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可具有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变进程的作用。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应用以补肺益肾法则制剂的补肺益肾颗粒后免疫功能和肺通气功能的变化情况,并与安慰剂作对比。设计:随机对比观察,安慰剂对照。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对象:选择1999—01/2004—10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62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方法:观察组患者服用补肺益肾颗粒(由人参、黄芪、白术、防风、麦冬、五味子、补骨脂、蛤蚧、山萸肉、冬虫夏草、沉香、苇茎、全虫、杏仁、浙贝母、川芎等组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每克颗粒剂相当于原生药5.78g),3次/d,10g/次。对照组服用安慰剂(由山楂和麦芽组成),剂量及服法同观察组。2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以下指标于两组患者入选后和疗程结束后各测定1次。①免疫功能测定:血清中IgG,IgA,IgM含量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测定。②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测定:应用普通细胞银染技术,计算硝酸银染色酸性非组蛋白面积与核面积比值。③肺功能测定:选择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吸中期流量、最大呼气流速作为观察指标,每次检查均应重复3次,取其高值,3次之间差异在&;#177;5%以内。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肺通气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6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肺通气功能比较: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期流量、最大呼气流速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2.12—3.41,P〈0.05-0.01)。观察组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流速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54-3.17,P〈0.05-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2.71—13.20。P〈0.01)。而CD8^+细胞数显著低于治疗前(t=8.63。P〈0.01)。观察组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85-11.84,P〈0.01),而CD8^+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t=5.83,P〈0.01)。结论:补肺益肾颗粒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肺通气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T淋巴细胞亚群与肺功能测定,了解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①选择2001-11/2002-11杭州市中医院呼吸科呼吸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为患者组:其中缓解期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急性发作期30例,男23例,女7例。选择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年龄匹配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人为对照组,男6例,女4例。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群中标记的CD4细胞百分比,CD8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与CD8的比值。(3)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④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小样本,正态,方差齐采用t检验.小样本,非正态或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相关性处理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和健康者1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t=4.87,9.70,P〈0.05,0.01),而急性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8细胞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患者(t=2.72.2.07,P〈0.05),发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CD4/CD8和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明显低于缓解期(t=3.04,t’=16.9,P〈0.05,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缓解期差异不明显。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与急性期CD8细胞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431,P〈0.05),与CD4/CD8呈显著正相关(r=0.564,P〈0.01)。结论:CD8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小气道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肺功能和血氧分压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Loewenstein认知量表调查,并以健康者为对照,试图发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认知功能在不同肺功能和血氧分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2002-08/2004-06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曾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和呼吸内科住院治疗后转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64例(患者组),男41例,女23例。①分组:按肺功能将患者分为肺功能较好组40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68.44%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59.62%)和肺功能较差组24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68.44%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59.62%)。按动脉血氧分压值将患者分为血氧分压偏高组27例[≥(8.05&;#177;0.83)kPa]和血氧分压偏低组37例[〈(8.05&;#177;0.83)kPd]。选择同期本院门诊常年体检的健康人69名为对照组,男43例,女26例。两组对象均自愿参加。②评估:肺功能评估和卧位血气指标检测采用肺功能仪;认知功能评估采用Loewenstein认知量表(共分7大部分和27项分测验:定向力16分;视知觉16分;空间知觉12分;动作运用12分;视运动组织28分;思维操作28分;注意力及专注力4分;总分为7项分测验得出的分值总和。各大部分满分12-28分,分值越高代表认知功能佳)。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4例,健康者69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组与对照组Loewenstein认知量表评定结果:患者组定向力、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各项分测验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981~3.409,P〈0.05-0.01)。②不同肺功能患者Loewenstein认知量表评定结果:肺功能状态较差组患者定向力、视知觉、动作运用、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各项分测验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肺功能状态较好组患者0=2.271-3.107,P〈0.05-0.01),但两组间空间知觉分项测验评分相近(P〉0.05)。③不同血压氧分压水平患者Loewenstein认知量表评定结果:血氧分压水平明显偏低组的定向力、视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操作、注意力各项分测验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血氧分压水平偏高组(t=2.160~3.247,/9〈0.05-0.01),但两组间空间知觉和动作运用分项测验评分相近(P〉0.05)。结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伴有明确的认知功能障碍损害特征,肺功能损害程度重和血氧分压水平明显偏低患者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麻黄、白芍复方中药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①选择2002—09/2003—09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就诊的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采用均衡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和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均对治疗方案和检测项目知情同意。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自愿者30人为健康组,男20人,女10人。