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既往认为早期复极变异是一种正常的心电图变异,属于良性变化。最近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下侧壁导联J波抬高的早期复极变异患者与特发性室颤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关。本文拟对近几年来早期复极变异与特发性室颤相关的一些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鲁端 《心电学杂志》2007,26(4):250-254,259
早期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系指外观健康和无症状人群出现ST段抬高的心电现象^[1-2],既包括正常心电图变异,又与某些心脏疾患相关,故其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及与众多ST段抬高心电图的鉴别诊断在近年来受到关注刚。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8岁,运动员。无心脏病病史,进行健康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心电图表现为(图1):Ⅰ~Ⅲ、aVF T波轻度倒置,aVRT波直立,V2~V4 ST段抬高,呈拱形,V4~V6 T波深倒置,倒置的T波深度超过5mm,很象演变中的心肌梗死图形。T波动态变化不大,较稳定。体查发现除在  相似文献   

4.
鲁端  王劲 《心电学杂志》2007,26(2):126-127
在外观健康和无症状的人群中呈现的ST段抬高,称为早期复极变异(ERPV)。Hiss等报道,6410名美国空军的健康男性(年龄16~58岁)中,91%在≥1个导联出现ST段抬高0.1~0.3mV,其中最常见和最显著sT段抬高的导联是V2。  相似文献   

5.
收集2008年1—5月份体检的11089例中有早期复极变异和J波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综合征;1936年Shipley及Haellaran首先注意到接受心电图检查的部分人ST段有特征性抬高,而临床检查却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主要表现为ST段自J点处抬高,运动可使ST段回降至基线,目前认为是部分心室肌提前复极,由于复极不均匀而形成的一种心电图综合征,属于良性的先天性心脏传导或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7.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传统作为良性的临床现象。现报告一例无心脏结构异常的ERS发生猝死,重新评估其心电图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1病例简介患者,男,19岁,因"间断胸痛3年,再发5h"就诊,患者自3年前起多次在剧烈运动时感心前区针刺样疼痛,经休息可减轻,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在激动或精神紧张时亦有发作,不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黑蒙、晕厥。5h  相似文献   

9.
早期复极综合征猝死一例--Brugada综合征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位穹隆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位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位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位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位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位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散,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本期陈玉珍等医师报道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发生猝死就是一个例证。但是这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是否为1例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就此文提供的资料尚无证据,其一平时心电图不是Brugada综合征典型的ST段抬高呈穹隆状(下斜形),伴T波倒置的表现。且多次发作意识丧失也未记录到典型Brugada心电图表现。其二未做药物激发试验。其三无家族猝死史。所以无法确定是1例Brugada综合征的变异。但此文的价值在于使人们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另一面“有时是高度危险的”有所认识和警惕。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可疑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应该进行药物激发试验以及连续观察心电图变化,将有助于确诊。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病人也不能一概而论为良性,怎样判断是否有危险性还有待更多资料的积累和病人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山东医药》2002,42(9):62-62
1990~ 2 0 0 0年 ,我们将 2 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误诊为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 2 4~ 4 3岁。多有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因。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 (2 1例 )、心悸胸闷 (15例 )、全身出汗 (11例 )、恶心呕吐 (9例 )、失眠多梦(10例 )、焦虑烦躁 (7例 )、背部胀痛 (3例 )。每次疼痛多持续 1~ 5分钟 ,2 0分钟 9例。有高血压病史 5例 ,高脂血症 4例 ,糖尿病病史 2例 ,3例家族中有心血管突发事件。血常规、心肌酶谱、T3、T4 、肝功能、肾功能、血沉均正常 ,2例血糖增高 ,4例血脂增…  相似文献   

11.
12.
13.

Purpose  

Early repolarization (ER) has been considered a common benign ECG pattern among young athletes. In contrast, an inferolateral early repolarization patter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inferolateral ER among young collegiate athletes and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to the patter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生率及其与性别、年龄、心率、导联分布、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5000例年龄在20~60岁的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ERS 169例,发生率3.38%a,其中男160例,发生率4.86%,女9例,发生率0.53%.随着年龄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早期复极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与性别、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 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对19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完成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病率为3.40%,其中男性3.99%(21~30岁4.50%,31~40岁4.24%,41~50岁2.78%),女性0.46%(21~30岁0.51%,31~40岁0.49%,41~50岁0.34%)。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患病率2.42%,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患病率4.12%。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话题的由来早期复极综合征(ead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其定义是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J点抬高≥0.1mV,且QRS波和ST段之间的锐利转折消失,而代之一段平滑移行曲线或者一个直立小波(J波)。虽然Brugada综合征符合上述定义,  相似文献   

17.
鲁端  王劲 《心电学杂志》2007,26(2):126-127
The ST-segment elevation seen in apparently healthy and asymptomatic persons,the so-called 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ERPV)1.Hiss et al reported that 91% of 6014 healthy men in the US Air Force who were between 16 and 58 years old had an ST-segment elevation of 0.1 to 0.3 mV in one or more precordial leads2.The elevation was most common and marked in lead V2.  相似文献   

18.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现已经70多年,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良性心电图变异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8年报道早期复极综合征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相关,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筛查出猝死高危患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从基因组学到离子通道、J波形态,均可提供早期复极综合征危险分层的信息,综合运用效果可能更好。目前对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治疗仅限于二级预防,射频消融、ICD植入可能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9.
20.
A 37 year old woman with chest pain was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room 40 days after normal delivery with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due to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