1342
目的比较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和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8月至2010年6月陕西电子四○九医院收治的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63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双盲分为两组,A组28例,行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B组35例,行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 A组有效率为75.0%,B组有效率为97.1%,两种术式结果显示,B组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下鼻道上颌窦开窗进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优于单纯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进路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霉菌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2 3例上颌窦曲霉菌病患者行内窥镜下窦内清除术 (ESS)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ESS术 ,9例行上颌窦前壁钻孔行鼻内窥镜手术术后症状消失 ,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 ;随访 1~ 2年无复发。结论 :ESS是治疗上颌窦曲霉菌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上颌窦出血性息肉16例,并对该病名称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本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16例均行手术切除,经1-6年随访,未见复发.术后病理切片的特征为息肉、出血、坏死、机化组织并存.结论:本病的术前诊断应依靠CT和MRI的综合判断,必要时结合可靠的术前活检.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鼻内窥镜手术为首选手术方式.对息肉是发病原因还是结果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对本病的命名尚无一致意见,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