对照组根据病情用常规疗法,治疗2—4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黄、白芍复方中药(组成:麻黄9g、白芍12g,法半夏12g,桂枝12g、五味子、甘草各6g,细辛:干姜各3g,大枣6枚,均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药房),1剂/d,水煎,分2次服,疗程4周。②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呼吸阻抗(总气道阻力和共振频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1水平。③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0例和健康体检者30例均进人结果分析。①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均明显低于健康组(t=4.53,4.47,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8,5.09,P〈0.05,0.01)。②总气道阻力、共振频率: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健康组(t=6.35-7.29,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29~6.78,P〈0.05-0.01)。③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均明显低于健康组(t=5.53,5.75,P〈0.01);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t=7.63,3.29,P〈0.01,0.05)。④血清干扰素1、白细胞介素8水平: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健康组(t=9.21—10.37,P〈0.01);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t=5.05-9.17,P〈0.05-0.01)。 结论:麻黄、白芍药复方中药可改善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全部病例入组前1个月无使用过任何剂型的激素、B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无氧疗史。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疗程15d。舒利迭组吸入沙关特罗/氟替卡松;丙酸氟替卡松组吸入丙酸氟替卡松。两组患者其他治疗均按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肺功能、圣一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结束时,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利迭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I/预计值)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l/FFVC)、SGRQ评分(包括呼吸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SGRQ总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与丙酸氟替卡松组比较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酸氟替卡松组FEVl/预计值和FEVl/FVC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P〉0.05),SGRQ评分中呼吸症状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活动能力、疾病影响、SGRQ总分治疗前后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联合吸入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常规通气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119例符合人选标准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AC(200mg。每日13次。连用2月);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2百常规肺通气功能的变化。结果:2月后,治疗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E)、和最大自主通气(MVV)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治疗加用抗氧化剂NAC可改善机体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0-03/2005-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7例,男38例,女19例,患者对实验目的均知情同意。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2组:训练+营养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②训练+营养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即授以缩唇呼吸法进行呼吸训练:以鼻吸气,缩唇呼气,呼气时将口唇缩成口哨状,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缓慢呼出,缩唇程度以不感费力为适宜,一般吸气为2s,呼气以逐渐延长至10s或更长,每次训练时间为15min,3次/d,均在进餐后或服药后0.5~1.0h进行。同时采用营养素瑞代全胃肠营养,3次/d。对照组:采用病员标准饮食;两组常规治疗相同。疗程为4周。③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生活质量(该表共35项,分4个因子:日常生活能力13项,社会活动状况7项,抑郁心理症状8项,焦虑心理症状7项,每项按4级评分,根据质量高低依次分为1~4分,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低,所有项目评分相加即得总分,总分除以项目数即生活质量总均分)。④于入院当日和治疗4周后采用德国产MasterScreen肺功能测定仪测定所有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计算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⑤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水平。⑥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生活质量总均分、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抑郁心理症状和焦虑心理症状评分: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两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治疗4周后训练+营养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训练+营养组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0.01);治疗4周后对照组高于治疗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③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两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训练+营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两组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训练+营养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加呼吸训练可提高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肺功能和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8.
呼吸训练对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COPD缓解期患者(肺功能测定为2~4级)46例,个别或集体给予为期6个月的呼吸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36例完成试验,呼吸训练后最大肺活量(P〈0.05)、一秒钟用力呼气量、一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呼吸峰值流速比训练前有明显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定4项因子均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呼吸训练能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提高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 m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115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3)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高原脱适应者肺通气功能的变化及4种中药对其的影响,选择驻守海拔5170m 1年的57名健康青年,在他们返回平原(海拔1400m)前1周检测其肺通气功能,然后将其随机分为银杏叶制剂组.复方红景天组.刺五加组.复方党参组和对照组5组,从返回平原前5d开始分别口服银杏叶制剂、复方红景天胶囊、刺五加片、复方党参胶囊和炒面胶囊.直至返回平原后1周停药,停药当天再次检测其肺通气功能。结果显示与其在高原时比较,返回平原后1周.肺功能指标中,除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占用力呼气容量的百分率(1秒率)无显著性改变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降低(P〈0.05.P〈0.01)。复方党参组与对照组比较,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1秒率、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增高,复方党参组1秒用力呼气容量高于银杏叶制剂组和刺五加组,1秒率高于复方红景天组和刺五加组(P〈0.05)。复方红景天组最大呼气中段流量高于对照组(P〈0.001)。提示海拔5170m驻防1年的青年返回平原1周时肺通气功能较在高原时降低,复方党参和复方红景天能显著改善高原脱适应者的肺通气功能,使其逐步适应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11.
