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 对209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00),住院费用、胃肠减压总量、胸腔引流液量亦较静脉营养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低于静脉营养组(P=0.000)。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作者比较研究了手术后短期胃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探讨了不同途径营养支持的优缺点。将手术后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胃肠内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第1天起两组分别接受等热卡营养支持10天,EN组和PN组非蛋白质热卡/N分别为128:1和131:1。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体重;营养支持期间每日计算氮平衡;术前及营养支持3、7、10天后分别测血清GPT、直间接胆红素、AKP、白蛋白水平;术前及营养支持5、10天后分别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结果表明:PN组营养支持第五天达到正氮平衡,EN组第六天达到正氮平衡,但两组间累积氮平衡无统计学差异;营养支持10天后PN组TIBC水平显著(p<0.01)高于EN组;两组间其它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是:两种营养方式对于手术后短期营养支持的效果均较满意,而以胃肠外营养支持更好;术后早期开始胃肠内营养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将32例SAP患者于入院后第1周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组8例、肠外营养(P)组12例、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C)组1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结果:C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组,外周血白蛋白及血糖水平优于E组、P组.结论: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营养状况的维持,对减少SAP并发症和病死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肠内营养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营养治疗。方法:71例住院结肠癌患者,平均年龄(52.53±13.04)岁,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治疗组(EN)和静脉营养治疗组(PN)。每天基础热能按125KJ(30kcal)/kg体重,蛋白质1.25g/kg(0.2氮/kg),热氮比值为非蛋白热能150 kcal:1g氮。结果:EN组未见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反应。全部患者的外部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前EN组47.06%,PN组48.47%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体重、握力、MAC、MAMC、TSF、淋巴细胞总数、Hb、TP、A、BUN、CR、Na、K、Cl、血糖、Tch、TG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均为负氮平衡,术后第3天与第9天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N组血清谷氨酰胺和谷氨酸高于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氨基酸无差异。PN组尿L/M值升高,与EN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术后用肠内营养治疗有明显的效果和并能维护肠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营养状态、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前5d、术后7d)分别接受肠内免疫营养(免疫营养组)和等氮等热量的普通肠内营养(普通营养组),于术前5d和术后1、4、8d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免疫、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前白蛋白明显高于普通营养组(P<0.05),炎症指标CRP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免疫营养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普通营养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程度,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内脏蛋白浓度。显著降低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炎症反应、营养状态、并发症的影响,探讨I临床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方法将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随机分为免疫营养组、普通营养组和对照组,术前5天和术后1、8天分别检测多项指标。结果(1)术后免疫营养组免疫指标明显高于另两组;(2)术后免疫营养组的炎性指标明显低于另两组;(3)术后免疫营养组的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另两组;(4)术后免疫营养组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另两组。结论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可在术后早期提高病人的免疫功能,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为该类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 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于伤后采取早期(24h内)分阶段肠内营养(EN)加肠外营养(PN),直至逐渐过渡到完全EN;对照组于伤后进行PN,禁食3d后行EN。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血生化指标。结果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血红蛋白、血清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分阶段EN联合PN营养支持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选择90例接受PPH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组采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静脉补液进行营养支持,均维持5~7 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5 d营养学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球蛋白(GLO)和淋巴细胞数(LY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第5天,观察组PA、GLO和LYC,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LB和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2.2%,对照组为55.6%,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3,P>0.05)。 结论: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价格低廉,服用方便,能够满足老年患者PPH术后营养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静脉补液,是一种安全的PPH术后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对209例贲门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贲门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两组腹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贲门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肠内营养治疗联合营养会诊是否可以降低住院费用和术后并发症,验证"无饿医院"建设对营养不良患者临床获益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纳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sea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 DRG)-GB23的出院病例共239例。按照肠内营养联合营养会诊、单纯肠内营养治疗和无肠内营养治疗,将患者分为联合组(21例)、单纯组(38例)、对照组(180例),分析营养治疗对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影响。 结果单纯组的住院费用为(107 279.71±48 735.205)元,较对照组减少13.41%,联合组为(88 255.95±24 412.532)元,较单纯组减少17.7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11,P=0.013),单纯肠内营养治疗可降低住院费用15 793元,肠内营养治疗联合营养会诊可降低住院费用33 631元(F=6.141,P=0.003)。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89,P<0.001),单纯肠内营养治疗可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降低75%(OR=0.25),肠内营养治疗联合营养会诊可将并发症的风险降低96%(OR=0.04)。三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4,P=0.134)。 结论营养会诊及规范的营养治疗对于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起到重要作用,营养不良患者可从"无饿医院"管理模式中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烧伤患者营养状况、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 1月-2022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70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早期组和常规组,每组35例。