12.
13.
Ventilation-perfusion pulmonary scintigraphy with analysis of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apex-base ventilation and perfusion gradient, pulmonary perfusion, and the condition of alveolar permeability at the 10th and 30th min after inhalation of radiopharmaceutical was carried out in 16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d scintigraphic signs of thromboembolism of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branches and 10 controls. Thromboembolism of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branches was manifested by an increase in apex-base ventilation and perfusion gradient in both involved and intact lungs vs. the same parameters in healthy people. Patients with bilateral thromboembolism of distal pulmonary artery branch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crease in 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and retardation of alveolar 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采用99Tcm-人体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Tcm-MAA)肺灌注断层显像评价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对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疗效。方法 对16例CTEPH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12个月行肺灌注断层显像,观察术前、术后肺叶、肺段灌注病变及改善情况,计算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比(PPDs%),并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术前、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变化。结果 16例患者术后SPAP[(36.56±8.47) mmHg]较术前[(90.52±14.55) mmHg]明显减低(t=14.14,P<0.001)。PTE术前16例患者的96个肺叶中有86个(86/96,89.58%)存在灌注异常,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的肺叶分别为21个(21/86,24.42%)、65个(65/86,75.58%);术前16例患者的304个肺段中,230个(230/304,75.66%)肺段灌注异常,术后完全改善、部分改善和未改善的肺段分别为73个(73/230,31.74%)、74个(74/230,32.17%)和83个(83/230,36.09%)。术前PPDs%为(56.79±14.54)%,术后6~12个月降低为(28.20±15.24)%(t=8.13,P<0.001)。PPDs%与同期SPAP呈正相关(r=0.68,P<0.001)。结论 PTE可使CTEPH患者的SPAP明显降低,肺血流灌注明显改善,肺灌注显像可有效评价PTE疗效。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栓塞CT肺动脉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CT肺动脉成像(CTPA)被认为是临床诊断急性肺栓塞(PE)的“金标准”。CTPA为诊断急性外周性PE提供了多方面的依据。但CTPA诊断急性外周性PE仍存在较大困难。目前CT辐射剂量及对比剂负荷为研究热点。本文对急性PE的CTPA诊断(尤其是外周性PE)、预后评估、CTPA技术进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光谱CT肺动脉成像(SCTPA)定性诊断肺动脉栓塞(PE)和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临床诊断PE患者的CTPA资料,观察常规CTPA及SCTPA后处理图像,后者包括40 keV虚拟单能量图(VMI40 keV)、碘密度图(IDI)与有效原子序数(Z-eff)图的融合图及电子密度图(EDI);记录2种图像中肺段动脉、肺亚段及以下动脉内的栓子数量和位置,对比其中相应肺灌注缺损区与对侧相应正常肺实质区常规CT值、碘密度(ID)、Z-eff及电子密度(ED)的差异;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sCTPA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区分PE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的效能。结果 37例中,仅以常规CTPA检出37个栓子,其中26个位于肺段动脉、11 个位于肺亚段及以下动脉;之后结合SCTPA后处理图像额外检出1个肺段动脉和2个肺亚段以下动脉内栓子。全部40个栓子对应肺灌注缺损区常规CT值高于、ID及Z-eff均低于对侧正常肺实质区(P均<0.01),而ED与正常肺实质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以常规CT值区分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区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2.50%及87.50%,以ID及Z-eff区分的敏感度分别为95.00%、97.50%,特异度均为100%。ID及Z-eff的AUC均为0.99,均高于常规CT值(0.65,Z=5.56、5.53,P均<0.01),而 ID与Z-eff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1,P=0.48)。结论 利用SCTPA可提高PE检出率及定量评估肺组织灌注;根据ID及Z-eff可有效区分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肺实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