早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即入院12 h后行肠内营养护理),常 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护理(即入院48 h后行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营养状况、胃肠道耐受性及并 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组实施后血清白蛋白、血清转铁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5);早期组腹痛、腹胀、腹泻及恶心呕吐症状积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05);早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71%,低于常规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帮助烧伤患者营养状况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有助于提升胃肠道耐受性,减少各 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d,采用等热卡[125.5kJ(30kcal)·kg-1·d-1]和等氮(0.25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术后48 h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给予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于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生化、营养和免疫指标、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等营养指标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肠内营养支持在胃排空障碍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胃排空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9例胃肠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中,有9例应用促胃动力药(胃动力药组),20例利用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灌注能全素或能全力施行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胃肠减压量、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体重及氮平衡,评估肠内营养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与胃动力药组比较,肠内营养组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平均缩短(7±2)d,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3%。治疗后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升高4.8g/L,转铁蛋白平均升高0.82g/L,淋巴细胞升高0.7×109/L,体重平均增加4.5kg,氮平衡平均升高6.15g/d。结论肠内营养能有效治疗胃排空障碍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应用。方法选择7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强化治疗组于手术后第2天开始应用瑞先加微生态制剂,连用1周;对照组单用瑞先。测定手术前1天和第8天粪便中分泌型IgA,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术后菌群失调情况并分类,并观察比较两组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强化治疗组粪便中分泌型IgA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感染等并发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便后细菌油镜计数结果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组菌群失调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强化的肠内营养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21例术后胃瘫综台征患者采取综合性保守疗法,同时比较肠内营养(13例)与肠外营养(8例),在胃动力恢复时间、疗程、住院时同、住院费用等方面的结果。结果:21例均痊愈,其中肠内营养组胃动力恢复时间为13d,疗程16d,住院时间21d;肠外营养组分别为21d,25d和34d。18例随访半年,恢复良好.未见并发症。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经综合性保守治疗均又获得良好疗效,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与肠外营养比较,肠内营养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临床经济学角度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治疗费用的差别,评价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1年6月间3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临床资料,其中早期肠内营养(EEN)组11例,术后第1天开始EEN支持;肠外营养组(TPN)21例。结果 术后平均住院日EEN组较TPN组为短(25.0天vs36.3天,P<0.01),且平均费用明显少于TPN组(28368元vs40494元,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虽少于TPN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费用效果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提示EEN较TPN优越。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EEN支持可减少并发症,并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息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6例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EN组和PN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营养支持1周,于术前1d、术后8d检测体重、血常规、肝功能,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EN组体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及转氨酶下降幅度少于PN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息者无吻合口瘘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7%,胸腔积液发生率为3.8%,无切口愈合不良者;PN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5.7%,肺部感染发生率28.3%,胸腔积液发生率15.1%,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7.6%;丽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早期EN比PN对食管癌营养状况的改善更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9.
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讨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有关Medline文献并综述。结果 全胃肠外营养(TPN)曾是急性胰腺炎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但费用昂贵和并发症多;空肠内的肠内营养能获得“胰腺休息”,并能有效防止急性胰腺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结论 只要没有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应首选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肿瘤病人手术创伤后代谢,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8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常规肠内营养组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组。手术后第1天开始等热量、等氮肠内营养支持1周。于术前、术后第1、4天和研究结束时分别检测多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氧化代谢情况,巨噬细胞NO产生量,IL-1、IL-2、IL-6及TNF-α浓度,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T、B淋巴细胞数及CD4、CD8,血清PGF2浓度,CRP、α-抗胰蛋白酶和纤维蛋白原等急性相反应蛋白浓度。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等,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等营养指标。同时观测研究期间病死率,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结束时,研究组IgA、IgG、IgM,血淋巴细胞总数、CD2、CD4及CD4/CD8、多核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多核白细胞的氧化代谢状况及巨噬细胞的NO产生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IL-6、TNF-α浓度及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期间两组白蛋白,每日及累积氨平衡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浆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术后4天内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研究组术后4天以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平均住院时间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可减轻肿瘤病人手术创伤后病人的应激和炎性反应程度,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